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

巴山

2020年03月25日21:32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春有百花夏悠涼,斑斕金秋銀妝冬……一年四季雲蒸霞蔚、溪流潺潺。這,就是位於大巴山余脈的雲霧山,雖海拔不過千余米,但群峰疊嶂,峭壁林立。於城市人而言,可謂理想的休閑去處,而對世代根居於此的山裡人,雲霧山卻成了他們生存的天然桎梏。

作為土生土長的大竹人,雖從小就聽說雲霧山的大名,但直到十年前,我都不知道這裡還生居著數百戶人家。

“雲霧山上的人還過著‘原始’生活。”十年前的那個盛夏,我在公園納涼時,偶爾聽到了這一信息,一下引發了我的好奇心,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約上幾個文友踏上了前往雲霧山的“獵奇”之路。未曾想,“獵奇”之行卻成了我們的“探險”之旅。

我們駕車從大竹縣城出發,沿210國道行至廟壩鎮后,往右拐上一煤渣機耕路,隨后一路顛簸到雲霧山腳的大楓樹煤礦時,便再無車路可續了。打聽到上山的路隻有三十幾裡,我們便毫不猶豫地決定步行。然而,當我們尋著曲裡拐彎的羊腸小道上山后才發現,那哪是人走的路啊——那看似一條經過歲月風霜打磨無數的路徑,沿途的陡險簡直沒法形容,手腳並用地匍匐爬行遠遠超過直立行走的路程,更有多處懸崖,須得雙手拽住山間藤蔓方能像攀岩一樣攀爬上去,稍一不慎就會墜入深谷……幸好我們一行中沒有女士。

當我們一路驚險一身疲憊地到達山頂時,天已經黑透了。算時間,我們足足爬了八個多小時。好在是夏天,好在我們早准備了露營的帳篷。

此時的縣城正是三十七八度火爐,而這雲霧山頂卻夜涼如水。歷經了艱辛,我們仍慶幸尋到了一個避暑的好地方。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開始尋訪山裡人,因住戶都分散太遠,穿行了一整天,我們也隻走訪了四戶人家。沒有電,用煤油燈照明﹔沒有電話,不知道手機為物﹔兩位老太太甚至不知汽車長啥樣,因為她們一輩子就沒出過山。他們的穿戴全是手工縫制,要買布料、油鹽或針頭線腦什麼的,都是家裡的壯年男人久不久下一回山﹔生瘡害病全靠祖輩傳下的方子,在山裡採摘草藥……

每家院子周圍有幾塊薄脊的田土,山林裡有兩三頭放養的豬、牛和十幾隻雞鴨。這,就是他們生存的根本。

山頂有一胡姓人家,說是家,其實壓根不像。就兩兄弟,一個四十多,一個剛過五十,都沒結過婚。兄弟倆相依為命守著兩間四面透風的木架房。許是平日少與人接觸,都顯得腼腆而木訥,偶爾回答一句也說不利索,唯有一句背得順溜:“我家坐在雲山頭,吃穿用度無處求﹔祖輩留下苦日子,不知啥時熬到頭……”

一時間,我們都有恍若隔世的錯覺。

正是此行讓我知道了這裡叫黑水村。從黑水村回來后,我立馬將自己的經歷寫成近萬字的紀實散文,發表后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反響……

恍忽之時,歲月的日歷已翻到2019年,我再一次來到黑水村。聽說該村已經整體退出貧困村,成了全縣乃至川東北地區精准扶貧的典型。此行於我而言,不僅“好奇”,還捎帶著將信將疑:黑水村民真的脫貧了嗎?今天的黑水村又是一個什麼情形?

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約上當年的文友,再次選擇了盛夏,選擇了當年的路線。當我們的汽車行駛到廟壩鎮后,拐上的不再當年的煤渣路,而是一條與國道同樣寬闊平滑的柏油路。當我們一行正為是否走錯道爭論不休時,大楓樹煤礦已出現我們眼前了。大家正躍躍欲試准備下車爬山,駕駛員卻一腳油門,汽車呼呼地繼續前行。打開車窗一看,一條寬闊的水泥公路長蛇一般曲曲彎彎向山上延伸。因為周末,不時有汽車從山上下來。當大家還沉醉在山裡的美景時,汽車嘎一聲停了下來:“已到了山頂了!”一看時間,從煤礦到山頂不到四十分鐘。下得車來,盡皆驚呼:“哇噻,好漂亮!”而我更是驚喜:一排排別墅式的兩層洋樓呈現在面前,再細一打量周圍環境,這不是當年那胡姓兄弟居住的地方嗎?

