跳不出農門的“村干部”

——記廣元市旺蒼縣廣福村第一書記王正前

向素華

2020年03月27日15:46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身朴素的著裝,戴著眼鏡,頭發花白,卻頗有學者風范,他,就是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水磨鄉廣福村第一書記王正前。當脫貧攻堅過程中資金緊缺時,他就是一台“取款機”﹔當百姓遇到困難需要解決時,他就是一個“萬事通”。

走進廣福村

王正前,出生於廣元市青川縣一個農民家庭。十年寒窗,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綿陽農專。父母都很欣慰,認為孩子終於跳出了農門。他們哪裡會想到,學了這個專業的孩子,注定一輩子脫不了“農皮”。

大學畢業后,王正前在青川當了兩個鄉鎮的農技員,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后,他又調到廣元市科技局,在科技局待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被下派到朝天區花石鄉盤龍村擔任第一書記。2015年8月,又被下派到旺蒼縣水磨鄉廣福村擔任第一書記。

廣福村,是旺蒼縣北部水磨鄉轄區的一個偏遠貧困的村子。距離縣城七十多公裡,地廣人稀,基礎設施滯后,人年均收入不足四千元。

王正前剛來廣福村的時候,車隻能開到水磨鄉,到了水磨鄉,又要步行三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廣福村。從自己的家廣元市區出發到廣福村,一百二十多公裡的路程,一個單邊就是六個多小時。從繁華的都市,來到這個閉塞落后的村庄,無法想象王正前心中的落差到底有多大。已過不惑之年,他完全可以在單位以元老自居,回絕領導地安排,可是,他還是來了。村干部講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讓他下定決心留下來——

幾年前,本村唐某的媳婦懷孕提前發作,於是央了幾個人,綁了個滑杆抬往水磨鄉衛生院。幾個精壯好漢,一路顛簸四個多小時,才到達水磨鄉,可是鄉醫院條件有限,無法接生,隻得就近到三江鎮醫院去,然而水磨鄉到三江鎮每天隻有早上一趟班車,錯過了班車時間,又沒有其他營運車輛,幾個小伙子隻能將快臨產的孕婦又抬到三江鎮醫院。當大家抬著滑竿滿頭大汗地趕到三江醫院時,醫生說太晚了,隻能保住孩子,如果早到兩個小時,母子都能保住......

王王正前震撼了:如果交通方便,如果醫療條件好,這悲劇就不會發生!

家家水泥路 戶戶無線網

王王正前一到任就走訪了廣福村的360多個農戶。了解地形地貌,規劃設計路線,召集村干部和村民開會,發動大家修路。為了盡快解決村子裡的交通問題,王書記沒有等挨靠。一邊積極籌錢,一邊動員大家出義務工集資修路,有時為了不延誤工期,他就自己墊錢買原材料,每一年,由他墊付的資金都是十多萬元。這時的王書記,在大家眼中就是一台無所不能的“取款機”。

修路進展並不順利,因為這個地方土壤肥沃、土層厚實的優點,反而成了修路時的最大障礙。往往是剛挖好的路基,一場大雨過后,就是一腳踩不見底的淤泥,拉幾車石子鋪上去,再下一場雨,石子陷下去,路面又壞了......

這就導致很多時候修一段公路,從挖出毛坯路到硬化成水泥路,要反復修復好幾次。再加上這裡離縣城遠,從縣城拉材料進村,運費高得驚人。為了降低修路的成本,王正前找了一個沙場的老板,好不容易說服他在廣福村開了個沙場,這樣一來,每方沙可以便宜十幾塊錢。就在他慶幸這樁好事可以造福村民的時候,麻煩來了:怕造成水源污染,林業部門封了沙廠。

面對困難,王正前沒有抱怨,隻管積極的想辦法解決。本在2017年4月就該任滿的王書記,讓這裡的一切都有了起色,所以上級領導決定,讓他繼續在此擔任第一書記。眼巴巴盼著和妻兒早日團聚的王正前,把一切心酸和苦楚獨自吞進肚裡,白天干工作,晚上數星星。他沒有喪氣,繼續振作精神,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努力前行。

