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田的麥苗(右)比對比田的長勢茁壯
閻洪(右一)等在麥田裡察看麥苗長勢
翻 小麥播種前先用機械將地塊徹底翻耕一次,使積水排出,土壤疏鬆,並可將野草、稻茬等翻埋到土壤表層之下,翻耕深度在15厘米∼20厘米。
旋 旋耕機華麗登場:根據《成都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這個時候要將肥料均勻撒施,然后通過旋耕機將肥料打入土壤混勻。
覆 讓種子“鑽”進2厘米—3厘米深的土壤下面,上面覆蓋一層薄薄的疏鬆泥土,具有溫暖、保濕、透氣的效果。
站在位於邛崍市固驛鎮花園村的一片農田中,成都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高級糧油專家閻洪仔細察看著麥苗的長勢,滿意的笑容逐漸在嘴角漾開,“一周沒來,苗又長壯了,麥穗也抽出來了,看來今年又要創新高!”
在他腳下是一望無際的麥田,青翠的麥苗又高又密,遠遠望去,如同地毯般向天邊延伸,一陣風拂過,齊整的葉片迎風擺動,泛起青色的麥浪。
這不是一般的麥田,這塊地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了成都平原典型重壤區域的“單產冠軍”。作為成都市農機推廣總站的攻關示范田,這片地裡集成了專家們針對成都平原小麥產量提高肥料深施減量的各項技術,讓土壤、濕度、光照都不佔優勢的成都平原小麥單產量“直逼”我國北方糧食主產區。
科技力量
一樣的種子
長出不一樣的麥田
“長得太好了,你看,大多數主莖都分出了兩三根,而且很干淨,沒有虫害!”聽說閻洪來了,這片麥田的主人周家林趕緊過來,翻開葉片,小麥的稈十分粗壯,幾乎看不到虫卵等痕跡。一根根麥穗頂著碧綠的鋒芒鑽了出來,似乎可以看見飽滿的麥粒正在茁壯生長。
從2013年開始,周家林試著規模化栽種小麥,從單產最開始的300公斤一直到去年的接近500公斤,並帶領周邊廣大農戶的小麥單產從200多公斤一路突破400公斤。
跟著閻洪和周家林,記者來到了攻關示范田的邊緣,旁邊也是一片麥田,兩塊地之間沒有水溝,沒有田坎,卻一眼就能看見“涇渭分明”的界限——左邊試驗田裡的小麥高而整齊,葉片的顏色深綠而油亮﹔右邊對比田裡的麥苗則要明顯矮小一頭,高高低低參差不齊,顏色也更淺。
閻洪分別從兩塊地裡各拔出一根苗,擺放在白色的水泥上,更是一目了然:攻關田裡的麥苗從一顆種子長出主莖后又分出了三根,三根都已抽出麥穗﹔而對比田裡的卻隻有一根,無論長短、粗細都差了一大截,相比之下顯得有些“孱弱”。“你能想象嗎,這兩塊是我們專門做對比試驗的,一樣的種子、一樣的肥料,只是播種施肥方式不同,竟然就有這麼大的區別,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周家林說。
生產之難
氣候與土質
成都糧食生產兩大不利條件
那麼,究竟有什麼秘密武器?眼見記者不停追問,閻洪卻賣起了關子,沒有講技術,而是給記者上起了成都的“地理”課。
“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成都的氣候和土壤,對糧食生產尤其是小麥其實不是那麼‘友好’。”閻洪告訴記者,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可對糧食生產依然有兩大不利條件:首先是氣候。成都平原氣候潮濕,加上天氣變化較為復雜,容易引起小麥的病虫害﹔其次是土質,成都平原的土壤大多是偏黏,這種土地不夠疏鬆,透氣性較差,遇到大雨尤其是小麥播種時期正逢我市特有的華西秋雨季,不能及時排水,容易造成種子的潰爛,而緊接著的冬季沒有雨水,土塊凝結,又會影響種子出苗。
“以前我們傳統的播種施肥方式是露地撒播,這樣就容易受到氣候和土壤的限制。”因此,根據多年的試驗攻關,市農技總站團隊終於找到了最關鍵的環節:對小麥的播種肥料環節進行一次“革命”性地改造。
翻旋淺覆
播種施肥“革命”
讓小麥單產量直逼北方
經過改造的新技術有一個絢麗的名字叫“翻旋淺覆”。已看不到播種時的場面了,閻洪和周家林便手舞足蹈地介紹起來,生動地還原了這項新技術的過程。
“每年大春水稻收割后,水田地還有積水,這對小麥生長可不太好。”閻洪介紹,這時就需要第一個步驟:翻。小麥播種前先用機械將地塊徹底翻耕一次,使積水排出,土壤疏鬆,並可將野草、稻茬等翻埋到土壤表層之下,待“春風吹又生”時,野草就會大大減少,除草劑的用量也將少用50%以上,另一方面,由於保濕排水,病虫害的發生率也要比以前減少很多。“別看是簡單的翻土,這可是有技術標准的,小麥的大部分根系分布於0厘米∼20厘米的土壤層中,因此我們翻耕深度在15厘米∼20厘米,淺了沒效果,多了則是浪費。”
翻土過后,另一台農機——旋耕機華麗登場:根據《成都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這個時候要將肥料均勻撒施,然后通過旋耕機將肥料打入土壤混勻,“不要小看這一步,這是把肥料深施於土壤下方,可使肥料的農學利用效率增長至少10%!”
經過前面兩步,小麥的種子便可正式下地了,這時,需要進行再一次淺旋,讓種子“鑽”進2厘米—3厘米深的土壤下面,上面覆蓋一層薄薄的疏鬆泥土,就像蓋了一層被子一樣,具有溫暖、保濕、透氣的效果,種子“寶寶”便可逐漸發芽、生長啦!
“這塊地產量上千斤已經不是意外,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繼續攻關,同時大面積推廣。”據閻洪介紹,作為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如何在地少人多的狀況下保証糧食安全,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尤其重要。
閻洪說,近年來,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不斷探索在成都平原氣候環境下糧油作物的產量提升,2019年全市平原區小麥平均畝產已突破303公斤,比2015年提高了7%,對帶動全市小麥穩定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我們的技術還有提升的空間。”閻洪告訴記者,從明年開始,他們還將試驗示范將該技術結合機械化條播的方式,代替目前的撒播,“這樣苗株更整齊,更有利於通風透氣,減少濕度和病虫害發生。”
記者手記
當記者採訪完畢離開時,已近傍晚,閻洪和他的團隊卻留在了邛崍——還有好幾塊試驗田,他們得挨個去觀察、比對、收集數據。
這樣的情形,對閻洪他們來說已是常態。一天又一天,他們在一塊又一塊看似相同的地裡反復做著一件又一件相同的事,用一次又一次試驗,反復驗証每一個數據,最終找到最適宜的方法。
小麥畝產從300公斤到500公斤,在當地農戶看來,這幾乎是個奇跡,但有了這大量的枯燥的技術攻關為基礎,記者也像閻洪等人一樣相信,奇跡的背后是必然。(記者 陳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