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陰影下,你需要這份心理支持手冊

2020年01月26日09:11  來源:內外之間
 
原標題:疫情陰影下,你需要這份心理支持手冊

  一夜之間,我們的信息流裡八成以上都是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面前,焦慮和恐慌也在蔓延。艱難時刻,在高度重視疫情的前提下,採取適當措施調適壓力,盡量減少疫情對心理沖擊,也非常必要。

  面對疫情,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第一免疫力。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疫情是共同的敵人,我們一起面對!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又變化莫測。我們都瑟瑟發抖,擔心未知,也為身邊的家人和好友感到擔憂。相互叮囑要勤洗手、戴口罩、不湊熱鬧。

  面對關乎生命的大事,我們自然會感到焦慮和恐慌——這是極自然的:危機不隻影響身體,也必然會帶來糟糕的情緒。但我們畢竟是個做心理科普的公眾號(不能被嚇死)。這篇文章整理了幾類在疫情發展期間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將回答以下困惑:

  【1】

  作為普通人,如何調整自己的壓力?

  如果你被「隔離」,如何調試自己?

  如果家人遭受「隔離」,如何幫助家人?

  如果家人或自己出現了疑似症狀,該怎麼辦?

  如果鄰居出現了疑似症狀,你可以做什麼?

  心理衛生從業者對於自己原先照顧的個案,應注意到哪些可能的沖擊?

  本篇內容整理和參考自

  2003年非典時期台灣的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編制的《SARS安心手冊》

  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風暴裡,每個人如何調適自己的壓力?

  第一,照顧好自己

  1. 盡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盡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

  記住,危機事件的發生會令人手忙腳亂,自亂陣腳,因此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

  2. 給自己列一個令自己感到愉悅的To-do清單,並執行它。

  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麼事情會令自己開心。列出來,執行它。例如,允許自己哭一哭,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費腦子的小游戲,運動,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沖澡,找出令你愉悅的事,與人聊天等等。

  當負面情緒要淹沒你時,這些是你應該做的事。

  第二,處理負向情緒。

  1. 減少因信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

  在危機時,盡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睡前不宜過份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關注必要的信息,減少雜音。

  2. 與自我對話,自我鼓勵

  身為人類,我們都有一種自言自語的特殊能力,不論是大聲地或無聲地自言自語,你都能利用這種能力訓練自己克服艱難的挑戰。因此你可以這麼告訴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應付它”,“這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我不能讓焦慮和生氣佔上風”。

  3. 運動

  運動的好處在於幫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 增加心血管機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等。哪怕你被隔離,也可在隔離地方做做運動,可以很好地調整心態。

  4. 正向思維

  面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時,可以運用如下的思考方式:

  不要隻往壞處看,很多文章也許只是在販賣焦慮。注意每日的資訊中,其實正面信息是多於負面的。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發病率、死亡率、治愈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

  多回憶在每一次遇到危機時你曾如何面對。重新肯定自己身為一個個體的能力。

  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了解問題的影響,問題會帶來短暫的影響,但長遠而言事情最終能改善及成為過去。

  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同理,當你很擔心自己和家人將會受到感染,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建議你繼續正向思維:

  不能肯定將來會怎樣,但這一刻我仍然擁有健康,我可以繼續努力生活。

  我也可以提醒我的親人,保持個人和家庭衛生,戴口罩,以及認真洗手和消毒。

  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讓自己有開心的時間。

  即使我真的生病,也會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對。

  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狀況,並持續超過2周以上,請盡快就醫或尋找專業心理咨詢師求助。

  恐懼,無法感覺安全

  對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自尊喪失、感覺羞恥、痛恨自己

  感覺無助

  感覺空虛

  感受變得遲鈍及麻木

  變得退縮或孤立

  睡眠狀況惡化

  【2】

  如果你遭到住院隔離,應該如何調適自己?

  「隔離」對普通人而言並不尋常。面對一個陌生而且不確定的處境,我們常因自我環境控制力被限制產生不滿情緒,又因空間封閉,孤立無援的恐懼感容易擴大。它並不可怕,我們只是需要學習如何面對「隔離」。

  隔離期間,會出現哪些擾人的情緒?

