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疫情防控與開門營業同步推進,對於任何一家餐飲企業來說都是挑戰。火鍋、串串店作為成都人的心頭好,其聚集用餐,一鍋涮菜的經營方式,讓不少蟄伏已久的食客有點望而卻步。
3月1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成都部分火鍋、串串店已恢復堂食。開門營業,這些餐廳採取了測溫、消毒、隔位就餐等防控措施。
此外,近日成都餐飲同業公會、成都市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文明飲食 科學餐飲倡議書》,倡議餐飲經營單位主動給消費者提供公筷、公勺、雙筷,並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疫情之后,用公筷吃火鍋、串串是否會成為趨勢?火鍋愛好者和店老板們各有說法。
現場打探
拒絕接待7、8個人的食客
有的店已開始使用公筷
2月27日,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9場新聞發布會上,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特別介紹了成都餐飲企業“復工指南”:火鍋店可以採取消費者隔桌隔位就餐等方式,加大就餐者之間的空間距離。
3月1日中午,記者來到位於清江東路8號的贊花兒串串香。還沒進門,記者便看見門口的宣傳牌上寫著“串串堂食+外賣”幾個大字。一位店員告訴記者,店內目前每天隻有4、5桌客人堂食,但即使如此,防控工作仍未放鬆,“隻有有人進店,必須先在門口測體溫消毒。”該店員說。
隨后記者來到同樣位於清江東路的川西壩子火鍋店,該店上月底已恢復堂食。該火鍋店在門前設置了一個迎賓台,一位店員守在此,為每一位進店食客測溫消毒。在店門口另一邊,放著一個廢棄口罩回收桶。據店員介紹,為了做好防控工作,每天該店進行3次消殺工作,除此之外,食客在吃完飯后,店員會對相應區域進行消毒。店內按照隔位就餐的形式,每桌食客均不得超過3人。
“此前碰到有7、8個人來我們這兒吃飯,但現在特殊時期,所以我們隻能拒絕接待。”該店店員告訴記者,目前店內每天大約用餐的食客有10多桌,客人少,上班的店員也僅為原來的一半。
隨后記者來到位於春熙路,昨天剛恢復堂食的牛牪犇火鍋店。該店在店門口放置一個長條形桌子。據店員介紹,一方面可以方便外賣小哥取餐,一方面食客想要進店前,也可以在這裡先進行體溫檢測、消毒。
“我們店隻有28張桌子,但擔心每天人多,所以達到50%時,就會給食客發就餐號,號到了,我們會打電話通知食客來就餐。”牛牪犇火鍋店店長卓超告訴記者,由於現在處於疫情期間,提倡使用公筷,所以該店為每一張餐桌都額外提供了一雙公筷、一個餐碟供食客使用。
此外,為了做好消毒工作,店內的餐具會使用專用的消毒粉消毒,之后放入消毒櫃進行二次消殺,之后才會放上餐桌。
公筷火鍋:新的趨勢?沒了“靈魂”?
贊同
公筷干淨,同業公會
疫情后將繼續倡導
走訪過程中,記者看到不少食客在火鍋店會加一雙公筷。而對於愛干淨的人來說,使用公筷吃火鍋,更加放心,也吃得更舒服。“我有點潔癖,每次吃火鍋,看到大家都把自己的筷子放進去夾菜,會很不舒服。”劉女士說,她吃飯無論是跟誰,都無法接受別人用私筷給她夾菜,她給別人夾菜都會用公筷,而吃火鍋,她一般習慣性會要一雙公筷。
此前,成都餐飲企業聯合會會長柏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提出“公筷母匙”這樣的倡議,有利於市民和餐飲從業者提高防疫和健康意識。
不僅如此,在食客趙敏看來,公筷的加入,讓火鍋吃起來更加有儀式感。“以前吃火鍋感覺就像是在打仗,每個人都在一個鍋裡搶東西吃似的,如果使用公筷,則會顯得好很多。”他說。
據了解,疫情結束后,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同樣會繼續倡導大家吃火鍋使用公筷。
反對
用公筷失了“人情味”,而且太麻煩
但是,在不少人看來,吃火鍋本就是一種很“人情”的用餐方式。“一塊兒去吃火鍋,本來就是為了熱鬧,為了一種吃的氛圍,如果用公筷會很別扭。”火鍋愛好者馮女士告訴記者,她覺得是否用公筷,也要看一塊兒吃的都是什麼人而定。如果是跟不了解的人吃,可能要注意一下,如果是熟人、朋友那沒有必要。而有的人則認為,吃火鍋用公筷太麻煩,他更喜歡夾出來蘸料直接吃,“這才是火鍋的味道,少了這份兒直接,沒有了火鍋的靈魂。”
火鍋愛好者張女士說,有的人已經形成習慣,喜歡直接吃﹔而有的人更加注重一些,習慣性要用公筷,但要看每個人情況而定,畢竟吃飯本來就是一件放鬆的事情。而對於張女士個人來說,她認為公筷換手麻煩,而且用起來不自然,夾了菜就放進嘴裡了,很難再區分公筷私筷。(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嚴丹 閆宇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