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和學生一樣萌的美女老師 開發了一個迅速找到腫瘤的探針

2020年01月14日09:19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長得和學生一樣萌的美女老師 開發了一個迅速找到腫瘤的探針

昨天,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的年度總結表彰大會上,一位年輕的美女博士從220多名教師中脫穎而出,被授予2019年度“科研之星”稱號。

1989年出生的張雨晴,1年半以前從上海交大博士畢業,入職杭電。在大學職場裡她還完全是個“萌新”。大眼睛高鼻梁的年輕女教師,往實驗室裡一坐,看起來幾乎和她的學生差不多大。

她已經連續兩次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其中一篇還是第一作者。張雨晴研究開發的隻有70納米左右的新型表面增強拉曼探針,可以為快速有效探測腫瘤細胞解決關鍵問題。

而這位學術這麼厲害的美女,發期刊論文的同時還順便生了個娃,如今寶寶剛滿月。

一個“又小又快又好”的探針

幾分鐘就能檢測出腫瘤細胞

熟悉科研生活的人明白,想要發表一篇影響因子(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5分以上的論文是多麼不容易,對於某些小實驗室,發表的論文在3分以上就已經要額手稱慶了。

張雨晴在《自然》子刊上發表的論文,影響因子高達11.878分。她研究的是“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簡單說,表面增強拉曼探針是一些納米級的小顆粒,通常尺寸在100~200納米之間,大約是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這些探針很特別,經過表面修飾進入生物體以后,對不同的細胞,能讓它們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光譜圖,就好像指紋一樣。

因為這種特性,SERS技術目前已經應用在珠寶鑒定、毒品檢測等領域。

而它在生物體內成像方面也表現出廣闊的前景,例如臨床腫瘤的治療手術中。

“醫生在做手術時,腫瘤細胞經常和正常組織交織在一起,邊界不清晰,手術就很困難。”張雨晴告訴記者,“如果切多了,就會把正常組織切掉﹔切少了,留下了腫瘤細胞又容易復發。那麼如果用SERS成像技術,可以像燈泡一樣,把腫瘤組織照亮,邊緣就很清晰。”

但是,現有的SERS成像速度太慢,遠遠落后於臨床需要。“困擾它發展的主要難點之一是探針的信號強度,這會影響我們檢測的靈敏度和成像速度。舉個例子,給病人在手術前注射了探針,它檢測完人體組織,需要1~2小時腫瘤細胞成像。醫生不可能把腹腔打開了,等1~2個小時。而現在,我們研究出來的探針,可以把成像時間縮短到幾分鐘,甚至1分鐘以內,這個時間醫生就可以等了。目前這個實驗在動物身上已經成功了。”

一年做了一百多次實驗

外形像花瓣的探針純金打造

如此神奇的拉曼探針長什麼樣?它是如何被開發的呢?

張雨晴給記者展示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有一張圖是一個長得像菊花的小球——原來這就是登上Nature子刊的關鍵“神器”,外形像花瓣,尺寸僅70納米左右,而且是純金的。“大多數的表面增強拉曼探針都是一些貴金屬小顆粒,真金白銀,隻不過是很微小的納米級。我們的探針就是金的,實驗室要買材料,一克價值360~400元。”

最關鍵是它的分子結構,為了找到能產生足夠信號強度的分子,課題組做了上百次的實驗。“第一年,幾乎每兩天要重復一次實驗,總共做了100多次實驗,篩選了幾十種分子,最后發現,隻有其中一種分子,可以達到我們需要的效果。”

這篇論文,張雨晴前后准備了三年,部分研究工作從她在上海交大讀博期間就已經開始了。在論文完成、投稿給編輯部以后,還經過半年多時間的修改才最終通過審核發表。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張雨晴的博士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的葉堅教授給予了指導和支持。

張雨晴透露:“其實這個分子和顆粒結構,我們在2017年的時候已經發現並成功制備了,后面就在不斷地重復實驗,同時也在尋找其他的分子,在反復驗証以后才開始寫論文。因為我們要保証實驗的可重復性,不能說我偶然發現一個特性就去發表文章。”

“我省當前在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和生命健康領域,張雨晴博士研究的方向就是屬於生命健康領域。”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陳雲說,“杭電非常重視高水平論文、科研項目和科研獎勵的培育和產出,近年學校科研院和學院制定了專門的政策,鼓勵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這些政策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們潛心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的潛力,給教師們提供了堅強的保障。”記者 鄭琳 通訊員 程振偉 文/攝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