  1. 突然到來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會造成暫時的慌張、不知所措。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不必過分強求自己保持鎮定。壓抑情緒,反而會影響后續的抗壓能力﹔

  2. 可能會出現抱怨、憤怒。這時候,你需要給自己找一個適當的發泄口,比如:打電話給朋友傾訴﹔

  3. 感到沮喪、孤獨、被拋棄。在保証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找到有同樣機遇的朋友,相互鼓勵、傾訴、增強信心﹔

  4. 焦慮感來臨。建議你用自己的信仰活動,或者其他可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助焦慮消退。

  被隔離期間,“患得患失”怎麼辦?

  1. 面對一個不明朗與不確定的處境,各種的擔心與憂慮也會出現。這些心情可能會伴隨著“患得患失”的念頭而來——比如,我中斷的工作怎麼辦?要是真的感染了病毒怎麼辦?此時要盡量轉移注意力,不要讓這些念頭持續擴張﹔

  2. 如果你很難打消這些念頭,不必強求,可以一面帶著這些念頭,一面去做其它的事,雖然會分心,但是還是要讓自己“動”起來﹔

  3. 不要總是坐著或躺著,讓這些“患得患失”的念頭始終圍繞在心裡。

  隔離期間,如何抗壓?

  給自己做一份規律的作息時間表,以及盡可能把生活品質維持在一個水平:有工作時段、休息時段、娛樂時段、運動時段、進餐時段等等,每日照做。穩定感對於應對未知感非常重要。

  隔離期間,如何穩定自己的心理狀態 ?

  1. 保持對他人的關懷。即使在隔離的空間內,你也依然可能成為一個助人者,能夠找到幫助其他人的辦法﹔

  2. 保持與外界的溝通。不管是與傾訴,還是記錄自己的情緒日志,都會很有幫助﹔

  3. 理性獲取權威來源的內、外部資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謠言和聳人聽聞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隱形殺手,要提高警惕。

  如何適應自己的新身份:「被隔離者」

  就像新生入學一樣,剛開始你需要花點時間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規范、權利和義務。當你完全駕輕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覺也會漸漸淡去﹔

  對於沒有被隔離的鄰居或同事們,也需要給他們一點時間適應,短暫的異樣眼光或人際距離感的變化是避免不了的,但你不必把別人的無知轉變成傷害自尊的工具。

  【3】

  如果家人遭受隔離,我該怎麼幫忙調適?

  1. 當你的家人出現疑似症狀,需要隔離時,你可能會因為覺得幫不上忙而感到焦慮。但你們是可以通電話的,你可以在電話裡鼓勵他們,傾聽感受,讓他們減少孤單的感覺,但不要對他們的情緒反應提供太多判斷或過度解釋﹔

  2.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最近的心情,但不要隻顧表達自己的情緒與不滿——要記得電話那頭的親友處在更不自由的情況下,需要更多支持和關注﹔

  3. 你需要關注被隔離親友的物質需求,除了食品、衣物等基本生理需求,也要提供書、音樂或電影等文藝材料,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

  4. 如果你自己本身的情緒已經不太好,記得先關注自己的需求,比如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談談,宣泄自己的壓力,然后你才能去支持被隔離的親友﹔

  5. 對他們始終保持一種“適度”的關心。對他們的需求保持敏感,做到適時關切他們,但不要太夸張、也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忘記了。有時候,他們會出於好意掩飾、壓抑一些負面情緒,但這種方式會讓他們覺得更孤單。所以,你需要在接觸他們的時候保持敏感,或者直接一點,問問他們的心情。如果感覺到了不尋常的情況,要及時聯系醫護人員或衛生主管單位。

  【4】

  如果自己或家人罹患疑似“新型病毒肺炎”症狀,你該怎麼做?

  1. 戴口罩,做好防護,立即就近求醫,注意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達醫院后,遵從醫囑,配合檢測、治療﹔

  2. 在就醫前,應該通知你的相關角色、單位(包括學校、公司、相關親朋好友、近期曾接觸人士),為將來可能的住院、隔離、排查等措施做好准備﹔

  3. 在做上面這幾件事的過程中,自我情緒管理相當重要,切記保持冷靜。如果你覺察到焦慮、恐懼、擔心的情緒強烈且無法消除,一定要及時找到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協助,穩定情緒、冷靜處理所面臨危機。同時,不要胡思亂想、老往壞處想,盡力做好萬全准備,心態上要維持正面思考。

  【5】

  如果你的鄰居疑似罹患“新型病毒肺炎”,你可以做什麼?

