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成像”等“黑科技”被疫情激活

2020年03月24日08: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空中成像”等“黑科技”被疫情激活

  在安徽省多家醫院裡,近日出現了科幻片中才有的鏡頭:一款無接觸式自助挂號機,其屏幕畫面懸浮在空氣中,使用者不需與設備接觸,直接在空氣中比劃、點擊,就能完成挂號、預約、繳費等程序。

  這一“黑科技”正是中國科大創業團隊東超科技的核心技術——“等效負折射率光學平板透鏡”技術(以下簡稱“空中成像”)。2019年年底,“空中成像”技術經過3年的歷練終於轉化成產品,但始終未能破解產能小、資金缺口大等難題,公司一度連工資都發不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出於防疫需要,訂單紛至沓來。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餐飲、旅游、交通等傳統行業遭受重創,但對於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戰“疫”催生了新的應用場景,讓“空中成像”、核酸檢測等“偏冷”的技術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也讓那些苦苦堅守的創業者等來了轉機。

  24小時開發出“空中成像”挂號機

  “兩個月前,我們還在考慮下一頓吃什麼。公司賬面資金所剩無幾,合肥、深圳兩個工廠,一個月要發40多萬元工資,當時裁員已經箭在弦上了。”韓東成茶飯不思,公司正經歷“艱苦而又痛苦的掙扎”。

  東超科技公司是2016年8月,90后韓東成和同學范超成立的。“空中成像”技術研發出來有一段時間了(見本報2018年7月19日報道),但始終沒有量產,“雖然部分產品應用到博物館、汽車、家電、餐飲等細分領域,但產能小、成本大、良品率低,對玻璃精度、質量把控也不滿意,產品一直在完善”。

  針對“4年融資兩輪,近2000萬元,還沒有嶄露頭角,是不是騙政府錢啊”這類質疑,韓東成的想法是:“不管別人怎麼評價,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就是在造一顆有分量的炮彈,合適的時候總會打出去。”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接觸式傳播的新聞啟發了他們,醫院等場所有大量的自助挂號機器,是否可以通過空中成像技術,避免交叉感染?

  時間不等人,團隊立馬與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展開研討,1月20日,院方急切地提出:“你們能不能先搞出來兩台樣機?”

  接下軍令狀,韓東成將已放假的技術團隊召回。整整24個小時,5位技術人員沒吃沒睡,“原有挂號機結構不滿足改造方案,我們就切割鈑金件,再重新焊成需要的結構,膠水、木頭以及手頭有的零部件,能用的都上了。”1月21日下午,兩台無接觸式挂號機正式改造完成,緊急投入該院發熱門診和普通門診。

  當時,在場的人們都驚嘆道:“神奇的產品出現了!”

  這一產品讓團隊徹底打開了思路。團隊曾做過調研,全國公共場合有700多萬部電梯,用紙巾、鑰匙扣、牙簽等去按電梯按鈕,都不如無接觸操作更安全。

  從2月3日開始,東超的3位技術人員用半個月時間開發出無接觸浮空式電梯終端,將“空中成像”技術集成到電梯轎箱。“要考慮交互靈敏度、高效等問題,還要考慮到美觀和空間大小,最終,我們實現了控制終端高度小型化、集成化,又一個難題被攻克。”韓東成說。

  該集成終端保留了“點擊”的操作習慣,用戶可以像原來一樣按電梯按鈕,也可以選擇在空中操作。3月3日開始,近200台設備已發到北京、上海、武漢等省市。

  與此同時,韓東成創業、孵化的“老東家”——安徽省投資集團省級股權基金向東超科技投資1000萬元。該集團通過安徽省紅十字會向安徽各市及武漢相關醫院,定向捐贈45台無接觸挂號機,還將扶持東超科技開發無接觸售取票機、銀行無接觸ATM機等多個產品,為戰“疫”提供“硬核”科技保障。

  不過,也有人提出,疫情走了,是不是這項技術就沒用了?韓東成認為,這些痛點一直都在,隻不過因為疫情被“放大”,今后痛點不會“不痛”,市場還會持續火熱。

  “特殊滅菌機”派上了用場

  與韓東成一樣,看到公司捐贈的新產品裝車馳援武漢戰疫一線,安徽國微華芯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微華芯”)董事長張昕很欣慰:“疫情發生后,我們企業的新產品——‘特殊滅菌機’派上了用場。”

  得知武漢將新建雷神山、火神山醫院時,張昕就在琢磨此事。1月30日,他與安徽省經信委取得聯系,經過核查了解,這批新產品完全符合上述醫院特殊病房使用。

  “特殊滅菌機”學名是“次氯酸內置反應高效滅菌機”,是他創業多年的心血。“普通的空氣淨化設備隻能過濾空氣懸浮微粒,大量夾雜著病菌的顆粒物在過濾器中沒有辦法消滅,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我們的產品利用高靈敏傳感器,監測室內溫度濕度,通過加濕過濾器霧化加濕。”張昕介紹,滅菌機內置獨有技術的電解水消毒除菌系統,通過自來水中氯離子在設備產生次氯酸水殺菌除味,排出純潔的干淨空氣,而非傳統做法(在空氣中產生),從而達到高效安全滅菌除味的特殊效果,完全消除次氯酸水的副作用。

