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次!子一代長江鱘“安家”青衣江

2020年03月17日08:30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科研人員進行長江鱘活動軌跡數據採集工作

3月5日放歸的長江鱘

1988年

長江鱘就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997年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級保護物種

2010年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升級為極危級(CR)保護物種

2020年3月初

20尾長江鱘子一代親本被放歸自然

“中華鱘、長江白鱘、長江鱘隻有長江有,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月11日在收取放歸長江鱘數據的船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全說,長江白鱘宣布功能性滅絕后,三大鱘魚隻剩兩種,也是難覓蹤影。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大鱘魚不時露面的熱鬧相比,今天的長江顯得有幾分落寞。

一段讓人揪心的監測:

又稱“達氏鱘”的長江鱘,在2000年以后全江段均未發現自然繁殖的幼魚。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在長江上游收集的野生個體僅存17尾,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數量極少,自然種群基本絕跡,物種極易滅絕。

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本月初,20尾長江鱘子一代親本被放歸自然。與以往放歸不同的是,這次放歸的是在人工繁育條件下交配過、“已經當過父母”的長江鱘,在全國尚屬首次。

一周時間過去了,它們在新家過得如何?近日,記者跟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三位工作人員一同前往收集它們的最新數據,探秘長江鱘歸來的“迷你江湖”。

長江鱘體內放置超聲波標記

每3分鐘會發射一次信號

3月11日上午,從成都市郫都區出發的一輛越野車駛入樂山市夾江縣木城鎮。一艘十余米長的鐵皮船已經在岸邊等候來客。船上沒有座位,隻有發動機旁有一根木棍橫著架在船上,可供掌舵的船夫和另一人坐。越野車上的來客,正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全和他的同事李飛揚、龍海雨一行三人。

3月5日,四川省水產局聯合當地農業部門在青衣江干流洪雅城東電站-夾江千佛岩電站之間約12公裡的河段,放流20尾長江鱘,進行長江鱘遷地保護試驗性研究放歸。該工作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四川大學及四川農業大學共同承擔,計劃用三年時間重塑其野外自然繁殖行為。

隨著船逐漸駛入河中,綁著一圈白色浮球的浮標出現在眼前。龍海雨用竹竿將浮標撈起,然后和龔全一起抓住浮標下手指粗的綠色繩子,緩緩拉起沉在河中的設備。很快,一個小臂長短,手掌大小的銀色長筒浮出水面,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十多斤的大秤砣。隨后,龔全解開繩結,從銀色長筒中取出藏在其中的一個塑料材質的黑色圓筒,“這個就是超聲波接收儀,現在我們一共放了7個,今天還會再放一個。”。

放歸的長江鱘體內放置了超聲波標記,每3分鐘會發射一次信號。接收儀能夠接收半徑1公裡范圍內的信號,當長江鱘游到這個范圍內,發射的信號就會被接收儀記錄下來。李飛揚將接收儀連上筆記本電腦,收集最近一周的數據。“如果魚在某個接收儀一公裡范圍內待了一個小時,就會有20個信號被接收,等同於20條遷移數據。”李飛揚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一個接收儀上千條數據肯定是有的,每條魚的標記都有自己的編號,這個監測點大概有十條魚的信號。”

隨后他們又陸續撈起其他六個點的接收儀,收集了數據。望著寬闊的水面,龍海雨表示,研究水生動物,最難的地方就是看不到,有了這些數據,就能知道它們在新環境適應得如何。收集的數據分別是10日早上九點過、十點過、十一點過。“可以大致判斷它們有向淺水區游動”,現在正到長江鱘產卵的季節,按照習性,它們應該會游到淺水區的沙石灘附近產卵,“適應得還不錯”。不過,全面准確地判斷還需要后期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到。

人工繁育長江鱘已“四世同堂”

放歸長江鱘繁殖后代需8年時間

“因為是剛剛放,同時又是產卵的季節,所以會來得頻繁些,大概一周一次。”船慢慢靠在河中的一處沙石灘上,三人跳下船,“長江鱘就喜歡在這種地方產卵,我們上岸看一下。”長江鱘產卵需要激流的刺激,沙石灘正好可以滿足。同時長江鱘的卵是黏性的,會附著在沙石上。“大約2.8毫米左右,黑色的,我們業內稱之為‘黑色黃金’”,因為長江鱘的卵可以制成價格昂貴的魚子醬。”

“還沒有科研單位監測到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的現象。”龔全表示,目前四川儲備了佔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長江鱘親本,目前子三代已經人工繁殖成功,相當於人的四世同堂。最近一段時間,除了收集數據,觀察它們對新環境的適應情況,還會尋卵。“還是很考眼力,如果找不到,還會去淺水區打撈”。產卵只是一個開始,能否孵化、能否生存下來、能否在自然河道繁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次在該河段的放歸,只是整個放歸計劃的第一步。長江鱘性成熟需要6到8年,也就意味著一切都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這批放歸的長江鱘產下的第一代,也就是該河段的第一批土著長江鱘,長大到它們能繁殖后代還需要8年左右的時間。而之后還需要把更多的長江鱘再放歸到原本生存的江河中,再次進行試驗,畢竟這次12公裡的河段只是一個很小的試驗單元。

“今年起,長江已經開始十年禁漁”,十年后現在放歸的這批長江鱘的后代或許已經具備了在野外繁殖的能力。經過十年禁漁,長江鱘記憶中的江湖——長江,也有望回到魚類記憶中的模樣。希望到時候,已經做好了將它們放歸到老家長江的准備。

答疑

為何選擇這12公裡河段?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所長杜軍表示:“放歸的河段需要具備長江鱘生存、活動的環境,應同時具有產卵、索餌、越冬和洄游的條件,就像人居住的臥室、廚房、客廳一樣。這次放歸的12公裡河段,靠近夾江千佛岩一側,水深七八十米。而朝洪雅城東電站走,水深逐漸變淺,最淺的地方一米深左右,並且有沙石淺灘。”這樣長江鱘產卵、索餌、越冬的地方都有了,並且之間沒有阻礙,長江鱘可以自由往來,滿足了業內所說的“三場一通道”,即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的通道。選擇該處首先是青衣江水質很好,同時該河段既有靜水,也有流水,還有微流水,水的多樣性很好,餌料也很豐富,滿足“三場一通道”的要求﹔同時保護得很好,人為干擾因素很小。

選擇這20尾長江鱘有啥特點?

四川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表示,這次選的長江鱘都是子一代,通俗地說就是野外長江鱘的子女,從血緣上看野外長江鱘最近,適應能力相對來說也最強。並且這10尾雄性長江鱘和10尾雌性長江鱘,之前都已經產過卵、交配過,“當過父母”,繁殖經驗相對來說更豐富。同時它們本身也很珍貴。而選擇三月是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它們的產卵期。這次放歸的長江鱘身長在一米二左右,體重在20公斤到30公斤之間。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攝影記者 王歡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