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九土墩墓群青銅兵器大量出土 閩北方國今何在

2020年03月09日09:06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閩北方國今何在

  管九村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素有“九裡花園十裡街”美譽。2006年,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庄名聲大作,進入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行列。

  讓世人矚目的是布列於小山之巔的土墩墓,居於山崗高爽之地,俯瞰平川,自帶“居高臨下”的氣勢,在沉寂千年之后,而今又為福建先秦文明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以往由於“過了仙霞嶺再無土墩墓”的考古推斷,鮮有人將位於武夷山脈東側、仙霞嶺南側的管九村與神秘獨特的江南土墩墓聯系到一起。專家指出,我國先秦土墩墓被認為是吳越文化的特征之一,福建地區此前從未發現過土墩墓。

  2002年全省開展閩越文化調查時,管九村土墩墓群首次浮出水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為了配合京台高速浦城至南平段建設,省、市、縣三級組成考古隊,對分布於柘溪兩岸的土墩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這些土墩墓呈散點狀和帶狀分布,總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浦城縣博物館副館長楊軍說,發掘的33座土墩47座墓葬距今4500年到2500年。

  此前,“福建先秦無史,屬蠻夷之地”已是史學定論。這次撼動學界的考古發現,不僅彌補了福建地區考古學時代序列中夏商周時期的缺環,還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把劍柄兩邊各有一耳的青銅劍(現為福建博物院館藏),全長35厘米,劍身和劍柄處雕刻有精美的雲紋、雲雷紋、曲尺紋等,鏤空、透雕工藝十分精湛。與一同出土的矛對比,青銅劍的工藝及用料高出一籌,出土時矛已腐蝕長鏽,青銅劍卻完好無損,劍上的紋路仍然清晰可辨。原因是青銅劍採用“失蠟法”鑄造,即便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劍刃仍十分鋒利。

  閩北地區作為福建天然屏障,土墩墓大量出土青銅兵器,其軍事意義不言而喻。從后段出土的青銅器形制和原始青瓷工藝作風中,專家們捕捉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子。專家們推測,西周以來隨著吳越勢力向南滲透和影響,在福建地區首先進入閩北,當時“七閩”方國可能有若干,而閩北應是閩越方國的重心所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閩越的部族方國,中原先進文化已影響帶動了當地社會初級文明的發展。在出土的青銅器皿中,杯、盤、尊等既為日常使用的宴饗之器,亦可充當祭祀中的禮器﹔而青銅兵器中,劍、戈、矛這類較為流行的組合品種,多由古閩越方國中軍事武官階層以上的人物所使用,足以體現當時部族對祭祀和軍事的重視。

  除青銅器使用外,2003年考古專家在(管九)大王塝發現的“江南第一塚”石室土墩墓,指向當時閩北方國已經存在等級差異。“這座24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整體規制極高,處於盆地水口位置,有居高臨下的宏偉氣勢。”楊軍說。

  這座有棺槨的石室土墩墓,與1996年在浙江紹興印山發現的春秋晚期越王允常墓相類似,雖然規模與結構不能與越國王陵相匹敵,但墓主人身份尊貴。在管九已探明的土墩墓群中,根據陪葬品數量以及墓葬規模,墓主人地位尊卑有別,高大封土或許就是階級產生、文明曙光開始顯露的一個重要標志。

  由於龐大的體系和年代跨度,時至今日,管九土墩墓群依舊身世成謎。“除了浦南高速當時搶救性發掘的墓葬外,其他墓群都保存完好。”楊軍說,目前前期考古調查和地質測繪已經完成,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守好這片土地,留待權威專家學者去發掘研究。(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鄭雨萱 通訊員 王樹瑜 徐趙浦 文/圖)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