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裡的年:喧然名都會 新桃換舊符

2020年01月17日07:09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喧然名都會 新桃換舊符

  1月13日,志願者為蓬安縣睦壩鎮瓦店村村民寫春聯。四川日報記者李向雨攝

  臨近春節,成都市金堂縣金龍鎮鴻發燈籠廠的大紅燈籠供不應求。圖為廠區內擺放晾晒的大紅燈籠。四川日報記者何海洋攝

  習俗裡的年,是春聯上穿越千年時空的古語,是綿竹年畫裡跳出的萌新小精靈,是新春花會流連的芳香清甜,是中國人埋藏在日常生活裡的美好哲理。習俗裡的年,是遠古對現代的凝望,也是現代對遠古的傳承,不變的是習俗裡的情,習俗裡的希望,和這種﹃儀式感﹄中聚集起來隻屬於﹃中國年﹄的共同記憶。

  新年納余慶:后蜀皇帝寫下最早春聯

  紅紙黑字牆上挂,轉眼辭舊又迎新。在農歷新年即將到來之際,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不少家庭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宋代詩人王安石《元日》中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成為描寫春聯的最佳寫照之一,被后人廣泛傳誦。那麼,人們熟悉的春聯背后有什麼故事和文化含義?

  史上最早春聯誕生在四川

  春聯,又叫對聯或對子,一般包括上聯、下聯和橫批,是貼於門的兩側,包含吉慶之意的對偶詞句。

  春聯的雛形是桃符。最初,桃符是古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一般長6寸、寬3寸,上面畫著二位門神,以表驅邪的寓意。五代時,人們在桃符上書寫聯語。記述清代北京歲時風俗的雜記《燕京時歲記》中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

  目前,學界認為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段歷史如今在成都博物館三樓常設展覽“喧然名都會”中,用展板的形式呈現。

  孟昶是后蜀開國國君孟知祥的第三個兒子,懶理朝政,卻很有文採,還有一首詩歌被收錄進《全唐詩》。公元964年除夕期間,孟昶請學士辛寅遜在寢門邊的桃符上題寫文字。寫完后,這位富有才情的皇帝,怎麼看都覺得不工整,不甚滿意。於是,他索性自己找硯取墨,大筆瀟洒一揮,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兩句,大意為新年享受著先人們的遺澤,希望新年春意常在。就這樣,歷史上首副春聯在四川誕生了。

  “首副春聯誕生在四川並非偶然,這與四川當時的政治、文化息息相關。”四川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興輝分析道,晚唐以后戰亂頻發,五代十國之一的后蜀誕生了。后蜀由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偏處西南一隅,社會比較安定,從而也保障了文化的發展。

  春聯創作從來是“全民參與”

  如今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公園,還懸挂著不少聞名遐邇的楹聯(春聯屬於楹聯的一類,主要為迎春而寫),靜靜守候著成都這座城市的文脈,何紹基、顧復、張大千等都曾寫下楹聯,承續著上千年的春聯文化。

  “在春聯演化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根據不同人的身份、不同場合而內容各不相同的春聯,貼在各個房間進門處,這些民俗在如今的農村少數地區有所保留。”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說道,比如古代房間常常按功能分為正廳堂屋、廚房、廂房、大院、家眷區等。若是廂房內住的德高望重的老人,那春聯的內容一般就是祝福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若是春聯貼在糧倉等地,自然表達的是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的美好期待﹔若是學子,則祈求學業有成、仕途順利之類。

  不過,千百年來不變的是,春聯的創作從來都是“全民參與”。最近,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戴躍忙個不停,他帶著省內眾多書法名家,前往達州、眉山等鄉村、社區為老百姓書寫春聯,目前已進行100多場手寫春聯活動。“春風入喜財、歲月更新福”“滋榮冬茹溫常早,澤潤春茶味更真”……一副副紅色的春聯布滿鄉村,一陣陣墨香傳遞著美好祝福。