  1. 冷靜下來,回憶自己或家人是否曾與之有過接觸或接近。如果有,請先進行自我隔離、觀察,並做好相關生活事宜的准備。記住此時任何的情緒及煩惱,對你都是沒有幫助的。

  2. 如果你沒有接觸過,但可能你周邊的人接觸過病患,你可以友善地提醒他們,此次新型肺炎病毒的變異情況,我們還未完全把控清楚,最近(至少七天)就不要有任何往來了——但態度要保持尊重、鼓勵,避免人際沖突與摩擦。

  3. 通知相關社區、單位、公司或學校,進行環境消毒和防疫措施。冷靜、關懷、鼓勵是避免傷害的良方。

  【6】

  心理衛生從業者對自己原來照顧的精神疾病個案,應注意到哪些可能的沖擊?

  疫情對於那些已有情緒困擾的人,是否會造成影響呢?

  有可能。

  它對有精神疾病診斷的患者的可能影響如下:

  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疫情的相關妄想症狀,如:認為恐怖份子在空氣中散發病毒、食物中有病毒污染,或對手要用病毒害他,等等。

  抑郁症:原本就較悲觀、什麼事都不想做﹔現在更會覺得活在世上確實是多災多難,連呼吸空氣都會得病,心情更加低落,覺得無望無助、容易哭泣,抑郁症狀加重,甚至可能出現自殺意念。

  躁郁症:可能覺得自己身體很好,不需帶口罩,情緒易受影響而較暴躁,較容易與人沖突、爭執,也有可能未經仔細評估下主動想幫忙做防疫工作,使自己暴露於被感染的風險中。

  恐慌症:尤其是合並懼曠症的患者,原本到人多的地方就容易恐慌發作而不敢出門,現在可能因擔心被感染更不敢出門,或出門后覺得壓力大、心情緊張,易增加恐慌發作,而需隨時帶藥在身上。

  社交恐懼症:原本就害怕跟人交往,可能會因為傳染病疫情更逃避社交場合,躲在家裡。

  強迫症:許多患者原來的症狀就包括怕臟,常常要洗手洗很久﹔現在可能碰到什麼東西就害怕有 病毒而洗得更頻繁更久,以致造成雙手脫皮或龜裂﹔嚴重者連家門都不敢出去,反復檢查、清潔家中物品,不敢跟人說話。

  創傷后壓力症候:過去受到重大創傷(如經歷過512地震、SARS)的患者,容易受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事件影響,再度產生強烈的害怕、無助或驚慌,甚至不斷想到過去發生的災難而無法集中注意力,造成失眠等。

  廣泛性焦慮症:這類患者容易因疫情導致的心理壓力而引起焦慮症狀復發,常會出現不安、肌肉緊張、注意力不集中、或失眠,心理會不斷擔心新型冠狀病毒能會影響到自己。

  身體型疾患或慮病症:原本就覺得身體有很多病痛,看遍醫師都找不到原因﹔最近可能會因一點感冒或有點咳嗽,擔心是否染上了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對就醫又有猶豫而更增焦慮不安。

  性功能障礙:原本因心理因素造成性欲降低或高潮不能者﹔現又加上擔心對方是否攜帶病原體,心理負荷更大,性生活可能會更加困難。

  失眠症:白天過多的資訊焦慮,可能延續到晚上,造成晚上入睡困難。

  之所以專門提及這個群體,是因為他們原本就對外在壓力或事件較敏感。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的信息影響下,可能症狀更因而惡化。家屬應對他們的病情多加關心,而患者也需多學習調適方法,若能及早注意處理,可以讓疫情對患者的沖擊減少。不然,如果此次疫情持續擴大,有可能會使患者不敢出門就醫,而讓病情惡化。這將對個人、家庭或社會帶來令人難過的影響。

  以上。

  加油,我們一起努力呀!

  也請幫忙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寫在最后的話:

  今天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老師聯系我們,提供了這一本2003年SARS期間,台灣心理專家們撰寫的《SARS安心手冊》。

  他交代我們:“如用得上,就盡量用吧。”

  在原始手冊中,字裡行間我們讀到到17年前,我們共同抗擊非典時候珍貴的勇氣、堅定的決心、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善意。也是這個手冊使我們相信,17年后的今天,沒有什麼是我們應對不了的。

  最后向17年前的各位工作人員表示真誠的感謝和敬意:

  《SARS安心手冊》策劃編輯:許文耀、王浩威

  作者:楊志賢、李慧玟、葛書倫、陳韺、王行、林朝誠、白雅美、倪 寶珍、林惠芳、庄永毓、胡海國、王智弘、張勻銘、張如穎、羅筠

  助理:黃君瑜、曾幼涵、黃梅芳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