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畫圈 1+1>2

2020年01月10日07:34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成渝畫圈 1+1>2

  開欄語

  2020年伊始,畫在成渝之間的這個“圈”燃爆了朋友圈。

  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這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難看出,這一新的定位,寄予成都、重慶兩座城市更高期待和更大責任。

  為什麼是成渝?讓我們翻開這部縱貫千年的“雙城記”。

  幾千年來,古蜀國、古巴國同住長江頭,共飲一江水。戰國后期“巴蜀”連稱,已然形成文化共同體。

  同風同俗,不止於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更讓兩地突破空間距離,滲入對方的肌理之中。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建成通車。這是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干線,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這條耗時兩年修建、長達505公裡的鐵路,讓“蜀道難”變坦途。

  自此以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雙城記”開始上演。你嫌我“牙尖”,我說你“火爆”,時有嘴仗,終究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相愛,才能“相殺”,你愛我沃野千裡滋養出的溫潤,我敬你爬坡上坎磨練出的堅毅。同一口火鍋,煮出同而不同的麻辣鮮香。

  成都春熙路,重慶解放碑﹔成都479,重慶138……比著長大的兩兄弟,連爬樓的熊貓,都是雙份的。

  行政區劃的分治,也不能割裂兩地間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的關系。1997年,四川、重慶分治,成都、重慶兩大中心城市開始了自己的“擴張”之路。

  向東

  在成都,重大項目的布局正向東延伸。

  成都在更靠近重慶的簡陽市新修天府國際機場,這座新機場未來將覆蓋全四川甚至重慶西部區域的居民。

  成都還在東部新區建設了三座產業新城。其中,空港新城聚焦臨空產業,淮州新城打造節能環保、智能制造裝備、通用航空,簡州新城研究高端裝備和汽車制造。

  向西

  反觀重慶,在出台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中正式公布了方案:將依托大學城規劃建設科學城,聯動九龍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渝西片區2018年對全重慶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已成為重慶工業化、城鎮化最活躍的區域。

  協調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壹

  背向發展

  不合時宜

  2017年,NASA展示了一張地球夜間燈光圖。當我們把視野聚焦到中國時,可以看出,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散發著大片光芒。

  不過,當時,和其他三大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區稍顯暗淡,城市間燈光微弱。

  《半月談》在報道中指出,此前,成都、重慶長期以來的“背向發展”,已導致成渝城市群呈現發展失衡的“中部塌陷”格局:成渝“雙核獨大”,其他中小城市發展滯后。

  近年來,在中央的引領下,成都、重慶兩大國家中心城市“相向發展”格局開始破冰,一個人口總量近1億、經濟總量近6萬億元的城市群,正在中國西部地區崛起。

  “背向發展”格局改變,首先是政府這隻“有形大手”的推動。一紙紙規劃藍圖,擘畫出成渝地區的未來﹔一項項務實舉措,推進成渝地區“相向發展”。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要求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2016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文中指明了成渝城市群發展方向:培育發展成渝城市群,發揮其溝通西南西北、連接國內國外的獨特優勢,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自此成渝城市群發展步入快車道。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東進”戰略,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東移。一年后,四川省委更加強化了成都在區域合作中的作用。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要求“提升東向”,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

  2017年9月,重慶在渝西片區各區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主動融入成渝經濟區建設,加快與周邊省市出口通道建設,吸引更多國內外資本資源人才信息向渝西片區涌入,不斷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

  貳

  成都向東

  重慶向西

  如今,成都與重慶越走越近。

  交通更快了。1952年,成渝鐵路通車時,從成都到重慶需要13個小時,每天隻有一趟車。到了1995年,雙向4車道的成渝高速建成通車,全長340多公裡,相較成渝鐵路縮短了160多公裡。

  2007年底,全長290公裡的成遂渝高速開通,隻有很少部分路段是雙向6車道。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運營,這是連接成渝的第一條高鐵。

  2017年9月30日,連接成渝兩地的第三條高速通道——成安渝高速全線通車,全長253.56公裡,全線雙向6車道。

  截至2019年3月,成渝間每天開行高鐵、動車70多班,通行時間約1.5小時,即便是自駕走成安渝高速,通行時間也縮短為2個半小時。

  數據顯示,2019年成渝高速主線日均車流量達26402輛,同比增加5.42%﹔成渝間鐵路旅客發送總量達2318萬人次。

  成渝“雙城生活”已然成為現實。

  合作更多了。“雙城生活”的實現為兩地帶來更多合作。

  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要求“提升東向”,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當月,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市學習考察。其間,川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

  一年后,重慶市黨政代表團來川考察,雙方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

  從川渝高層的互動到中間地市的行動,都試圖盡快在成渝之間形成更為有力的支撐,實現“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

  邊界模糊了。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兩地不謀而合,區域邊界正被打破。

  在成都,重大項目的布局正向東延伸。成都在更靠近重慶的簡陽市新修天府國際機場,這座新機場未來將覆蓋全四川甚至重慶西部區域的居民。

  成都還在東部新區建設了三座產業新城。其中,空港新城聚焦臨空產業,淮州新城打造節能環保、智能制造裝備、通用航空,簡州新城研究高端裝備和汽車制造。

  反觀重慶,在出台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中正式公布了方案:將依托大學城規劃建設科學城,聯動九龍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渝西片區2018年對全重慶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已成為重慶工業化、城鎮化最活躍的區域。

  如今,成渝間的第四條高速大通道——成資渝高速公路的修建,正試圖讓這種邊界壁壘消失。它將連接起成都天府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成為成都“東進”、重慶“西進”的大動脈。

  三

  區域協調

  無問西東

  問題來了,當“成渝城市群”變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重慶又該怎麼做?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明了方向。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戴賓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法突出成都和重慶的帶動作用。當前我國經濟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很明顯,特大城市的不斷增強優勢,成為新的增長極,成渝的態勢在增強,“雙城”的帶動作用在增強。

  這也意味著,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發展成渝兩大核心,在成都“東進”、重慶“西進”中謀求區域協調發展,帶動區域間的中小城市。

  事實上,針對區域協調發展,在2019年8月26日舉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已有論斷。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和重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合計超過6萬億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分別佔川渝兩地總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9%,而2018年這一比例已經提升至6.6%左右。

  可以想見,當成渝雙方共謀“1+1>2”時,產業優勢、人口優勢、內陸開放優勢等必將釋放出更大能量。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嚴丹 周霖 閆宇恆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