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醫療污水處理:全自動監測, 7道工序后高於標准排放

2020年02月23日07:50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全自動監測, 7道工序后高於標准排放

  安德勛檢查設備運轉情況

  疫情防控,切斷傳播源是防止病毒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抗擊病毒的“主戰場”,醫院在治療和防護過程中產生的醫療污水引起社會關注。與一般生活污水相比,醫療污水成分情況更為復雜,若不通過有效處理,不僅嚴重污染環境,還可能成為疫情傳播的途徑。

  醫療污水的安全收集和妥善處理,也成為各大醫院面臨的問題。2月20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來到四川省人民醫院,探訪醫療污水從收集到消毒排放的全過程。

  日處理2000噸醫療污水

  四川省人民醫院在疫情發生后,被確定為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省級定點醫院。在醫院內部第三住院部背后的污水處理中心內,醫院后勤保障部污水處理工安德勛正在通過軟件監控著醫療污水處理設備的運作情況。“目前設備每天處理2000噸的醫療污水,每天會自動運行10次以上。”安德勛告訴記者,由於設備是全自動運行,他們的主要工作是保証設備的正常運轉,並且需要每小時查看消毒藥劑是否充足,並對處理后的醫療污水進行檢測。

  對於已有5年工作經驗的安德勛而言,醫療污水處理流程早已倒背如流。“主要是經過收集、格柵、調節、絮凝反應、沉澱、消毒、檢測7個步驟。”安德勛向記者介紹,在醫院診療室、化驗室、病房等區域,都設置了醫療污水收集管道,產生的醫療污水將全部集中,通過格柵過濾掉其他物品后,進入調節池后,才算正式開始消毒程序。當收集水量在調節池達到2.6米時,設備將自動抽集過濾后的醫療污水,通過絮凝自動投加器進行分離、沉澱靜置,再添加消毒藥品進行消毒。

  在設備運行期間,安德勛可以通過監控室設備對全部過程進行監控。“電腦軟件上面有設備全部環節的報警系統,如果哪一環節出現問題,在軟件上就會顯示為紅色,工作人員就會馬上進行處理。”安德勛告訴記者。

  是否達標由兩個標准決定

  當安德勛通過軟件和現場檢查設備運行無異常后,就來到了處理中心的檢測室,拿著樣本提取工具到總排放污水處理口,這裡集中著全部經過處理后的醫療污水,但在排放到市政管網前,還需要進行最重要的一步檢測。

  “應該說,我每天工作的開始,是從檢測上一班工作人員處理后的醫療污水是否達標開始。”安德勛說,由於醫院實行三班倒模式,每個時段上班的工作人員第一步工作,是對上一班工作人員處理結果進行檢測。在確定達標后,才能進行排放到市政管網的操作。

  “處理后的醫療污水是否達標,主要由兩個具體標准決定。”此前,成都市生態和環境局曾印發通知,要求處理后的醫療污水余氯量需達到6.5毫克每升,接觸時間大於1.5小時。“我們處理后的醫療污水余氯量達到7毫克每升,接觸的時間也在2小時以上,都高於通知要求的兩項標准。”

  隨后,安德勛帶著提取的醫療污水樣本來到了檢測室,在放入試管后,滴入了幾滴甲土立丁試劑,簡單搖晃后,液體變成了黃色,通過比對后,安德勛可以了解到目前水中的含氯量。“這樣的檢測也是我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按照規定也是每小時檢測一次。”

  污水處理前保証零接觸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除了部分醫療污水處理設備外,整個醫療污水處理的過程並不能直接看到。

  “醫療污水蓄水池和處理過程中的管道,全部埋在地下,我們除了在總排放污水處理口可以提取到處理后的污水進行檢測外,在醫療污水沒有進行處理前,是接觸不到的。”安德勛說,通過電腦軟件,可以實時看見污水處理過程,但並不能直接接觸。而對於在處理過程中過濾出的一些固態垃圾,也是由具備專業資質的人員每天進行處理。“這樣的方式,既可以保証我們的安全,又避免了病毒通過我們傳播。”

  “除此之外,在上崗前,我們還需要按照規定穿戴工作服、佩戴口罩和醫療手套。”安德勛介紹到,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不僅是在疫情期間需要特別注意,在平日裡也有著嚴格的操作流程。為此,醫院專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手冊,從工作人員職責到運行管理制度,從余氯檢測操作程序到設備運行程序,都有著詳細安排。“不僅如此,在疫情期間,我們也加大了污水處理中心的消毒措施,每天上午、下午各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鄧文博)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