  張昕也曾遭遇行業寒冬,那年公司賬戶上隻有幾萬元現金,員工工資每月幾百萬元都是他用自己的積蓄支付的。一次他在上海虹橋站買車票,多次支付不成功,最后發現存款余額隻有26.8元。

  直到2018年2月,張昕的事業才有了轉機。經安徽省投資集團省級股權基金投資,國微華芯正式成立,專攻以新技術新材料為核心的室內空氣環境事業。2018年,團隊和日本鬆下等公司聯合研發出“全效核酸病毒分解機”,運用全新光觸媒技術,可以分解99%以上的細菌、病毒及異味。目前,他已將“全效核酸病毒分解機”捐贈至武漢、南京、青島等地醫院。

  張昕感慨,在環保行業,新科技引領市場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但是普通用戶並不“買賬”。“我們產品的開發理念是‘預防、保護、應急’,很多客戶看不到‘危機’在哪裡,因此難以接受”。

  “這場疫情可能會改變一些用戶的市場習慣和觀念,相信未來,這些產品會更加深入人心。”張昕說。

  基因檢測企業該出手了

  位於廬陽經開區的安徽安龍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正忙著技術升級與產能提升。疫情暴發,公司負責人韋玉軍和同事達成共識,醫院和疾控的承檢量肯定會受到挑戰,企業應該“出手”了!安龍基因創業團隊加班加點做了兩件事:研發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改造臨檢實驗室、培訓實驗人員,為檢測做准備。

  該公司1月21日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90分鐘內,從原先檢測96個樣本提速為一次性可檢測384個樣本,檢測效率整整提升4倍。該新技術已完成安徽省新冠肺炎技術產品創新及產業化專項申報工作,日產能達15萬份。

  韋玉軍之前供職於清華大學醫學院,2016年辭職來到合肥創立安龍基因。“當下,基因檢測技術與臨床治療聯系愈發緊密,但是臨床研究與產業之間的互動還沒有打通,各個環節之間存在孤島,有臨床資源的機構缺乏技術平台,而有技術平台的企業又缺乏高質量的臨床信息資源。”韋玉軍坦言,在標准化生產的同時還要降低成本,這就需要企業在技術及產品上面有著深厚積累。

  “2017年,剛拿到天使輪融資時,公司鋪了基因檢測的全套產品線,后來一直虧錢,2017年下半年,我們砍掉了不擅長、不成熟的產品線,專注腫瘤領域技術和產品研發升級。”韋玉軍邊學邊做,通過一年多時間,建立了目前安龍基因的銷售體系,但在產品的推廣方面仍有不少困難。

  “我們遇到大部分創業公司面臨的問題,公司品牌知名度低,銷售隻能找熟人‘下手’﹔另外一個是行業問題,精准醫療概念從2015年開始興起,臨床醫生和患者的接受度不高,我們在產品推廣同時還要做大量專業和學術科普。”他回憶,那兩年進一步了解臨床的切實需求,自己基本沒在家裡住過,從一個學者逐漸“蛻變”為創業者。

  2019年,安龍基因逐漸“破繭成蝶”,打造形成多重引物/探針雙阻斷ctDNA甲基化檢測技術、CTC捕獲鑒定技術、自動化數據等5個核心技術平台。業務主要聚焦腫瘤精准診療領域,包括腫瘤早期篩查、輔助診斷、精准用藥和預后檢測四大部分。

  “高科技型初創企業要想發展,社會責任感和技術創新力必不可少,且二者相輔相成。”韋玉軍堅信,隻有形成核心技術壁壘,創業公司才能長久、持續發展。

  目前,安龍基因已為安徽省、湖北省、山東省等地區疾控和醫院系統捐贈價值超300萬元的檢測試劑盒。“我們還有新動作。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存在變異可能,可能影響市面上早期設計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我們比對已發布的184種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序列,正研發設計通用性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韋玉軍說。

  科技戰“疫”不是蹭熱點

  “科技成果在戰‘疫’中起到的作用是實在的、關鍵的、接地氣的,不是‘蹭熱點’。”韓東成感慨。其實他很早就提出過,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研發無指紋、無接觸交互設備在醫療場所應用,但由於時機不夠成熟,市場還沒有形成,因此計劃一度被擱置。機遇總是垂青有准備的創業者。韓東成坦言:“科技成果產業化並非易事,不是說研發出技術,就能快速實現產業化,建立工廠、品控、產能把關、設備採購、運維,都隻能邊學邊做,需要克服重重困難。隻有做好了准備,才能抓住機遇。”

  “東超科技等團隊是安徽科技創新發展的縮影。我們付出信心、耐心,持續關注初創及中小型企業,給予孵化、推廣、投資、比賽等全流程扶持,為這些新產品、新團隊提供發育土壤。”安徽省投資集團高新投公司負責人表示,優秀的年輕創業者脫穎而出,在關鍵時刻能站出來,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應有貢獻,這也是投資幫扶的更大意義所在。

  據了解,近年來,安徽省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實體經濟和科創型企業股權融資,特別在省級政府引導基金層面,組建安徽省級股權投資基金體系,運營“三重一創”產業母基金、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母基金等。在當下戰“疫”過程中,一批科創型企業勇於擔當,彰顯了省級股權基金賦能的“硬核技術”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