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體泛金 這批青銅器為何千年不鏽?

2020年01月10日07:08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通體泛金 這批青銅器為何千年不鏽?

  文物檔案 虎斑紋銅戈

  出土時間:1980年

  出土地點:新都馬家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

  收藏單位:四川博物院

  正在廣漢展出的三星堆發現90周年特展上,一組出土於新都馬家戰國墓的虎斑紋銅戈、銅斤、銅匕十分引人注目。相比一旁呈現銅綠色的各種青銅文物,同為青銅器的它們,在歷經兩千多年以后,卻依然大多通體泛金,不見鏽色。湊近觀看,還可看到銅戈等文物上遍布精美虎斑紋。

  這處戰國墓的墓主是誰?青銅器又是如何在墓葬中能歷經兩千年而不朽?

  盜墓賊錯過的國之瑰寶

  1980年,新都馬家鄉的一處晒壩上,一處戰國時的木槨墓被意外發現。當考古人員清理墓葬時發現,這處墓葬早年曾經被盜,棺槨內的隨葬品已經被洗劫一空。沒想到的是,墓主在木槨的底部下面,還藏了一處存放隨葬品的腰坑。當把腰坑打開,水波蕩漾,其中的隨葬物品發出奪目金黃。

  經考古人員清理,新都馬家鄉木槨墓共出土銅器188件,包括罍、編鐘、三足器等。其中兩個方鑒與銅壺裡面,竟還滿裝著銅制的生產工具和銅兵器。此次展出的銅戈等文物,就出自這裡。

  考古人員發現,這處墓葬很大,外層的木槨全部由楠木所做,共有34根長枋和12根短枋疊砌而成。木槨東西長8.3米、南北寬6.76米,結構宏大、十分罕見。隨葬品雖然堆放零亂,但每種器物要麼5件,要麼2件,似有一定規律。其中,虎斑紋三角援青銅戈、戰國饕餮紋銅戈、戰國虎斑紋銅戈、戰國曲柄銅戈、戰國銅斤等文物,均為5件一組。此外,還發現5件一組的青銅鼎以及銅罍。

  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列鼎制度,在西南地區的古蜀則發展出與之相似的列罍制度,二者性質相同,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再加上同時出土的一枚青銅印章上,還刻了一種西周禮樂中使用的樂器——鐸。因此專家們綜合分析認為,這處馬家戰國墓,很有可能是古蜀開明時期的一代蜀王之墓。無論是列罍還是印章,都是其身份權力的象征。

  密封加水成就獨特“防腐術”

  那麼,同樣是青銅器,為何大多數出土文物氧化為銅綠色,而這處墓葬出土的卻能千年不鏽呢?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媛介紹,當年馬家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器,大部分只是表面輕微氧化變黑。如今在三星堆展出、當年放在兩件銅容器中的小件,出土時的顏色比現在看上去還要閃亮。

  難道真的是古人有比現在更先進的抗氧化技術嗎?四川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們採用掃描電鏡、金相顯微鏡等先進設備,對虎斑紋銅戈等文物進行“體檢”,發現這些銅器其實是合金,錫的平均含量在11%左右,接近《周禮·考工記》中規定的“鐘鼎之齊”錫佔14.29%的要求。這種比例,可以使青銅器呈現比較美觀的橙黃色。而合金表面的斑紋層,則含有錫和鉛,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作用。

  不過,這批青銅能把容顏停駐在兩千多年前,還得歸功於精心打造的埋葬條件。

  李媛介紹,馬家戰國墓出土青銅沒有鏽蝕的關鍵有兩點:一是靠近木槨外壁周圍有著厚約3米的青色膏泥,這些膏泥是兩千多年前陶瓷器物的專用土,它們分子結構非常緊密,從而讓木槨墓有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保持著墓中恆溫、恆濕。更關鍵的是,腰坑打開時裝滿清水,后經檢測,發現也不存在氯離子。一方面水的密封性更好,隔絕了氧氣,另一方面水裡幾乎沒有氯離子,避免了與青銅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氯化亞銅,使銅器患上青銅病。

  不隻青銅器得以如初,同一座墓葬出土的一件棕提梁壺,出土時棕編提繩依然存在。可以想象,當年這批隨葬品在和墓主埋入地下以后,很快耗盡微薄的氧氣,最終使腰坑處於一個恆定的缺氧環境,讓鏽蝕和腐蝕就此停止,也最終得以在兩千多年以后,讓今人見到它們最初的樣子。

  據介紹,這批青銅器,是四川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器中,保存質量最好的一批,在全國同時代墓葬中,青銅器保存得如此之好,也相當少見。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