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磁器口的“瓷”在哪兒?

2020年01月20日09:10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磁器口的“瓷”在哪兒?

▲江楠展示家裡祖輩留下的瓷器

夜壺上精美的圖案是江澤仁父親親筆繪上

磁器口江家裕興鎰碗廠清朝和民國時期生產的民用陶瓷,有些陶瓷圖案是曾凡陶幺外公(江百祿)親手繪畫而成。

磁器口因瓷器得名,為何如今的古鎮少見瓷器作坊與店面?事實上,從清朝康熙年(1662年)以來,磁器口一帶就誕生了一個制瓷王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繁盛了300多年。磁器口的“瓷”在哪兒?今年重慶兩會,市人大代表、首席文物專家林必忠提交了一份《關於打造青草坡瓷器小鎮的建議》。那麼,青草坡瓷器與磁器口有何淵源呢?記者為此專門進行了打探!

磁器口

曾是重要的瓷器口岸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實,大多數人對磁器口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在歷史上,它是一個重要的瓷器口岸。“磁器口的瓷器不僅在重慶,還在長江中上游、嘉陵江地區都產生過重大影響。”林必忠介紹,磁器口的瓷器不僅品質好,不漏不“啞”(指敲擊的聲音響亮),而且碗的規格多、樣式好,特別是土白玉最受碗商的歡迎。磁器口頗具規模的窯罐市場和分布於大街小巷的瓷器門市,將瓷器運銷到省內外,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江氏家族的青草坡窯群。

據了解,磁器口古瓷器的生產,主要是指位於今磁器口西北歌樂山麓青草坡瓷器的生產。磁器口的古瓷器生產,在鼎盛時期曾有數百家之多,從青草坡到上橋延綿數十裡都遍布有瓷廠、碗廠等。林必忠稱,磁器口瓷器形成產業,是在清康熙一、二年(1662、1663年)間,從福建移民江氏兄弟在龍隱鎮(磁器口的古稱)青草坡建窯生產青花瓷器算起,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磁器口的瓷器足足繁盛了300多年。

青草坡

一鋤頭下地能挖不少寶貝

沙坪壩石井坡青草坡,當地人稱江家山,這裡有很多江姓人。“青草坡又分為上青草坡、下青草坡。上青草坡主要是碗廠,下青草坡是茶壺、工藝品等瓷器。”近日,記者跟隨江氏第九代傳人曾凡陶來到下青草坡。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陶瓷碎片。65歲的曾幫玉前幾天在地裡翻土,還挖到了一個完整的瓷器酒杯。女兒江楠也是江氏第九代后人,對家族的制瓷歷史,她毫不陌生,在她家裡,至今還有很多祖輩留下的酒壺、酒杯、佛手等江家瓷器。“小時候,家附近的古窯遺址是我們的樂園,廢舊的瓷片就是童年玩具。”江楠從小耳濡目染,對瓷器有格外的感情。

78歲的江澤仁是江楠的大伯,也住在下青草坡。來到江澤仁的家,兩層樓的陽台上有個古舊的木箱,木箱裡,全是沾滿灰跡的瓷器,打開箱子,他一件一件擺出:夜壺、燈台、酒壺……“這個夜壺上的圖案,是父親親自繪上去的。”江澤仁告訴記者,父親江雨若有很強的美術功底,以前,瓷器上精美的圖案,大都是他親自繪上去再銷往各地,很多小孩都跟這位長輩學過畫畫。

子承父業

第五代制瓷最為興盛

“江家祖籍是福建,世代都開碗廠。福建是我國制瓷業發達的地區之一,以建窯和德化窯聞名於世。江氏家族世代以開設瓷廠為業,擁有福建德化窯白瓷和青花瓷傳統工藝。”重慶文史專家曾傳宜介紹,青草坡江氏家族既是沙坪窯的創立者,又是沙坪窯的代表。青草坡江氏制瓷業,以家庭手工業作坊的形式存在,基本上是父終子承的家族傳統格局,以單線、復線等形式延伸、發展。

“江氏制瓷300多年間,到第五代傳人江祥壽時期,其家族最為鼎盛。”曾傳宜介紹,那時,江家在青草坡已開設了6家碗廠,作坊規模進一步擴大。僅以江祥壽的碗廠為例,他的碗廠有40來個工人,9個碗車(輪制工具,俗稱“車盤”),一口窯爐,一年能燒制出40多窯碗。他不僅在磁器口開設門店,還在較場口等地設點銷售。“江祥壽當時在社會上的名氣很大,他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去世時,連當時的巴縣知縣周兆慶也前來祭奠。”曾傳宜說。

制瓷王國

發現古窯遺址20余處

300多年來,除江氏家族在青草坡開碗廠制瓷器,並運往磁器口銷售外,其他人也紛紛仿效。在青草坡、磁器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市場,堪稱“制瓷王國”。歷史上,青草坡瓷器產品生產出來后,通過肩挑背扛的方式運送到磁器口銷售,或出口外地。

史料記載,民國初,重慶蜀瓷工廠雇佣約百名工人用磁器口生產的粘土制造各種瓷器,諸如碟、杯、盤、瓶等。1936年,在磁器口馬鞍山北側的蔡家灣創建有利群瓷廠,雇佣工人98人。生產各類瓷具,並在傳統土瓷基礎上進行改良,生產精細的改良陶瓷,月產碗具2750副。1939年春,由杜重遠、康心之、盧作孚、周見三等企業家投資兩萬元,在磁器口抓子洞(今渣滓洞)創辦重慶華光瓷廠,5月初燒制出第一窯瓷器。20世紀四十年代,磁器口又建立了鼎新陶器廠、天台陶器廠、磚瓦瓷業生產合作社,均取青草坡一帶的白泥、粘土燒制民用和工業陶瓷。由於質量上乘,深受陶瓷商的歡迎。

“1949年以前,磁器口河街(沿嘉陵江)有十五六家碗鋪﹔青草坡有十二三家碗廠,初時均是江家后代所開,后才逐漸有他姓開辦陶瓷廠。”曾傳宜說,青草坡江家瓷生產經營的有關遺址遺跡主要有:上下青草坡、涼亭、大河溝、江家祠堂、江家院、瓷器運輸線路、磁器口大碼頭出口處,江家灣、江家山等20余處。

代表呼吁

打造青草坡瓷器小鎮

1949年以后,由於受先進工藝的影響,青草坡瓷器產銷量下降,市場萎縮。而且青草坡的硅石、石英砂基本被開採殆盡,到20世紀七十年代隻剩下幾家生產工業陶瓷的小廠。隨著公路、鐵路運輸業的發展,水上運輸減少,磁器口的商業地位下降,也逐漸蕭條起來。通過公私合營和手工業合作化,以及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沙坪窯最終走向了消亡。

為了將家族的制瓷文化傳承下去,江氏第九代傳承人曾凡陶去年籌建了江氏瓷器陳列館。青花雲紋雙喜壇、白瓷壇、榨菜壇等展品,都是他在江氏族人內部發起的征集。曾凡陶說,他希望通過展品,讓市民看到家族300多年的陶瓷文化歷史。“由於江家瓷傳承時間長、影響大,且被史書、方志廣泛記載,不少人採納其題材進行藝術創作,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瓷文化。”林必忠在今年重慶兩會上建議打造青草坡瓷器小鎮,適時對江家瓷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研究,建立青草坡瓷窯博物館,成為瓷器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市民了解磁器口的完整歷史。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王子燁 攝影報道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