早已等候於此的村支書說,這是他們的新村聚居點,不僅家家戶戶接通了水電氣,而且還安裝了網絡:“你們看,現在城裡人都上山來避暑呢!”新村旁邊果然有一停車場,至少停放有一二十輛汽車。

“不敢相信,簡直不敢相信啊!”回想十年前的情景,再次讓我感覺恍忽。突然想到一事,我問:“那胡家兄弟現在咋樣了?”

“你看,那不是胡老二嗎?”村支書手指那邊,一男人正忙著給人端茶送水。定睛一看,還真是胡家老二,只是比當年精神多了。

“他們家現在可過得好著哩,不僅住著樓房,還開起了農家樂,老二還娶上婆娘了哩!”

“嗬,還真想象不到!”文友們一個個驚嘆不已。

“黑水村的變化,與我們的駐村第一書記文琪分不開,正好她今天也在村裡,我帶你們去村辦公室見見她!”村支書說這話時非常激動。

村委會就在新村聚居點旁邊,我們很快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功臣。

文琪,本是縣委辦公室公務員,一個未曾歷過風吹日晒,喜愛浪漫時尚的城市年輕女子,2015年4月,來到黑水村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上任第一天,聽說村裡來了扶貧書記,村民們從山裡四面八方趕來,可一見文琪面后人人都大失所望:“一個白白淨淨的城裡女娃,看那斯斯文文的樣兒,怕是連山路都走不穩,還幫我們扶啥貧喲!”

面對村民們不屑不滿的目光,從未經過如此場面的文琪十分尷尬,尷尬之余則是萬分地惱怒。城市出生的她,大學畢業便進機關,農村於她就是另一個世界。雖然縣上對駐村第一書記進行過專門培訓教育,但文琪心裡的結始終沒能解開:難道是在縣委辦干得不好,才讓她出來做這個扶貧第一書記?她不敢問領導,隻好一直埋在心頭。

縣上的死命令是,2018年底前必須脫貧。一開始,文琪完全是帶著滿腹的情緒入戶走訪。山裡人家分散,山路太難走,第一天隻走訪了三家就讓她疲憊不堪,萬萬沒想到的是,三戶人家的貧困狀況深深觸動了她。許是女性天然的慈悲心,也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讓她暫時拋開自身的雜念:不管如何,要盡快完成每家每戶的摸排工作。

於是,文琪每天翻山越嶺,穿行在山林間,渴了飲一捧山泉水﹔累了就靠在樹上喘口氣。為了早點摸排完,她顧不了周末和節假日,也不管天晴下雨,連續20天,她磨穿了兩雙嶄新的運動鞋,走遍了全村476戶人家,記下了86個特困戶的詳細情況。

全村因病殘致貧者達90%,這些病殘大多與惡劣的居住環境有關,有病去不了醫院,有的甚至就是下山時被摔致殘的……那被鐵鏈拴著野獸般嚎叫不斷的精神病老人,那長年病癱在床呻吟不斷的花季少女,那渾身破爛不堪臭氣刺鼻的智障孩子……那些不忍觸目的畫面讓她每天都夜不能寐。應該說,文琪是在接連不斷的心酸和悲涼中完成走訪的。

解民之痛苦刻不容緩,文琪通過各方的艱苦努力,終於得到市、縣醫院的愛心支助,醫院一次次派出醫療人員爬山涉水到村裡免費送醫送藥。為解決特困家庭的不時之急需,她與村“兩委”商議決定,成立黑水村公益助困基金,除部分申請財政支持外,她率先拿出一千元,帶領全村黨員干部踴躍捐款。

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實施哪一項,錢成了首要問題。光是打通上山公路就需要很大一筆資金,同時改造房屋、易地搬遷、新村聚居點建設、發展產業,哪一樣都離不了錢……為了籌集資金,文琪帶領村“兩委”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四處奔走,有1%的希望必盡100%的努力。功夫不負苦心人,縣上分管聯系領導、各幫扶部門、縣內外愛心企業等,終為其誠心、信心和決心打動,紛紛傾力支持。

