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螢火虫打卡地 三河村的“網紅”路

2020年01月20日09:06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三變”改革讓空殼村致富

  整齊籬笆,綠植掩映,紅牆灰瓦,一步一景。在如今的三河村,簇新規整的民居,和諧友愛的村鄰,記錄著“三變”改革帶來的鄉村巨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2018年,我市137個村分兩批進行改革試點,促農增收,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兩年過去,沙坪壩區三河村徹底擺脫空殼村的帽子,完成了一次蝶變——村庄美了,產業旺了,村民腰包鼓了,2018年村社集體收入近43萬元,這個數字是2017年的28倍﹔2019年在2018年基礎上,又實現了四成的增收。

  模式形成

  合股聯營促共贏

  因三條溪河匯集於此,三河村由此得名。因地形、交通受限,早年村裡的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土地閑置率高達90%。“一產弱”“二產小”“三產微”,全村無經營性實體經濟項目,經營性收入來源主要為村集體零星土地流轉租金收益,年收入不足1萬元。

  在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強看來,改變,在當時已迫在眉睫,摸清家底是第一步。經清產核資,村1038畝林地、30畝荒地加上房屋折算出260萬可經營性資產。資產確定,完成量化確權確股,下一步該敲定何種經營模式?“‘三變’改革在農村是一項改革措施,村民猶豫觀望的情緒濃不說,也有不少反對聲音。”李強記得,村民的擔心點有很多,但爭議的焦點基本都圍繞著“錢袋子”:收入從哪兒來?到時候分紅會不會越分越少?

  群眾院壩意見收集會、業主、村社干部座談會,60多次意見交流會議后,最終制定出由村支兩委+村級平台公司+農戶+業主的模式。李強介紹,這種模式即村支兩委作為組織引領,把可經營性資產都確權到村民頭上。由股東組建起股份制的舜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經營主體,吸納村、社集體和農戶資源資產后,由公司入股到相應項目中。“這樣一來形成了合股聯營的共贏之勢,樹立起了村民和市場風險之間的安全屏障。”

  資產激活

  項目引進農民增收

  為了激活農村已有的存量資產,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重組,合理配置。森林覆蓋率90%以上,並保持了較完整原生態風貌的三河村開始進行項目布局。記者了解到,三河村以全長十公裡鹽堰路為主線,沿線引進了天籟螢火谷、遠山有窯、渡蘭居、楠之林雪4個農旅融合項目,形成了以都市休閑觀光為內涵的現代精致鄉村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夜色流轉,林間螢火點點,美不勝收。誰能想到,如今的天籟螢火谷曾經是荒草叢生。邀請環境設計、農業、生物等專家,恢復螢火虫等昆虫生長環境,在此基礎上運用在地原生材料,進行了鄉土再造。目前一期建設已完成的螢火谷佔地944畝,園區運行良好,吸引了不少游客驅車前來“打卡”。據悉,截至目前,該項目共計接待人數近3萬人,已完成土地、停車場、道路、山坪塘等6個合股聯營協議簽訂,對促進周邊農戶增收,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56歲的賴家偉早年外出打工,得知家鄉要進行“三變”改革,引進了不少大有可為的項目,看到商機的賴家偉毅然回鄉創業。隨著天籟螢火谷逐漸“網紅”,賴家偉把靠近景點的家翻新整修,挂上了“隨緣農庄”牌子。“生意還不錯,旺季的時候,農家樂周末基本不會空房。”賴家偉笑呵呵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游客來了要住宿,住下了又想嘗試一下地道農家飯。“光這兩項收入,旺季時每個月收入就在3萬元左右。”

  分紅保底

  未來將改變單一入股模式

  從瀕臨倒閉的龍窯到如今集傳統技藝、文化旅游、休閑觀光於一體的“遠山·有窯”﹔從發展七彩水稻、生態茶山、四季水果等為一體的農旅綜合性項目渡蘭居到反季節蔬菜(野菜)的種植和採摘,生態魚垂釣的楠之林雪,通過“三變”改革,三河村累計合股聯營的土地類資源為1500余畝。

  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村組集體以爭取到的項目資金和集體修建的產業道路、停車場、水塘等入股,與項目投資者一起,進行股份制經營。財政資金形成的道路、遠山茶舍、遠山房屋、山坪塘等資產作價入股金額為522.3萬元,381名村集體成員以承包地入股平台公司成為農民股東。閑置資產和資源被激活后,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資產收入,而當初村民最為關心的收入分配問題也進行了落實:資產類收益依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按股民50%、村民小組20%、村集體30%的比例進行分配﹔資源類分紅則以入股面積計算股份,設置了保底。

  堅持以農業為基、綠色為底、文創發力的理念,形成了都市現代農業、休閑觀光體驗業、文創產業聯動發展、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未來,三河村將進一步深化與四大產業項目合作,將單一的資源資產入股模式,拓展為合作、合資、合營等方式。”李強透露,想通過嘗試勞務輸出、清掃保潔、運輸服務等合作模式,完成“輸血式”向“造血式”收入增長方式的轉變,穩定釋放“三變”改革紅利。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蕎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