經過兩年的努力,從水磨鄉到廣福村的主公路全部硬化,360戶村民家家門前都修通了公路。到2018年,全村硬化水泥路面50多公裡,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戶的門口。

路通了,這只是脫貧致富的第一步。接下來,王正前又開始致力於通訊手段的改進,除了電話的暢通,就是網絡,到2018年,家家都通了無線網。

種植烏天麻 培養新農人

廣福村1500多人,在外打工的近800人。為了讓民工走上返鄉之路,王正前在改善交通和打通網絡的同時,也在思考為村民尋找致富的門路,他知道脫貧的關鍵是發展產業,這對於他不是什麼難事。王正前根據這裡的土壤性質、海拔高度、氣候特點,率先搞起了試驗田,在當地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烏天麻,同時還種植了不少中藥材,如大黃、黃連、豬苓等,其中烏天麻的種植面積最大,成果顯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農戶都在王書記的指導下種植了烏天麻,形成了“一枝獨秀烏天麻,百花齊放中藥材”的格局。這裡的烏天麻還連續三年參加了全國天麻大會展出,得到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短短幾年的時間,農民的經濟收入明顯提高。特別是2018年,廣福村建起了天麻園區,搭建了55個種植烏天麻的大棚,每年20多個大棚輪種天麻,使烏天麻種植的規模和產量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2019年正月初七,大家都還在家裡和親人團聚,王正前卻告別妻兒,獨自一人來到廣福村,在村主任向聰吉、村支書李剛、農技員劉剛平等人的協助下,建起了天麻加工廠。形成了從清洗、蒸煮、切片到烘烤、磨粉、包裝的一條龍全產業鏈。

一提起這些村干部,這位第一書記有些哽咽:

那個村文書譚華益,在當地很有威望,工作勤奮努力。2019年1月8日下午,為全村人民發放完所有的肥料后,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不到3小時就突發腦溢血離開了人世。他的妻子何益珍扎根廣福村,從教30余年,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還替村干部化解了不少群眾矛盾。

那個村支書李剛,女兒和小孫子身體一直不好,常年需要家人照顧。可李支書為了支持王書記的工作,為了改變家鄉的面貌,把家裡的一切事物交給老伴,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工作中。

那個村主任向聰吉,六十挂零,本該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年紀,卻還和老伴分居兩地——老伴在城裡帶孫子,自己一個人留守老家。每天都步行一個小時到村委會上班,風雨無阻,幾乎沒有假期......

他們,一直無怨無悔,一直都是王正前的堅強后盾。

有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和希望,陸續開始返鄉。

王正前挑選了一些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年農民,手把手地教他們種植烏天麻和中藥材的技術,還帶領他們到陝西寧強、漢中參加全國天麻大會,進行觀摩學習。他就是要把這部分人培養成“新農人”,開闊他們的眼界,教會他們技術,讓他們來帶動村民致富。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王正前的付出被領導們看在眼裡,給予了他工作極大的支持,各種獎勵也接踵而至:“全省優秀共產黨員”“旺蒼縣優秀第一書記”“四川省優秀第一書記”“水磨鄉優秀第一書記”。這些榮譽裡,凝聚著王正前的辛勞和汗水,責任和擔當。

王正前的付出也被淳朴的村民看在眼裡,他們在心裡對這個書記絕對信任,所以修路時,不管佔到了哪家的地,大家都會無償地交出土地,不會討價還價。出義務工時,男女老少都積極參加,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

再難的事,隻要王書記一出面立馬就能解決,鄉上,縣上經常有人前來檢查工作、觀摩學習。這裡沒有飯店旅館,怎麼辦?不急,隻要王書記招呼一聲,大家都會爭著給來人安排生活,從不討價還價,這不僅僅是因為民風淳朴,還在於王書記善於匯聚民心。

在採訪期間,我遇到的村民,每一個都對王正前的評價非常高,不信請看:

村民羅某說:王書記,他真能吃苦,經常是半夜都打起電筒在路上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點架子都沒有,哪家有困難,他都會去解決,經常早上不到六點就起床,解決村民的實際問題,他雖然有辦公室,但一般隻有晚上十點以后,才有時間在辦公室待,平時都在趕往實驗田和到村民家去的路上。

村民秦某說:你說王書記呀,他到了我們村以后干了兩件最大的事情——一是修通公路,二是發展經濟。我們家窮,種植烏天麻時他親自指導,種子也是他免費提供給我們的,這麼好的書記哪兒去找?