錢有了,便加緊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尋求適合大山脫貧致富的產業項目。為了打通高山峽谷的道路,文琪顧不得日晒雨淋,顧不得酷暑嚴寒,每天攀爬在懸崖峭壁間,多次遭遇危險,遍身傷痕累累也不管不顧,第二天又照例出現在工地。此時的文琪,心裡再也沒有或者說再沒精力思考自己的小九九﹔唯一的心思就是如何盡快改變黑水村的現狀,讓村民的生活好起來。趁修路的間隙,她還帶領村支“兩委”和貧困戶前往鄰近市縣選購種羊,發展山羊養殖。

老公在千裡之外成都工作,縣城裡上幼兒園的女兒由保姆照看,文琪回城辦事多是過家門而不入。有幾次,女兒晚上打來電話:“媽媽,爸爸不在,你也不要我了嗎?他們都說我現在都成孤兒了……”聽到女兒哭聲,文琪也禁不住淚流滿面,恨不得立馬回到女兒身邊,然而,她不能。

黑水村還有那麼多百姓、那麼多孩子掙扎在貧困線以下,自己的女兒至少還衣食無憂。顧不了女兒的哀求,管不了家人的埋怨,文琪日夜不息地奔波在扶貧脫困的路上。

根據村裡特點,先期發展“短平快”的養殖業后,又引進了眉山市鑫瑞農業公司,採取“基地+大戶+貧困戶”模式,發展藤椒產業,把貧困戶和種植戶聯接起來,形成產業發展鏈條和利益共同體。

2016年冬,黑水村山上大雪覆蓋,一貧困戶家養的100隻雞眼看就見效益,卻一夜之間被凍死多半。得知情況后,文琪顧不得積雪路滑,不聽村干部勸阻,執意上山察看,一路上記不清摔了多少次。當她跌跌撞撞走進這戶人家,女主人飽含感激的淚水道:“張書記你這麼關心我們,雖然雞被凍死了,但是我們脫貧信心更大了!”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上山公路打通了,連最偏遠最閉塞的6組也通上了水泥路,各村民小村的聯山公路全修通了。老人們紛紛感慨:“在山裡活了一輩子,總算能順順當當地下山了,還是張書記好啊!”

因為一年四季日晒雨淋,皮膚白皙的文琪早已成了“黑妞”﹔昔日時尚的城裡女娃也成了親朋好友口中的“土家”妹子。

文琪說,她還是喜歡村民們叫她“黑妞”,因為與黑水村同姓啊。

如今,黑水村裡但凡上了年歲的村民,都已將文琪當成了自己的閨女,親切地叫“黑妞”,而在文琪心裡,早已放下了初始的雜念,把自己真真切切當成了黑水村的一員……

採訪結束后,文琪和村支書都執意要陪我們到山裡看看。走在山間公路上,一陣陣清風卻從樹林裡扑面而來,驅散了盛夏的酷暑。入耳的是山間潺潺流淌的溪水聲、鳥鳴聲﹔攝入雙目的則是漫山遍野紫褐色的滕椒花、金黃的油菜花、紫紅的豌豆花、粉白的扁豆花……姹紫嫣紅、爭相斗艷。放眼遠眺,還有那白色的羊群在綠色的草地上悠閑地吃著草,蝴蝶、蜻蜓在空中歡快地起舞翻飛……當我們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時,一陣汽車的鳴笛聲又將我們拉回到現實……

我突然醒悟道:自然也好,人間也罷,隻要路通了,氣血就暢了,像這雲霧山一樣,一切都鮮活而生動了!

 

作者簡介:

巴山,本名彭明凱,文學學士,已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二百多萬字。先后在國內多家報刊開設專欄。出版詩集《愛河泛舟》,散文隨筆集《五味人生》《拷問世界》《竹海夢天堂》《邁向成功的路》,小說集《滴水看海》《悠悠情思悠悠恨》《你是田光福的影子》《你的秘密田光福知道》等9部文學專集。梁斌小說獎、孫犁散文獎獲得者﹔《讀者》和《百花園》雜志簽約作家,巴山文學首屆作家高研班學員。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