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創新提能抓機遇 賦能成都高質量發展

2020年01月10日10:37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新年伊始,成都再迎新的發展機遇。

1月3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是中央在城市群建設發展中,首次提出“雙城經濟圈”概念,並賦予其“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內涵。

從2011年的“成渝經濟區”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如今的“雙城經濟圈”,體現了理念認知的深化和成渝戰略地位的提升。“升級版”意味著進一步強化了成都、重慶兩大國家中心城市的極核作用——在經濟圈中的統籌協調和帶動功能。這與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的“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一脈相承,又更加深化。

“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成渝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實現路徑。對於成都來說,它一方面為成都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又托付了核心城市帶動區域一干“兄弟城市”共同發展的重擔。更高的期許,更大的責任,需要更高的能力建設。而在剛剛落幕的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成都提出創新提能謀發展,並把2020年確定為“創新提能年”。

2020年,成都將圍繞“創新提能年”主題,從繼續大抓項目抓好項目,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速建設西部金融中心,聚力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科技創新攻堅,加力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9個方面,放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組合“大招”。

如何用創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如何抓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機遇?

創新提能,首要的是提高抓機遇的能力。

區域發展中,一手好牌不等於一場好局。造成不同結果的分水嶺,主要體現在抓機遇尤其是產業機遇、區域機遇的能力上。

國內的部分國家級新區,因為先行先試魄力不足、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瓶頸招法不多、干部擔當作為意識不強等各種原因,沒有達到預期發展目標。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極盡輝煌的美國五大湖區部分城市,未能與時俱進轉型升級,形成了著名的“鐵鏽地帶”。進入21世紀,“汽車城”底特律更是經歷了兩次危機,最終在2013年成為美國申請破產的最大城市。

彼之哀痛,我之殷鑒。在成渝兩地,汽車工業同樣是支柱產業之一。2018年國內傳統汽車產業下滑對穩增長的負面影響顯現,個別知名品牌銷量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燃油車增長失速,新能源車尚不能補位,如何避免底特律汽車工業的前車之鑒,成為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困境中更需睜大找尋機遇之眼,無人車駕駛等一系列新技術正為全球汽車工業轉型提供新的契機。這一次,成都、重慶、上海、底特律、沃爾夫斯堡等中外名城搶抓機遇的能力同台競技,汽車產業面臨相對有利的轉型機遇。

要抓住“雙城經濟圈”的機遇,還應在區域協同上下功夫,包括戰略性地解決中部“塌陷”問題。從夜間衛星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出,成渝是中國西部夜晚兩顆最亮的星。僅從燈光面積的發展趨勢來看,如若成渝的發展能夠連成片,有可能迫近或趕上另外三大城市群的經濟規模及城市群規模。這需要成渝城市群若干“千億級城市”的奮發有為,也需要成渝兩大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相向發展。成都堅定不移加快推進“東進”戰略,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通過天府國際機場、高鐵等一批國家重大項目,在區域間促進多要素互動聯通,形成合理產業梯度,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和單打冠軍。隻有成渝之間若干小兄弟“挺直腰板”,雙城經濟圈的高質量發展,才有廣度和深度。

創新提能,重點要提高抓經濟的能力。

新經濟時代,真真假假風口眾多,這裡面既有可挖掘的產業新機遇,又何嘗不帶來更大的試錯陷阱?一輛“小黃車”倒下,背后是百億級資本的傾覆和社會財富的湮滅。新“風口”的誘惑與血腥,有時比肩而行。

新經濟、新科技、新業態、新模式……對管理經濟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樣的技術和產品代表未來,更具前景?成都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中,“芯、屏、端、軟、智、網”如何推進國產替代?爆發的5G產業鏈中,基站、PCB、天線振子等哪些部分最值得招引投資?增強城市管理經濟工作的本領是創新提能的重點所在。

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需要具備科技、產業、經濟、管理等綜合知識和復合能力。以項目抓手推進“東進”戰略落地,以項目為抓手匹配產業功能區鏈條,以項目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等等,都離不開城市、企業和人的創新提能。尤其是在以“東進”為核心的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中,要提升站位能力和畫“工筆畫”的能力。抓緊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完善組織保障體系、政策創新體系、項目推進體系、監測評價體系,畫好產業經濟和區域協同發展的“工筆畫”。

在經濟主戰場創新提能,要充分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以有效投資優質項目構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部支撐。如邛崍曾通過自身努力,引來了3個投資50億元以上的技術含量很高的重大工業項目。在地域條件、資源條件等不具比較優勢的情況下,邛崍引來了國際人才團隊,行業領軍企業,甚至引來了區域性總部,靠的正是能力區位、視野區位的提升。

創新提能,還需要提高開放的能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打開國門搞建設,而且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被賦予打造成為內陸開放戰略高地的重任,必然需要提升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通道建設上,成都作為向西向南開放的“橋頭堡”,深化中歐班列·蓉歐快鐵的運營,提高班列含金量﹔與東南亞連接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推動實施一批干線鐵路擴能改造項目和新建局部支線聯絡線,暢達東南亞為外經外貿與人文交流提供支撐。

產業合作上,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經濟技術合作,融入全球價值鏈高端﹔運用國際創新資源,構建高質量經濟體系。

營商環境上,嚴格落實《外商投資法》,服務好引進的國別產業園和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實施“增資激勵”計劃,對落戶企業追加投資和擴大產能給予政策支持。

如何才能創新提能?方法論上無捷徑,隻能通過學習和實踐而來。

人的能力不會憑空而來,也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職務的提升自然而然“強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並把增強學習本領排在必須增強的“八大本領”首位。在知識爆炸、信息裂變的年代,每一位黨員干部,向書本學、向領導學、向同事學、向企業學,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方能成為本部門、本系統、本專業領域的行家裡手。

創新提能,須把學習能力轉化提升為實踐能力。

創新無固定模式,但也決非無規律可循。需要培養改革創新思維,強化問題意識,找准問題著力點,始終對最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啃“硬骨頭”,直到找出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需要樹立創新無止境的意識,對新生事物永遠保持高度敏感,善於通過新技術、新手段解決老問題、新問題。

創新提能,助力成都高質量發展,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