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石牌坊逶迤成群。四川日報記者肖雨楊攝
精美的隆昌石牌坊。四川日報記者肖雨楊攝
隆昌,偏居川東南的一座小城,卻保存有國內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石牌坊群。這17座早在2001年就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牌坊,有的已有500多年歷史,大部分呈念珠狀一字排列在曾經連接巴蜀兩地的千年古驛道上。它們逶迤成群、古朴典雅、雕刻精細、寓意深遠,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也蘊藏著一段段風雲激蕩的歷史過往。
在文旅融合的當下,這片古老石牌坊群將煥發出新的生機:今年上半年將赴法國進行文化交流展示,養在“深閨”的石牌坊,有望以其宏偉精巧的工藝以及獨特的中國牌坊文化,吸引全球矚目。
A
跨越300多年
古驛道上留下中國石牌坊奇觀
牌坊,獨具中華特色的建筑文化。它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隆昌歷史上有“六路要沖”的交通區位優勢,歷代縣州官吏紳商等因此紛紛在此勒石豎碑,存坊作碣,至今留下的牌坊仍多達17座。
隆昌市區,從高樓林立的大街進入城區南關,拔地而起的隆昌石牌坊群就突然出現在眼前。牌坊兩側,是青磚灰瓦的仿古建筑,中間一條青石板路蜿蜒向前。
“我小時候看到的牌坊,差不多就這樣子。唯一不同的是,當時牌坊兩邊修了很多民房。”70多歲的隆昌前文物管理所所長陳舉強饒有興致地回憶。
隆昌,因隆橋驛而興。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號稱是東連荊湘、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北接安岳榮城、西南往黎雅僰羌的“六路要沖”。而連接成都和重慶的巴蜀古驛道,就經過這裡。官紳軍卒和商賈士民的流聚之處,客觀上成為一處絕好的宣傳教化走廊。再加上隆昌盛產青石,漸漸,本地甚至外縣州的官吏紳商為淳化民風、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紛紛在此豎起牌坊。
根據《隆昌縣志》以及上世紀50年代四川省第4次文物調查顯示,隆昌城內曾有石牌坊69座,另有171座廟觀鎮山門坊。數十年過去,古牌坊仍保留17座,其中13座相對集中地分布在隆昌市區的巴蜀古驛道上。南關牌坊7座,北關6座,其余4座則散布在隆昌鄉野。
“隆昌牌坊最大的特點,就是種類多。”陳舉強說,17座牌坊中,既有慶祝當地老人年過百歲的百歲坊,也有旌表孝道、守節的節孝坊、貞節坊﹔有宣揚善舉的功德坊,也有為地方官禮贊的德政坊。牌坊類別共計9種,居全國之最。不僅如此,隆昌現存牌坊最早的修建於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其余大部分為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年間所建,時間跨度300多年,它們如今依然保存完整,實屬不易。
一座座牌坊背后,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
隆昌南關的百歲坊,古朴端庄,是光緒年間當地集資為百歲老人舒承湜修建。舒承湜活了103歲,因此當時的四川總督丁寶楨也欣然為牌坊正匾題寫“世上難逢”4個大字。
建於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的節孝總坊,旌表188名節孝婦,是中國石牌坊中同時旌表人數最多的一座。牌匾上的名字密密麻麻、蔚為壯觀。而相鄰的另一座光緒年間的節孝總坊,坊上雖然隻旌表了161人,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創下“男女同坊”的奇觀。隆昌文史專家黃勇解釋道,清朝修建牌坊成為一種時尚,並且牌坊一般隻旌表一人,一人一坊。然而牌坊的大量修建,成為地方財政的負擔。后來清代史學家趙翼向朝廷建議每座牌坊的修建,官府隻出30兩銀子,不足者由坊主自籌。然而咸豐皇帝一口氣旌表了188人,即使每座牌坊官府隻補貼30兩銀子,近6000兩銀子的支出,也令當時財政年收入不足3000兩銀子的隆昌無力承擔。於是,本著經濟節約,隆昌開創了“多人同坊”的歷史。到了光緒年間,干脆節婦孝子同居一坊的正反面,“男女授受不親”,好歹回避了一下。
漫步古驛道,建於光緒年間的郭玉巒功德坊,上匾的“樂善好施”中的“善”字,下面少寫了兩點。這樣的“錯誤”,其實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它提醒著人們善行永無止境﹔覺羅國歡德政坊,牌坊最高處的剎尖雕刻了一頭站立撒尿的雙面公猴。專門為隆昌題過《牌坊賦》的“巴蜀鬼才”魏明倫表示,這是“立便公侯”的美好頌祝。最有意思的是,隆昌的古驛道之上,還留下富順縣紳商士民為當地官員所立的“除暴安良”碑。將富順官員的“形象廣告”打到隆昌,也從側面印証了隆昌作為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
B
工藝精湛
見証古人精巧構思
隆昌牌坊高大有氣勢、雕刻有內涵,在修造、雕刻、撰文等方面都極為講究。僅一座禹王宮的山門坊,就留下眾多值得玩味品評之處。
