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知縣“審”石頭 建成“蜀中第一城”

2020年02月05日07:34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清廉知縣“審”石頭 建成“蜀中第一城”

  清朝時的威遠縣令李南暉是甘肅通渭人,在任14年間,他體恤民情、勤政務實,修城池、筑河堤、建書院……“百廢俱興,民心愛戴,歡若一家”,民間稱呼他為“清廉知縣”。

  相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李南暉到任威遠,次年募資開修的東橋和北橋,耗時十余載。在此期間,李南暉又發現縣城無城牆可固,一幅頹敗景象。於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春三月,雇役金木土石各匠夫,開工興修縣城(城牆)。

  有一天,李南暉到現場巡查,見到城牆已有半人高,很是欣慰。他走到一段新砌的城牆前,情不自禁地撫手一摸,沒想到石沙紛紛落下。這段城牆還是縣城余翰林家包工。

  原來,余家見縣太爺發出的布告,知道城池修建非小工程,自然也能掙下不少銀子,於是就包攬下其中一段。為了免除長途運輸的花費,就用附近所產的劣質泡沙石代替青石,心想時間一長長上青苔,誰能看得出區別呢。

  萬萬沒想到,這縣太爺一來,不光是看,還用手摸。這一“審”石頭,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李南暉雖然心裡很惱,卻並沒發怒,隻說:“沒有想到你們翰林家也會辦這種事。難不成要從這城牆上扒層皮下來?”余家管事趕緊回去向余老太爺匯報。老太爺滿不在乎,“送上些銀子,此事自然無虞。”

  第二天,就有人前往拜訪李南暉,送上銀兩。李南暉言:“吾若收之,有負聖上之托,有負百姓之望。不如,爾等將其捐作修城之資,行為可嘉。”

  此事一傳出,前來捐資者眾。從此,再無人敢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李南暉隨后於西門建碑亭一座,“晒”出縣城興修起止時間、長寬高尺寸及用工、錢幣花費明細,既保証了城池修建的質量,也讓參與修建的人和官員接受監督。

  正因為李南暉的清廉正直,威遠縣城在建成后贏得了當時“蜀中第一城”的美譽,至今該縣仍保留有古城牆523米。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