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燕新書《往事住的房間》 旅行后才知道世界有多大

2020年01月20日08:49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旅行后才知道世界有多大

日前,“陳丹燕·旅行匯”系列新書《往事住的房間》出版。陳丹燕歷時20年,寫就世界博物館的私人獨家感受。

每當進入一座陌生的城市、市鎮,你是否能聽到博物館招呼你的聲音?這一間間博物館,都是往事住的房間。從但丁到弗洛伊德,從郁特裡洛到克利姆特,從奧賽到盧浮宮,一間間往事住的房間裡,埋藏了怎樣的往事?這本書裡或許就有解答。

二十年積累寫就的博物館游記

陳丹燕是很早就走出國門的背包客作家,足跡遍布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波蘭、俄羅斯等國,也是當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作品得到無數“品質生活者”擁護。“陳丹燕·旅行匯”系列是陳丹燕邊走邊寫二十余年旅行文字的集合。

近日,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往事住的房間》全面上市,本書是“陳丹燕·旅行匯”系列第12本,也是最后一本,是她這麼多年積累寫成的博物館游記。從這些被人類收藏起來的最值得紀念的物品前走過,看這個世界的往事怎樣住進一間間房間裡。

陳丹燕有一雙很特別的眼睛,總是盯上別人熟視無睹的東西,並且有新發現。在此書中,她細膩、婉約的文風依然,即使面對血腥和殘酷,她也不會言辭激烈,一筆一筆地慢慢寫來,卻讓你的心隱隱作痛。

全書由多次榮獲“中國最美的書”獎的著名設計師楊林青親自操刀制作,四色全彩印刷,裝幀精美。

旅行滋養了她的文字 文學豐富了她的旅行

談及寫各地博物館的初衷,她表示:“人類世世代代心中埋著一種不變的羞恥感,就是對忘記與無知的羞恥,因此去一個地方旅行的人,通常不敢不去拜訪當地的博物館,不敢不在往事住的房間裡屏息慢行,一一打量往事們的模樣,讓它們也住在自己心中。但是,人類到底是如何記著自己的光榮與恥辱的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

莫言曾評價陳丹燕,“她持之以恆地描繪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與自我,用優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蒼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無盡城池裡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細密敏銳感知自然的終極神秘,並神游在與世界各地那些曾經的偉大心靈交流的內心世界中。到底是旅行滋養了她的文字,還是文學豐富了她的旅行,這還真是一件說不清的事。”

記者獲悉,1990年至今,陳丹燕旅行的地域非常廣。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現給讀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學。

精彩書摘:

去聖彼得堡看敦煌

就像歐洲的大博物館一樣,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也是坐落在沙皇舊宮殿裡的藝術博物館,在藍色的涅瓦河邊,長長的、綠色的宮殿,房頂上站滿了發黑的雕像。那是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四家藝術博物館之一,有滿坑滿谷的歐洲藝術品,從中世紀畫在木頭神龕裡的聖母像、達·芬奇、拉斐爾到魯本斯的山林與河流,還有許多印象派的畫,梵高和高更,還有畢加索側著臉的人像。

當然也有俄國自己優秀的畫作,只是不知為什麼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隻把康定斯基的作品放在走廊裡展出。展廳裡也有埃及精美的金飾,法老的戒指,皇后裝胭脂的寶盒。希臘偉岸的大理石雕像,印度被檀香熏成了黑色的木頭佛像,那是我見過的最聰明而且嬌貴的、甜蜜而且純潔的臉。

像去盧浮宮的時候所見到的情形一樣,入口處站滿了等待參觀的人,門廳裡也是一樣。不一樣的是,買票時發現外國人需要付比當地人貴好幾倍的錢。

但是,這一次我卻是想要看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的敦煌的藝術品,那是1915年奧登堡考察隊到敦煌考察后帶回來的雕像、經卷和畫在薄絹上的唐代美麗的女菩薩。像埃及皇帝的戒指,希臘皇宮裡的雕像和印度佛像一樣,敦煌的東西現在已經是俄國博物館裡重要的藏品了。

在那裡的玻璃櫃子裡,我看到了一些畫在絹上的畫,那麼薄的中國絹,是用至少八個世紀以前的蠶絲織起來的吧,現在它像干了的水仙的花瓣一樣,泛出了微黃。絹畫上畫著一些裙裾飄飄的菩薩,雲鬢,朱唇,黑而且長的眉毛干干淨淨地揚向她們的鬢角,沒有一點點細而彎的眉毛的媚人。在女菩薩的脖子上,我看到了彎彎的兩道褶紋,中國古代的相書上說,這樣的褶紋是金銀紋,暗示著她穿金戴銀的命運。但她的臉上,卻是一派沉靜清朗,隻在胸前淡淡地捏著她的蘭花指。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我見到了泱泱大度的美麗中國人。

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下午,是個陰沉的下午,就要下雪了。從窗上望出去,涅瓦河卻仍然是令人驚奇的藍色。這時的心情,也是有點陰沉但又有點安慰,我想這和希臘人到希臘館、埃及人到埃及館的心情是一樣的。上午並沒有太多的人來看敦煌展室,旅游者總是沖著達·芬奇的畫去。歐洲的油畫永遠是世界大博物館的主流。到了下午,陸續開始有人來看敦煌的東西,大多數臉上都浮現出驚奇的樣子。他們在阿難的微笑前流連著,他們的鼻息在絹畫上方的玻璃上留下了一小團白色的熱氣。這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在柏林埃及博物館裡見到那雙純金的鞋子時的情形。是它們,讓人從大博物館裡排山倒海的歐洲名畫裡站起來,看到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還有如此美好的文明。

只是最好不要想起,它們是怎麼離開自己的家鄉的。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