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湖體育公園復工,工人正在抓緊施工
成自高鐵機場段全面復工
分片包干
市住建局由班子成員牽頭組成11個工作服務組,分片包干對口服務區(市)縣。選派23名處級服務專員蹲點重點企業(項目),形成23個服務團隊,成立5個行業協會服務中心企業專班和2個綜合保障、問題集中研判專班,將問題解決在第一時間。
雙管齊下
所有服務專員下沉到施工現場、項目一線,點對點進行服務,梳理企業和項目面臨的問題。同時及時上線運行成都市建筑材料及勞務需求對接平台,協調周邊地區保障砂石、水泥等建材供應。
謀劃未來
對於整個行業生態鏈的良性構建以及未來發展,市住建局也在進行深入思考。面對疫情對行業帶來的影響,謀劃轉危為機,加快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效能。
自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以來,成都市住建局成立了11個服務工作組分區包干服務22個區(市)縣,先后前往40余個企業、50余個項目收集問題,並強化市區兩級協同服務,組織區(市)縣住建系統成立屬地專班、專員,實現“全覆蓋”,所有專班專員靠前服務,蹲點服務企業、項目,幫助協調具體問題。
截至3月17日,全市建筑業企業16457家,復工數15974家,佔比95.2%,達到“應復盡復”﹔全市建筑工地5318個,復工5310個,復工達到99%以上,復產達85%以上﹔全市混凝土站點181個,復產率100%,日產量12.9萬方,同比達71.7%。3月18日,成都市住建局局長張樵,成都市建筑業協會秘書長馬平,華潤集團駐四川區域工委書記、首席代表、華潤置地高級副總裁吳秉琪做客《新天府會客廳》,聚焦市委市政府“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中,建筑專班如何破解企業和項目復工復產中的難題,努力實現穩產滿產。
當好“服務員” 直接將辦公場地搬到企業
3月8日上午,在成都羊西線改造工程現場,成都市重大基礎設施及民生社會事業項目2020年3月集中開工儀式舉行,77個重大項目宣布集中開工。這些項目中,包括重大基礎設施類項目40個,總投資1320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81億元﹔民生社會事業類項目37個,總投資約387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05億元。
3月2日,我市宣布啟動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快進鍵”,而重大項目的集中開工,正是重要舉措和實踐。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成都市住建局面對不斷變化的現狀,連續出台多個文件,以“政策舉措矩陣”,強力助推全市建設領域企業和項目有序復工復產、穩產滿產。
圍繞“服務專班+服務專員”制度,該局不僅分片包干對口服務區(市)縣,同時選派23名處級服務專員蹲點重點企業(項目),一人包干一個企業的所有在蓉城市建設項目。服務專員下沉一線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為企業解讀各種新政策與新舉措,讓企業吃透政策,用好政策。
“最近還有哪些生產困難嗎?有沒有需要我們協調的問題?……”3月13日上午,來自市住建局建管處的服務專員洪濤又一次來到了位於天府新區的華府279項目現場。項目經理表示,由於一些崗位需要持証上崗,而工人又沒有相關技能証,所以沒辦法上崗﹔工地上現在沒有地方搭建更多工人住宿區,工人來了無法在項目內居住……洪濤一邊仔細記錄這些問題,一邊與企業交流,講政策,尋辦法。
“我現在每天一早就到項目‘上班’,下午在群裡上報當天的情況﹔每兩天回一趟單位,圍繞如何解決難題,和大家進行面對面交流。”洪濤說的群,就是市住建局專門為此次建筑專班工作建的群,群名就叫“復產滿產專員群”,局裡有47位相關同志在群裡,大家分為物資組、人工組、防疫組、協調組、資料組……每天交流各種信息,認領各自任務,然后各司其職,解決問題。
成都市住建局建管處的彭長江,也是專班的服務專員,專門負責中國五冶集團在成都的121個項目的穩產滿產服務工作。他每周大多時間都在跑項目﹔為了與項目企業實時溝通,無縫銜接,他直接將辦公場地搬到了五冶集團。每天詳細寫下工作日記是他的工作習慣——當天開展的工作、發現的問題、解決情況、遺留待處理問題……清清楚楚。
在靠前服務中,一些企業反映政策多、細化不夠。為此,市住建局梳理還形成建筑業利企政策匯編,幫助企業申報10個疫情防控專項補助資金省重點項目。
當好“協調員” 組織客運助農民工返蓉復崗
“終於到了!終於到了!”2月22日晚8點30分,成都地鐵8號線一期軌道標業主代表黃釗和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張玄在項目部來回踱步張望,直到兩輛省際大巴車開進項目部大門,他倆才鬆了一口氣。他們等待的,正是地鐵8號線全省第一批跨省客運包車接回來的返崗工人。
