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效果受熱議 

2020年03月02日10:04  來源:南方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全球眾多科研機構正全力以赴,尋找抗擊病毒的有效藥物。中醫藥對抗病毒的獨特效果也受到關注。

2月22日,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6萬例﹔“清肺排毒湯”進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廣東“肺炎一號方”成為“網紅”……

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療效,仍面臨不少疑問:中醫藥為什麼有效?中醫治療傳染性疾病的學說從何而來?

調理說▷▶為什麼說中醫是治“病了的人”?

2月28日,在雷神山醫院隔離病區內,72歲的老奶奶抱怨長期臥床讓她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發作了。

“來,我們給您治療一下腰痛。”廣東省中醫院鄒旭教授掏出針灸針消毒。鄒旭說,中醫不僅治病,也治人,人好了,病才能退。治療腰痛的針灸穴位還能補腎氣,對肺炎也有幫助。

“本質上來說,中醫不是直接去‘殺病毒’,而是通過調理病人的臟腑功能,讓病人的免疫力達到較好的狀態,排除疫毒之氣,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效果。”國家中醫醫療隊廣東團隊隊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團隊隊長溫敏勇告訴筆者。他所在的醫療隊接管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一個獨立病區,69張床位。“目前來看,經過中醫治療,不少患者症狀明顯減輕了。中醫藥是否有效,除了患者口碑,臨床試驗數據也在說話。”

2月20日,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余艷紅向公眾介紹兩個重大中醫藥課題研究成果,其中張伯禮、劉清泉團隊在武漢進行的102例臨床對照研究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症患者,臨床症狀消失時間縮短2天,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縮短1.7天,平均住院天數縮短2.2天,CT影像好轉率提高22%,臨床治愈率提高33%。中醫是治“病了的人”,西醫是“治人的病”,兩者理念不同,但並不妨礙中西醫協同作戰,各自發揮長處,殊途同歸。

溫敏勇指出,在中醫隊負責的病區,輕症以純中醫為主,重症、危重症病人以中西醫結合來治療,西醫的呼吸循環支持、生命支持、免疫支持以及對感染的抗生素治療等不可或缺,而中醫則側重調節病人臟腑氣血陰陽調和,濕熱重的病人,會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清熱祛濕,病人有虛損,就用補虛祛邪扶正,基本是“一人一方”。

同時,中醫的特色療法,包括穴位按摩、耳穴壓豆、呼吸操、八段錦、心理導引、針灸等在病區也很受患者歡迎。

地域說▷▶新冠肺炎治療為何南北有異?

中醫認為,新冠肺炎屬於中醫溫病的一種,溫病起源與氣候、環境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提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到《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從“非其時而有其氣”角度,明確提出“冬溫之毒”概念。

廣州中醫藥大學溫病教研室林培政教授指出,中醫認為,溫病是外感疾病,有四個特性:季節性、地域性、傳染性和流行性。從季節上來說,與“非典”的出現相似,新冠肺炎也出現在冬春兩季。氣象學資料顯示,2019年12月,武漢的月平均最高溫度為12.16℃,較上一年同期平均最高溫度高出約3.5℃,恰好符合中醫“冬溫之毒”的氣候特點。從地域性來說,武漢地處長江流域,多江河湖泊,濕氣較盛。從武漢開始的新冠肺炎,從病因病機上來看,病人濕邪較重,濕邪可以寒化,也可以熱化,中醫提出化濕為主便是出於此。

“辨証論治是中醫活的靈魂,中醫溫病學也在經驗總結中不斷進步。”林培政教授指出,2003年的“非典”時期,廣東地區氣候以熱和濕為主。當時廣州中醫藥大學溫病教研室的終身教授劉仕昌提出“風溫夾濕”的概念,用銀翹散加入化濕藥物治療,在指導“非典”治療上取得很好的療效,在中醫溫病學上也是一大創新。而此次武漢的新冠肺炎中醫治療,不少各地專家認為,與“非典”又有不同,一方面是因為濕邪較盛,病人感覺比較疲憊、胃口差、大便稀爛,而醫生看來,病人舌質淡紅、舌苔膩、脈滑,治療以達原飲清透膜原祛邪為主,同時加入了北芪或五指毛桃、人參等扶正以助祛邪,這也是中醫藥學的創新。

在新冠肺炎的中醫治療上,因地域不同,南北方法也有異。如北方的病人,寒濕較多,以傷寒方為代表,清肺排毒湯綜合了《傷寒論》裡面的四個方子——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五苓散、小柴胡湯﹔而廣東病人濕熱較多,“肺炎一號方”則選擇以達原飲、清瘟敗毒飲、補中益氣湯等從中化裁。這也是中醫“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導。

關於中醫療效的爭議也在持續。“科學總是在被質疑當中發展與進步的,中醫藥學也不例外。”針對外界的質疑,林培政教授如此回應,“從‘非典’到新冠肺炎,兩次大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說明當今社會我們對傳染病不能掉以輕心。新發的病毒性疾病,對人類的威脅越來越大。在這方面,中醫如何更好地適應服務社會經濟進步與發展,是核心的課題,需要不斷探討總結創新。”

溯源

“小湯山模式”漢代已有雛形

據《中國疫病史鑒》統計,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每一次瘟疫流行,都催生了一批醫家,也促成中醫溫病學的向前發展。

被后世尊為“醫聖”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與東漢時期大疫流行的情況相吻合,張仲景因此“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成《傷寒雜病論》。

元明清時期,疫病流行達到中國歷史上的頂峰,中醫溫病學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善,形成完整的體系。如金代劉河間提出“六經傳變,皆是熱証”,將溫病從傷寒中脫離發展,被后世稱為“傷寒宗張仲景,熱病崇劉河間”。明代吳又可撰《溫疫論》,成為第一部溫病學專著,他提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對疫病病因學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統計,我國僅溫病學專著就有541種。而在漫長的與瘟疫斗爭歷史中,中醫總結了諸多有益的經驗。例如為青蒿素發現提供靈感的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首次記載了天花疾病症狀和治療方藥。公認最晚在明代我國就有了人痘接種預防天花實踐。中國種痘法經俄羅斯傳到土耳其、英、法等國家。有意思的是,牛痘的發明者——英國的醫生琴納,當時就是一位人痘接種醫師,他本人也因接種人痘而獲得天花的免疫。

在抗擊“非典”(SARS)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小湯山模式”,早在漢代就有了雛形。《漢書》記載,漢元始二年對疫災的救治:“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即早在公元2年中國為控制流行病就建立了公立的臨時醫院。

在明代,就有將病人用過的衣物,用蒸煮的方法進行高溫滅菌的操作。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卷二》說:“天行瘟疫傳染,凡患瘟疫之家,將出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聲音

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

推廣前應注重加強研究

近日與中國同行合作發表論文,探討了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的應用。傳統中藥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展示出一定前景。

——英國倫敦南岸大學名譽教授 妮古拉·羅賓遜

中醫稱為滋補方,可以補氣祛濕,這些方劑具有不同的藥理效果,可用於預防感染。另外有一些草藥可以清熱解毒,從西醫角度看,具有特定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美國舊金山注冊針灸師 米莎·科恩

中醫藥可以幫助退燒或排痰,而發熱和咳痰正是病毒性肺炎的兩種症狀。不過,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而且中醫藥是基於個性化的治療,因此在推廣之前要注重加強研究。

——法國中醫學術委員會委員 馬克·弗雷亞爾

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 通訊員 張秋霞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