村民李某說:王書記,他對人非常好啊,反正我就知道有困難找書記,可以說家家戶戶都存有他的電話。自從他來了以后,修路、改建房子,他都親力親為、一頭一行的給我們指導安排得井井有條。

村民陳某說:誰不知道王書記啊,在我們這兒辦了很多實事啊,我們的公路就是他來了才修通的,我一直在外打工,現在王書記教我們種天馬、大黃,經濟收入提高了,我也不准備出門打工了。

村民廖某:王書記是個好人吶,資助了不少貧困學生,還給考上重點大學的娃娃發上千元的大紅包,鼓勵娃兒們好好學習。

王正前的好,被村民牢牢記在了心中。其實,在與王正前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大家對他的依賴,比如:獼猴桃栽培成活率低啦,改建房屋時挂磚需要加入鐵絲防震啦,買水泥哪家最便宜啦.....反正,隻要自己有啥不明白的,都會給他打電話,在大家眼裡,他就是“萬事通”。

鐵打的漢子也有苦

說起這期間經歷的苦楚,王正前的眼裡涌出了淚花,往事歷歷在目:

忘不了,在那幾十裡的羊腸小道上迷路的情景。那是王正前第二次進村,一個人看著山勢,想抄近道早點趕到村委會,卻迷了路,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裡,耳畔除了蛙叫虫鳴,偶爾還傳來野獸的嚎叫聲,嚇得一手打著手電一手拿著木棒的他渾身直冒冷汗,兜兜轉轉直到午夜才到達廣福村。

忘不了,把自己的私家車開到廣福村壞在路上時,躺在車肚子底下修車。凹凸不平的碎石路,隔著薄薄的襯衫竟然硌破了背。等到晚上脫衣服准備睡覺時,才發現襯衣上粘滿的血跡和背粘在了一起。

忘不了,那頓羊糞上的午餐。從水磨鄉通往廣福村的路,有很長一段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讓老百姓為修路的人做飯太不現實了,修路的村民們都是自帶干糧。那天,正好前來查看修路進展的王正前見此情景,非常心酸和感動:大家都是干重體力活兒的,吃方便面和火燒饃哪裡管用啊!他立即掏了幾百塊錢,派兩個青年騎摩托車到鄉上買點米飯和鹵肉,解決大伙兒的溫飽問題,可偏偏天降大雨,十幾個人隻能躲到一棵大樹下。找到一小塊干地,鋪上塑料袋就吃起了午餐,才吃了幾口。就有人發現塑料袋下面有無數黑色的珠子——羊糞。

忘不了,因為長期駐守遙遠的村庄,十天半月難得回家一次,和家人聚少離多。妻子說:“我們真像離了婚的人”﹔兒子說:“老爸,我見你一次真的好難”。特別是兒子考上大學以后,一家三口就是三個家,留守家裡的妻子因老公很難回家一次,自己一個人也很少在家吃飯,有時一袋十斤的大米一年都吃不完,這種長期兩地分居的狀況,要是耐不住寂寞,可能這個家早就散了吧。

所以王正前覺得,自己最對不起的人就是妻子了,為了工作,把妻子長期冷落在一邊,一說到這裡,他便紅了眼眶。

正如大家對王正前的評價“把身體交給了工作,把生命交給了事業,把群眾當成了親人”,為了工作“開爛了車子,熬白了頭發,搞垮了身體”。

王正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在自己離任前,把廣福村建成全國最大的烏天麻基地,讓所有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鄉。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實現願望的這一天,將會離我們很近。

 

作者簡介:

向素華,女,四川省散文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閃小說專委會理事,廣元市作家協會會員,旺蒼縣女子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旺蒼文苑》編輯,旺蒼縣七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愛好寫作,有多篇文章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