與8號線一樣開通“民工專線”專車的,還有中建八局鳳凰山體育公園項目。他們的“春風行動”專車,先后分別前往陝西漢中、四川江油、廣元等地,共計運輸返崗復工工友100余人﹔截至目前,現場已到工人1000多人,預計3月下旬現場勞動力總人數將突破2000人……
“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前期項目復工的一大障礙就是農民工因為交通不順暢,存在畏懼心理,返蓉復崗后又擔心入住出租房生活不便。”成都市建筑業協會秘書長馬平說。“我局一方面動態摸排重點項目用工需求,統籌40個項目開展‘春風行動’,組織專門客運力量解決農民工‘返蓉難’問題﹔另一方面加強與企業和項目負責人的溝通,指導項目按班組分散作業,並充分運用信息平台‘天府健康通’‘健康碼’,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強人員管理,增強企業復產信心。”張樵表示。
星期四服務專員收集到復產企業口罩難以落實的信息,通過該局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當天就落實了口罩生產廠家﹔星期六,企業就拿到了第一批4萬個口罩,確保了復產員工所需。“防疫物資採購困難,這也是一段時間內阻礙企業滿產的一個障礙。住建局的服務專員第一時間了解到企業所需,並且迅速通過多個平台和渠道尋找到可靠的資源,為企業解了燃眉之急。”馬平表示。據介紹,市住建局積極為企業和項目協調防疫物資,累計調配口罩60.2萬個,額溫槍250支,基本滿足了目前企業提出的需求。
“當時我們項目急需的一個材料斷了檔,我們及時向住建局反映。住建局通過協調,讓青白江的一家企業迅速投入生產,開始供貨,為項目解決了大問題。”吳秉琪說。
“為助推穩產滿產,在縱向上,我們要求所有服務專員下沉到施工現場、項目一線,點對點進行服務,找問題、收問題﹔在橫向上,及時上線運行成都市建筑材料及勞務信息對接平台,同時建立各種信息統籌、共享平台,全力協調建材供應,協助企業解決‘用工難’問題。”張樵表示。
當好“規劃員” 思考謀劃建筑業轉型升級
除了針對具象問題進行逐個“擊破”,對於整個行業生態鏈的良性構建以及未來發展,市住建局也在進行深入思考。
“這次疫情引發了我們對於行業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城市建設項目復工復產中的各種難題,很大原因,是因為目前建筑業科技創新還不夠,建筑材料、建造方式等,對傳統要素依賴度太高,建筑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張樵表示,下一步該局將深入思考如何轉危為機,加快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一方面將指導企業優化施工組織方式,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推進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支持企業創新施工方式,推動工程建設總承包模式,培育全過程咨詢服務,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另一方面按項目屬性分類施策,啟動一批項目,加快推進政府性投資項目,穩步實施房地產開發項目,積極鼓勵社會投資項目建設﹔同時儲備一批項目,為可持續發展,分類推進城市建設打下基礎,逐步消除疫情對建筑業的影響。“此外,還要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轉變管理方式,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將行政審批流程由2.0進階到3.0。”
對於“轉危為機”,作為企業方,吳秉琪也有著相似的思考:“對於地產板塊而言,一是應及時轉型升級,調整增長規模、發展模式,強化戰略的深度和業務的寬度,提升綜合能力,盡快由單純的地產開發向城市綜合投資運營轉型﹔做到既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又注重兼顧長遠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二是爭取、用好政策支持,同時降本增效,一方面通過項目成本、費用的精益化管理降低疫情對業績的不利影響,同時也持續優化團隊、提高內部管理和運營效率﹔另一方面對產品的操盤周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項目的開發節奏更加科學合理,要在保障品質的前提下實現高效周轉,運營方面也要做好供貨管理。在創新發展商業模式方面,提升智慧化數字化管理能力,加快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的融合。”
記者 袁弘 攝影 呂甲 張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