  春聯不僅寓意吉祥、驅邪、納新,更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智慧。在袁庭棟看來,春聯是一種極具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載體。首先從內容來看,春聯上下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分明,對字數要求也極為嚴格。這種對稱的美感,是以漢字的特有文字屬性為基礎的。同時單個漢字也具有豐富的含義,因此讓綿長深遠的祝福得以精煉地凝結在對仗句之中。寫春聯時,又能彰顯漢字書法的傳統之美。“小小春聯,承載的社會意義、文化藝術追求,博大精深。”

  老年畫迎來“小萌新”:看門神“送豬肉”“喝奶茶”

  “我們綿竹娃娃協會,簡稱‘娃協’,微信群聊兩三年,挂牌不到一個月。”1月9日,綿竹本土青年設計師、綿竹年畫非遺傳承人王競男在工作室哈哈笑著告訴記者,語氣裡帶著幾分自豪。

  “娃協”之名與綿竹年畫裡典型的童子意象有關,外表可愛,寓意吉祥,欣欣向榮。春節將近,綿竹年畫節將於1月17日開幕。6個年輕人組成的“娃協”制作的表情包,后台顯示又迎來一個使用小高峰,為了迎接鼠年春節,這個團隊也獻上他們最新創作的“年畫新品”。

  “我爸他們單位同事,今年都還在用我做的表情包。”王競男說的,是她大約在3年前開始創作的年畫表情包“小南小軒”系列。“小南小軒”取自綿竹人、宋代理學家張南軒之名,是協會與綿竹市監察委員會合作的一款表情包,因傳播效果好,目前已“追加”更新了三個系列。

  “小南小軒”的形象取自於傳統年畫裡的童子娃娃。他們留著黑色的娃娃鍋鏟頭,穿著紫色和黃色肚兜,有時坐在蓮花上,有時抱著錦鯉,保留了傳統年畫中的典型色彩和畫面元素。這款表情包既有常見的“晚安”“加油”“你好”“收到”“已轉”等功能性表情包,也有“擼起袖子加油干”“隻爭朝夕”等特制表情包。可愛的形象、接地氣的實用場景、正能量的語言,讓這款表情包很快走紅,目前下載量已突破50萬次。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我們從小在綿竹長大,很喜歡家鄉的年畫。希望綿竹年畫能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鼠年將至,“娃協”也設計了冰箱貼、鼠年海報等幾款新品。

  “娃協”成員章昉,設計了4款“鼠年年畫”海報,基於“老鼠嫁女”的傳說。年畫中老鼠坐在轎子上,帶著敲鑼打鼓的樂隊迎親,“瑞鼠迎春”四個紅色大字,增加了喜慶吉祥之意。偶爾,在傳統年畫形象中,替換一些“現代元素”,也顯得十分幽默。“啤酒配枸杞,可樂放黨參”的年畫仕女圖,傳遞了年輕人之間流行的“朋克養生”快樂。

  今年,協會成員設計的門神海報上,門神保持了傳統的舉起手臂的威嚴姿勢,但仔細一看,門神的手中舉著一塊“豬肉”。“年年有肉吃,日子滋潤,這是多好的祝福啊!”王競男說。再如成員設計的一套冰箱貼,門神舉著糖畫,或喝著當下女孩子們最喜歡的奶茶,或戴著“抖音同款”流行的兔子耳朵,讓古老年畫中的人物跟著當下的年輕人“歡樂新潮”起來。接下來,幾位創作者將把這批年畫文創帶到一年一度的綿竹年畫節,帶到寬窄巷子,讓全國各地的游客,看到這款動起來的“萌”年畫產品。

