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給了她一手爛牌 她卻打出了精彩

2020年01月23日09:20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命運給了她一手爛牌 她卻打出了精彩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在寧波,她有一個眾人皆知的名字:皓子媽。

  1月初,52歲的皓子媽傅雪芳獲評“2019感動寧波”十大慈善新聞人物。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弱勢母親如何自強不息,最終成長為助人者。

  “在心智障礙人群中,自閉症患者被稱為殘障之王。早年資料顯示,國外成年自閉症患者往往會被當成精神病患者送進精神病院,為防意外,醫護人員還要嚴加看管。”皓子媽說。

  然而,今年已經22歲的皓子,看上去是個例外。多年前就被診斷為“重度典型低功能”的他,在庇護工廠穩定就業3年多了。每天按時起床,公交轉地鐵上班,3個小時在都市中的穿行,都是獨自來往。在工廠,他守規矩、聽指令,雖然語言溝通稍顯欠缺,但這並不影響皓子在流水線上的工作。

  醫生說孩子患的是自閉症

  她如遭雷擊

  1998年,30歲的皓子媽生下皓子,這本是上天帶給全家人的禮物。

  然而,皓子一歲半時,開始出現發育退化現象。一開始,他能發雙音節詞語,會說再見。往后,隻會說拜拜,到后來隻會招手,眼睛也無法和別人對視了。最后,甚至發展到不理人、不看人,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一度,大人都以為皓子“聾了”。

  他還滿世界亂跑,大小便無法控制,亂喝水,有一次喝公園水池裡的水,差點掉進去……寧波本地的兒科醫生給皓子做過腦CT和磁共振,排除了器質上的問題。

  傅雪芳抱著孩子四處求醫。后來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一位醫生告訴皓子媽,皓子患的是“重度低功能典型自閉症”。這是她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語,如遭雷擊。

  她通過一切途徑,瘋了似地尋找外譯本的相關資料,所有結論都指向一點:這個病無藥可治。醫生告訴她,最好的對策就是放棄康復訓練,再生一個。

  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訓練師

  是他的媽媽

  2歲半的皓子被媽媽“狠心”送到杭州青蘋果訓練基地進行康復訓練,歷時16個月。之后,皓子一直在專業的機構和學校接受訓練,一直到他18歲上班為止。當然,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訓練師,還是自學成才的媽媽。

  不給自閉症孩子貼標簽,培養孩子的基礎自理和生活能力,這是皓子媽這些年體悟出來的道理。從疊被子、穿衣服、自己大小便、刷牙洗臉、按時作息,皓子媽從小就堅持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康復訓練做得好,皓子后面的成長空間就很大。”皓子媽告訴記者,皓子14歲進入達敏啟智學校后,他一邊在學校學習,一邊接觸社會做義工。這樣一來,他原先訓練時積攢的潛能都發揮出來,眼界開闊了,與人溝通、傾聽的能力日漸顯現。還學會了彈電子琴、游泳,還能制作版畫。

  當然,整個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5歲那年,皓子在學校打掃衛生時,忽然把空水桶從4樓扔下。17歲那年,他把別人家的汽車引擎蓋砸了。

  身邊不止一個人建議,把皓子送到精神病院,皓子媽抵擋住壓力,以“內退”為代價,選擇以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那些事並不能完全怪他,只是常人不了解他的情緒表達。”皓子媽告訴兒子,“你可以有情緒,但不可以用錯誤的方式表達。”

  既不耽誤工作也不耽誤家庭

  還玩極限運動

  20年后,到皓子成年的時候,他可以做到生活有序、情緒穩定、行為可控,從而上班掙錢養活自己,擁有自己的生活。

  皓子媽也成為“星媽”中的明星。

  她做公益,2012年加入“星寶自閉症家庭支援中心”成為骨干家長,幫助更多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同時還推動寧波市“無障礙出行”的進步。她還拿皓子的案例,奔走有關部門,為寧波的自閉症家庭爭取到6歲以后延長期的康復訓練補貼,成為全國典范。

  她自己的生活也很精彩,是一名資深驢友和戶外探險者。她說,哪怕拿了一手爛牌,也要盡全力打好。

  皓子媽耐力超強,她為自己制定了健身計劃,為此還跑塌過一台跑步機,在鍛煉過程中她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愛好戶外運動的她和皓子爸爸把自己的旅游計劃加了進去。

  “很多人看到我這20年一直在‘嗨玩’,甚至是玩極限運動。其實再堅強的人也需要喘息,在比賽的時候,在看美景的時候,會讓人全神貫注隻顧眼前,放空了自己,卸下了那份無奈,微笑面對坎坷困苦,盡享生命所賦予的美好歷程。每一次嗨玩過后,都會有歸零的感覺,然后再枕戈待旦,強健身心,培訓皓子,既不耽誤工作也不耽誤家庭。”她說。

  皓子媽還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工作室,是“星寶自主生活訓練營”的總教練,想要帶著更多自閉症孩子努力融入社會。

  2018年7月1日,她帶著20多戶自閉症孩子家庭來到了距離寧波百公裡外的象山茅洋,做了一次野外拓展,其中還包含皮劃艇項目。2018年9月15日,她帶領40戶自閉症家庭和志願者組成臨時家庭隊,參加了東錢湖國際定向賽。在她引領下,竟然有一半的家庭用腳丈量了10.86公裡陸路、8公裡水路,還完成了9個項目的挑戰。

  “不能因為一個殘疾孩子,就把全家拖入困境,讓一個家庭都變成‘殘疾’,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人生。”她常這樣說。錢江晚報記者 唐旭鋒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