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畫留存瓷器制造全記錄

2020年01月09日09:03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清代古畫留存瓷器制造全記錄

  關於瓷器尤其是廣彩的故事,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比如,唐代,一艘艘商船滿載瓷器,從廣州港出發,直抵波斯灣﹔宋元年間,瓷器暢銷亞非拉,不但深受各地王公貴族的喜愛,還直接改變了東南亞等地老百姓用芭蕉葉子當餐盤的習慣﹔到了清代十三行時期,“絢彩華麗,金碧輝煌”的廣彩一躍成為海外市場的新寵,到廣州來進行高端定制的洋商絡繹不絕……

  然而,不管是翻閱史料,還是去各大博物館欣賞廣彩餐盤、陳設盤、茶具、咖啡具,我在感嘆於其鮮艷華麗的同時,也禁不住好奇,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到底是怎麼燒制出來的呢?是一群什麼樣的能工巧匠使其成為可能?

  有句話說,一圖勝千言,但要找到反映瓷器燒制工藝的古畫(當時可沒有照相機呀)並不容易。再說,要求古人有很高的圖片意識,也有些強人所難。

  幸運的是,清代廣州城裡的外銷畫家並沒有忽略這個工匠群體。就像我們之前分享過的蠶絲制作圖譜、茶葉生產圖譜一樣,畫家之所以繪制瓷器燒制流程圖譜,是因為海外有市場需求。兩百多年前的歐美客戶在使用廣彩裝點居室、招待客人的同時,也對其生產工藝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瓷器被譽為“水、土、火”交融的藝術,使這三大元素交融在一起,發生神奇化學反應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正是他們高超的技藝使得一件件精美藝術品成為可能。

  當我一邊翻閱中國古代科技巨著——《天工開物》中對制瓷工藝嚴謹細致的描述,一邊拿著一幅幅外銷畫與文字細細對比,不禁感嘆於工匠的朴實與其作品的美麗之間的鮮明對照。且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畫作,從中領略清代瓷器制造工藝背后的汗水與技藝。

  美麗廣彩 怎樣燒制

  取土:上山採來白色而細膩的瓷土(又稱高嶺土,由高嶺石、地開石、珍珠石、埃洛石等礦物組成),舂碎后淘洗干淨。

  練泥:將瓷土浸入水缸中,用木棍不斷攪拌,分離雜質,隨后以紗布過濾泥水,待水干后,用鐵鍬翻動,使瓷土更加結實。

  做坯:對圓形器皿,以拉坯的手法制成器形﹔對方形器物,用布包裹坯泥,拍打成片狀后進行裁剪與黏合,使之成形。

  蕩釉:水缸中裝滿釉料液,將瓷坯放入缸內,均勻蘸上釉料液,若器皿太大,則需要採用吹釉的方法,用竹筒將釉料均勻地吹到瓷坯上。

  燒制:將瓷坯一個個分別裝入瓷匣中,放入窯爐內分散排列。窯內不同地方接受到的火力也不同,窯工根據釉料的厚薄程度決定放置瓷坯的位置。燒制過程中,窯工通過爐磚上開的小孔觀察火候,瓷胎“燒熟”后即可熄火。

  上色:燒制后的白瓷從窯爐中取出后,工匠使用調制好的顏料為白瓷增添“顏色”。

  回爐:白瓷上色后,再次回爐燒制,以使顏色固定。

  採寫/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