隆昌二中校園外,建於清同治年間的禹王宮山門坊,是現存隆昌石牌坊中最華麗精美的一座。牌坊採用四柱、三門、三重檐、五滴水的形制,通高15米,面闊10米,在淺丘之巔巍巍屹立。最吸引眼球的,是其別具一格的雕飾和題字。
抬頭仰望,匾額上“禹廟”二字的四周,雕刻了9條栩栩如生的龍。眾所周知,九條龍在中國有代表江山社稷之意。一般情況下,沒有聖旨批准,任何地方都不能刻制九條龍的圖案,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犯下大逆之罪。隆昌市文物所所長蘭波介紹,大禹治水,功蓋九州,再加上他被國人奉為華夏先祖,享九龍之尊,不受朝廷等級制度的限制,因此供奉他的禹王宮山門,才能雕刻九龍匾。
這座山門坊上,還以浮雕、透雕等多種手法,雕刻“三英戰呂布”“龍鳳呈祥”“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各種戲曲故事。有意思的是,“三英戰呂布”的雕刻,圖案上卻隻見劉備和張飛在力戰呂布,不見關羽。不僅如此,張飛還耍起青龍偃月刀。這是匠人出錯還是另有寓意?蘭波解釋,禹王宮山門坊原建於乾隆年間,后因毀於大火,才在同治年間重建。此時,關羽已經清朝歷代皇帝層層加封,成為大名鼎鼎的武聖人。“所以,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也不需要聖人親自出面,一把青龍偃月刀,就是他的化身。這種處理方式,構思巧妙、用心良苦。”
禹王宮山門坊正匾之上,是清代舉人范泰衡所書的“靈承楚蜀”(從右至左)幾個大字。側匾之上,則分別有“政修”“功敘”二字。正是這三組文字,引發一個有意思的爭議。
當地文化學者認為,這4個字從左至右讀“蜀楚承靈”,其寓意是指蜀楚之地寵承禹王神靈佑護。這種從左至右的書寫方式,比上世紀50年代的文字改革早了80多年!不過,這應該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謝元魯表示,范泰衡是舉人,他所在的年代,在為牌坊題匾這種大事面前,根本沒有標新立異的可能。不僅如此,禹王是湖廣人的至尊神靈,在湖廣填四川之后,湖廣人到處修建禹王宮作為會館,在紀念大禹的山門坊上寫下“靈承楚蜀”,恰有大禹的神靈蔭庇楚蜀人民之意,也正是對大禹之功的銘記和歌頌。魏明倫也認為,這塊匾右側的題款放在最上側,顯然是起頭的上題款。正匾兩側的對聯,從右至左也更順暢。
更多的牌坊,同樣見証著工匠的獨具匠心。在隆昌漁箭鎮王家店村的嵌瓷觀賞坊,是隆昌唯一一座磚砌彩塑嵌瓷牌坊,在全國絕無僅有。這座牌坊,完全放棄牌坊旌表和教化功能,純屬當年造坊的大地主附庸風雅之用。無論是匾額上的“瑞映南亭”還是正匾上的“飛觴醉月”,映照的都是主人乞求天賜祥瑞以及能夠月下斗酒的美好願望。而郭陳氏節孝坊,每根石柱重達10余噸,它們在沒有起重機的古代,憑借人力能夠立起,並且不用任何榫卯,支撐牌坊屹立數百年不倒,展示的正是古人杰出的建造技藝。
C
立意深遠
德政坊銘刻廉潔正氣
與很多地方保留的牌坊多為節孝坊、貞節坊不同,隆昌現存的17座石牌坊中,僅德政坊就多達5座。其中劉光第德政坊,還是歷史上繼明朝宰相許國之后,官員活人建德政坊的第二人。
黃勇介紹,古代修建德政坊有一個原則:活人不建坊,官員更不能在任上建坊。但是天津人劉光第在道光年間赴隆昌任知縣時,當地百姓偏偏就為他修建了一座牌坊,以感恩他的德政。原來,隆昌因為位於交通要道,商賈雲集,但乞丐也多。道光二十五年,劉光第決定在縣城南北兩關修建棲流所收容乞丐,使無家可歸者能有安身之地。他帶頭捐獻了半年的俸祿,同時向全縣鄉紳發出捐款倡議。不僅如此,他還親自規劃設計,並請專人負責此事。幾個月后,能容納上百人的棲流所建成。流亡窮民不僅解決了居所和吃飯問題,還可以在這裡學到石匠、泥瓦匠等手藝。此后,劉光第又重修古隆昌八景之一的回龍觀,被指重振隆昌文運,得到上至官吏士紳,下至走卒百姓的愛戴。
至於覺羅國歡德政坊,同樣是頌贊覺羅國歡為政隆昌時的政績彰著。這位知縣剛到隆昌時就遭遇大旱,全縣上下飢荒嚴重。為求龍王下雨,知縣相繼在回龍觀、龍潭寺等地求雨,均無效果。當有人表示龍王可能在附近另一處老龍洞納涼休息、忘記興雲布雨,建議知縣再去求雨時,覺羅國歡一怒之下命人用火槍對著龍洞一陣亂轟。此時怪事出現了,不久之后,烏雲遍布天空,大雨緊隨而至。老百姓不由感嘆他吁天祈震,功德無量。此后,隆昌每逢天旱求雨不至,漸漸就有了“打龍洞”的獨特風俗。
200多年前,隆昌百姓為執政一方的父母官修建起一座座德政牌坊,寄予了對當政者的期盼,也是千年清官情結的體現。如今,它們也成為廉政教育一個個生動的案例。2018年,隆昌石牌坊群因其德政坊凝聚的“勤政、廉政、仁政、德政”的歷史源流和文化內涵,成為全省24個省級廉潔文化基地之一。而隆昌現存的17座牌坊,則將在申報天府旅游名縣的活動中,作為重要文旅資源向世人推介。隆昌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隆昌石牌坊景區的整體風貌即將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和提升改造。在赴法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宣傳推介石牌坊之后,在隆昌也將舉行相關牌坊文化的論壇,深入發掘石牌坊的文化內涵,擦亮“中國石牌坊之鄉”的文化名片。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