  花中嗅年味:姹紫嫣紅迎春來

  □本報記者邊鈺李婷

  萬紫千紅的西洋鵑、喜氣洋洋的蟹爪蘭、紅彤彤的仙客來、暗香涌動的臘梅……1月9日至22日,一年一度的成都溫江年宵花會在溫江光華公園舉辦。1000余種節日喜慶精品鮮花、組合盆栽、園藝綠植等裝扮著年味。除了逛花買花,年宵花會期間,市民還可參與川派盆景現場教學、插花培訓等活動。更有不少新潮年輕人玩起古風,cosplay(裝扮的意思)成各類古代人物,在花叢中拍短視頻、玩直播。

  今年的花會上,哪些花最搶手?溫江區花卉協會秘書長祝鳴川說,杜鵑、白掌、蟹爪蘭、長壽花、仙客來、風信子等6款性價比高,不僅顏色喜慶,而且寓意美好,是市民新春購花首選。不過,年輕人仍鐘情於玫瑰、桔梗、百合等鮮花。多肉、鐵蘭這類適合“懶式”養護的植株也在新春市場佔據一地。在進口花中,北美冬青呈小紅珠狀的植株火紅熱烈,且存放時間長,成為當紅爆款。

  成都花會,始於唐代,興於當下,四川省花卉協會執行副會長劉照高介紹。

  在唐時,農歷二月二十五是青羊宮傳統的廟會日,也是花會日,又稱為花市。青羊宮花會,從唐宋一直延續到清,成了傳統的節日盛會。到了清光緒年間實行新政時,在四川成立勸業道,當時的主管周善培把“振興實業”和“新春游樂”結合起來,利用花會場合舉辦全省性勸業會,即全省商品工藝品展銷會,並正式定下“青羊宮花會”名稱。民國初期,全省商品工藝品展銷會又改稱“物產展銷會”。1951年,成都市正式舉辦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花會。以后每年一次,每次1個月或1個半月。

  在劉照高看來,花卉提高了成都人民的生活質量,增加了幸福指數。三聖鄉的幸福梅林、彭州的丹景山、蒲江的石象湖、新津的花舞人間、都江堰天馬鎮玫瑰花溪谷、龍泉驛的桃花故裡,成為成都人賞花的新去處。

  N種玩法解鎖不一樣的民俗年

  自貢燈會

  早在唐宋年間,自貢地區就有新年賞燈的習俗。今年自貢燈會,將首次引進國際先進光影技術,打造《燈耀世界》互動式光影長廊、《幻夢光影》大型水上舞台光影秀﹔邀請國際頂尖表演團隊,進行“十二時辰”古裝提燈演藝、“一帶一路”異國風情歌舞表演和“自貢城市超級IP時空龍騎士”互動表演等。

  時間:1月17日開幕

  地點:自貢市中華彩燈大世界

  元九登高

  “元九登高”之習俗,至今已有1200年歷史。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數十萬達州人風雨無阻,傾城出游,登高望遠,同時,達州人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祭天祈福,期待一掃去歲頹勢,迎來新年萬事暢達。

  時間:2月2日

  地點:達州市鳳凰山

  蛤蟆節

  蛤蟆節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四。此時正值立春前后,免疫力較低的兒童容易染上疾病。先輩們將疾病與呱呱亂叫的青蛙聯系起來,希望趕走青蛙,驅除疾病,讓孩子健康成長。蛤蟆節當天,老百姓要制作蛤蟆燈、送蛤蟆燈游街、點亮蛤蟆燈下河等。

  時間:2月7日

  地點:南充市嘉陵區三會鎮、南充市順慶區共興鎮

  趕草壩場

  每年正月十五,德昌縣巴洞鎮便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傳統農耕文化節——“趕草壩場”。這天,數萬人齊聚巴洞,綿延幾公裡長。據悉,今年活動內容主要是傳統文化展演、農耕物資展示展銷、地方美食,以及送文化送科技下鄉等,傳統民俗在這裡煥發時代特色。

  時間:2月8日

  地點:涼山州德昌縣巴洞鎮

  四川日報記者李婷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