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圖據四川發布
人民網成都2月28日電 (王明峰 王波)2月28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採取網絡發布會的形式舉行了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場新聞發布會。會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銀昌介紹了涉疫醫療廢物廢水處置、環境應急監測等方面的工作情況。
李銀昌介紹,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涉疫醫療廢物處置、廢水處理、環境應急監測等工作,截至目前,全省未發生因醫療廢物、廢水處置不當造成的二次污染。
科學處置醫療廢物廢水 防止發生二次污染
李銀昌表示,在安全規范處置醫療廢物方面,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聯合衛健、住建、交通等部門,重點採取“212”措施,實現全過程安全可控。第一個“2”就是在源頭做好兩個“減法”,將定點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分開,把疫情醫療廢物與一般醫療廢物分開,實現精准分類、源頭減量。“1”就是在過程中堅守一個“嚴管”的原則,全面強化醫療廢物收集、暫存、運輸、處置等各環節的監管。第二個“2”就是在末端上做好處置能力的兩個“加法”。
李銀昌認為,總體看,四川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充足。全省共有醫療廢物處置單位35家,具備10.1萬噸/年(約282噸/天)處置能力,疫情期間全省共處置醫療廢物5380噸(包括疫情醫療廢物375噸,佔比6.97%),平均每天產生醫廢160噸,處置負荷率在50%左右,還有一半的富余能力。
針對個別地方、局部時段出現的高負荷、超負荷運行問題,一是擴能,適當延長醫療廢物處置企業運行時間,釋放現有的處置設施能力。二是增能,採取垃圾焚燒協同處置、跨區域聯合處置等方式,新增處置能力200噸/天。
同時,省生態環境廳未雨綢繆、兜底考慮應對極端情況的需要,在全國率先將4家危廢處置企業作為醫療廢物處置的后備力量,可新增處理能力240噸/天。為應對局部疫情暴發,還准備了兩台日處理能力各2噸的移動醫療廢物處置車,可以保証隨時開得出、用得上、能處置。李銀昌表示,四川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是能夠滿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
在嚴防二次污染方面,李銀昌介紹,四川堅持科學規范處置醫療廢物,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在全國率先出台醫療廢物應急處置技術指南,緊盯分類、收集、暫存、運輸、處置、防護等關鍵環節,落實“專人監管、專袋收集、專車運輸、及時處置”的“三專一及時”要求。強化協調聯動,加強縱向指導和橫向聯動,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部門統一調度,各級生態環境、衛健、住建、公安、交通等部門緊密配合,做到全省“一盤棋”。據不完全統計,通過聯防聯治,全省共規范收集處置的社會零散廢棄口罩104噸,處置率達100%。加強技術指導,10位廳領導帶隊,赴成都、甘孜等10個疫情較重的市(州)調研指導,協調解決個別地方疫情初期處置不規范等問題﹔成立了20人的技術專家組,實行“分片包干”,開展全方位科學精准指導。
在強化醫療廢水監管監測方面,李銀昌介紹,四川緊盯醫療機構、飲用水源地、生活污水處理廠等重點,加強監測預警,避免糞口傳播。加強統籌調度,實行日調度、日報告制度,統一調度全省212個定點醫療機構、182個污水處理廠、520個集中隔離點,確保醫療廢水經單獨設施處理消毒,再由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目前,全省定點醫療機構廢水處置能力達7.9萬噸/天,實際負荷率為50.9%,處理能力能夠滿足需要。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加強應急監測,對環境自動監測站實行24小時專人監控,對飲用水源地、定點醫院、污水處理廠等實行加密監測、加指標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未見異常,重點監控的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達到100%,水質安全無毒性。加強服務指導,指導定點醫院、隔離點、留觀點規范實施消毒殺菌和余氯指標臨時監測,督導生活污水處理廠加強運營管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籌措資金1400萬元,專門用於各市(州)補充應急監測、防護等設備物資。全省出動環境應急監測人員1萬余人次,未發異常超標情況,同時加強內部防護,全省環境現場監管、監測、化驗人員零感染。
突出疫情防控阻擊戰 統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李銀昌說,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疫情期間,四川既全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統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噪聲、污水、黑臭水體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切實提供更新鮮的空氣、更干淨的水質、更優美的生活環境。
疫情期間,全省優良天數率為95.4%、同比提高21.3個百分點﹔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平均達標率為91.1%,較去年同期上升4.3個百分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質安全無毒性,以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成效,切實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全省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增添了信心。
堅持精准施策 積極服務企業復工復產和高質量發展
李銀昌介紹,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要求,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迅速推出系列“組合拳”,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服務復工復產。
一方面,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行政審批政務服務保障。對疫情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產、研究試驗類建設項目,採取“告知承諾制”審批等方式及時辦理環評審批手續,最大限度做到“網上辦”和“不見面”審批,在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也避免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對醫療機構涉輻射安全需增加的X射線等影像設備,實行環評豁免。共對114個涉及疫情防控的口罩、防護服、消毒藥水等建設項目採取豁免、告知承諾、先開工后補辦等形式簡化環評審批手續。
另一方面,六大舉措助推復工復產,服務高質量發展。出台加快環評審批促進復工復產的通知,通過加快環評審批進度,重點實施審批“預審制”、壓縮省級審批時間、指導環評單位壓縮編制時間、局部調整白酒項目環評審批權限等六大舉措,在堅守底線、質量第一的基礎上,努力做到以環評服務速度倒逼項目進度。
截至目前,通過試行“預審制”,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已為21個建設項目出具了環評預審意見,涉及總投資約310億元,積極支持重點項目同步辦理落地的其他手續。同時,該廳還專門印發通知,優化固體廢物領域行政審批流程,明確提出推行網上申報、視頻審核、延期審核、加強服務指導等四項舉措,進一步提升行政審批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