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教師辭公職帶家長和孩子“鄉野耕讀”

下地干農活、入室讀國學、不收一分錢
孩子們在正常上課之余,來此體驗耕讀傳家

2020年01月06日07:20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常山一教師辭公職 帶家長和孩子“鄉野耕讀”

  陳金水老師

  家長在給孩子們上課

  時值隆冬,衢州常山縣白石鎮有些冷清。鎮邊緣兩公裡處有一個廢棄多年的學校。40畝大小的校園裡,住著十多戶有孩子的人家,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白天耕地學習,晚上住在廢棄的學生宿舍裡,“農忙時,他們一天要干8小時農活,但孩子們都在父母帶領下勞動,還要學習國學。”召集人陳金水說。

  50歲的陳金水,曾是常山一所學校的中學教師。19年前,他辭去公職游走四方講國學。2013年,一些聽過他講座的家長陸續帶著孩子來此耕讀。“我沒有辦學資質,也不收費用,我做的是公益,不是辦學校,目的是讓那些在普通學校跟不上的孩子由家長帶著在這裡耕讀傳家。”陳金水說。

  家長孩子扛起鋤頭干農活

  放下鋤頭學國學

  荒廢了7年的校園,教室、操場、學生宿舍雖略顯破舊,但一應俱全。周邊的閑置土地上全部種上菜,入住這裡的十幾戶人家,大多是父母帶著孩子。錢報記者採訪時,家長正帶著孩子在地裡忙活。菜地裡,白菜、包心菜、蘿卜很有生氣地長著。

  31歲的顧影指導著兩個兒子種土豆,刨坑、放土豆,平土、澆水,一家三口干得滿頭是汗。“干一天活,能睡個好覺,孩子多動的問題少了很多了。”顧影說。

  顧影是江蘇徐州人,有兩個正上小學的兒子。因為多動的毛病,兩個孩子在普通學校跟不上進度。一年前,顧影在徐州聽了陳金水的講座,隨后帶著兩個兒子來到這個校園。

  53歲的饒煥金是來自台灣,多年前,娶了個衢州姑娘當太太,此后有了兩個孩子。他帶著一家人也在菜地裡干著農活。兩年前,醫生告知,他的心臟出現問題,可能要做手術。饒先生偶然聽了陳金水的講課后,決定帶著老婆孩子來看看,“孩子沒課的時候,我就會帶他們住這裡。我也種地學國學,現在指標回歸正常了,我認為是簡朴放鬆的耕讀生活產生的效果。”

  現在,他一得空就住在這裡,多則兩月,少則十天,來來去去已經十多次了。

  兩個小時的農活干完,大家放下農具洗淨手腳走入二樓的課堂。課堂裡,挂著一幅孔子像。進教室時,每人需向孔子像三鞠躬。家長孩子同桌,每個家長輪流講課。記者採訪當天,正好輪到顧影講課,講的是是禮儀和孝順。陳金水每天和家長一起討論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每天都要給家長們開會教他們學國學,然后家長輪流授課。”

  “勞動累了就去課堂讀書,學的都是國學,這是真正的耕讀傳家。”陳金水說。

  不認同“唯分數論”

  中學教師辭職講國學

  若不是戴著一副眼鏡還有些許書生氣息,50歲的陳金水更像一個農夫:身材瘦小,皮膚黝黑,“我和他們一樣干農活。”

  1993年,陳金水畢業於衢州廣播電視大學中文專業,隨后在常山一所農村初級中學教書,有編制,在當地算一份不錯的工作。2001年,陳金水辭去公職,他說:“唯分數論優劣我覺得不好,也不適應,索性辭職了。”

  “這些年,我一直在學習國學和中醫,然后四處去講課。辭職后,我發現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陳金水說。

  2013年,陳金水在這所被撤並的中學辦了耕讀傳家的場所,“這個校園以前每年租金是2萬元。現在,好幾年沒收了。”他說,這些年,來來去去的家庭合計有300多戶了,“都是聽了我的課來的。這裡來去自由,不收費不強留。”

  記者問:“靠什麼資金來周轉呢?”

  陳金水說:“我還有點積蓄。這裡的開支是不大的,菜和米都能自給自足,有些家庭也會自己貼點伙食費。”

  “我沒有辦學資質。我這裡也不是辦學。我的想法,就是讓那些在普通學校學不好的孩子來這裡陶冶情操,讓耕讀傳家之風氣得到擴散。這個活,我還想一直干下去,也覺得有必要干下去。”陳金水說。

  當地教育部門:

  他不屬於辦學的范疇

  記者就此事致電常山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表示,教育部門知道此事,但陳金水沒有收費,不屬於辦學的范疇,“我們建議學齡兒童還是應該到有辦學資質的學校學習。”負責人說,“我們暫時沒發現有義務教育適齡兒童輟學在裡面接受教育,一旦發現有收費和其它違規行為,將採取措施歸正。”

  浙江博翔律師事務所律師項黎說,《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同時,根據該法第五條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証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因此,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是義務教育的責任主體,也就說孩子的父母應該對此負責,及時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記者 盛偉 文/攝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