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課堂變革要讓學生站“C位”

2020年01月06日09: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高職課堂變革要讓學生站“C位”

  高職課堂在變。

  這一點,從近日落幕的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能略窺一斑,比如此次791支參賽教學團隊呈現了多種多樣的新型教學場景,有的將企業車間轉變為教室,開展現場教學,有的開始嘗試情境教學、項目式教學等。

  自2019年年初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明確提出,要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准,多措並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等,關於“三教”(教師、教材、教法)和課堂質量的改革,便一直是高職教育領域的熱點命題。

  如今的高職,正在努力破除社會對其存在的偏見,以質量為先,重塑課堂,打造“金課”,嚴抓“混教”“混學”,由此引發的“化學反應”正在不少學校的教與學中悄然發生。

  “課堂革命”勢在必行

  最近,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吳學敏有個“幸福的煩惱”——有學生向他反映“圖書館因人多經常找不到座位坐”,還有人認為有的自習室關閉太早,建議學校開放更多能讓學生每天學習至晚上11點的場所……

  說它是個“煩惱”,那是因為學校肯定要想辦法解決學生所提的問題。吳學敏之所以還覺得“幸福”,則是因為這些問題無一不關於學習,若是以前,他所聽到的學生建議更多的是關於“食堂怎麼讓飯菜更好吃”之類。

  而這一轉變,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自2018年開始的“課堂質量年”改革不無關系。當時,吳學敏就注意到,00后學生不喜歡冗長的理論介紹,對於枯燥的理論學習表現出更強的厭惡情緒,而需要學生親自動手的實踐類課程,更能得到他們的偏愛。學生在變,但部分老師變化較慢,在課堂上存在著應對新的“學情”在教學方法、內容的轉變上不夠及時,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

  談及為何主動開始“課改”,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電信工程學院教師裴春梅告訴記者,她發現,很多學生平日裡不愛上課,但若是參加大賽集訓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如果碰到弄不明白的,就非要泡在實驗室弄明白才行,有的甚至會睡在實驗室”。同時也因輔導學生參加相關競賽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裴春梅等3人商量“必須得改一改,如果維持以前的狀態,我們會慢慢失去學生”。

  在裴春梅看來,現在學生有他們的獨特性,比如學習更多以興趣為驅動,通過網絡獲取信息、自我學習的能力很強,“有的甚至比老師還要強,懂得比老師還多”。“這時候你再像以前教C語言那樣,一句一句命令地去教,他們會覺得很簡單,我干嘛還要跟著你學?所以要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師‘滿堂灌’”。

  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早課於8點開始,但以前在這個時刻過后,仍能看到不少學生還在去上課的路上,“去查學生宿舍,也有不少有課的學生還未起床。”吳學敏發現,每天去巡查課堂時,不少坐在課堂的學生也並沒認真學習,“尤其是教室后面幾排的學生,有睡覺的、有玩手機的,更有竊竊私語的”。

  一場“課堂革命”勢在必行。但在吳學敏看來,與其說這是一場教育教學的改革,不如說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全方位變革,“時代在變,學生也在變。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產業的轉型升級等都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麼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質量技能人才?最終要落腳在課堂”。

  課堂變革關鍵在教師

  如今,重塑課堂,打造“金課”,嚴抓“混教”“混學”已成為不少高職院校及其教師自覺的行動:為了備好《管理會計》這門課,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教師朱敏等人花了一年多時間,一邊去企業搜集數據和案例來開發案例庫,一邊琢磨教學方案﹔在進行《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這門課的“課改”時,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電信工程學院教師裴春梅、朱恭生和蔡志芳跑了四五家企業去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與開發,還常請企業相關人員來學校“輔導”自己,僅備課就來回推敲了近半年。

  可以說,課堂質量改革關鍵在於老師。正如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王敏所說,“學生在大學裡學習,最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顯效的就是課堂,而課堂質量高低的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水平。”

  如何激發老師的積極性?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則以比賽為抓手,選擇“以賽促教”。

  據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雄偉介紹,學校會進行一年一度的教學能力比賽,將比賽目標、內容、訓練和組織管理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與評價考核,並且將比賽訓練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將比賽融入了常規教學活動中,讓全體教師都有參與比賽活動的機會,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等。

  此外,據記者了解,不少高職院校在不斷為教師的教學“加碼”,比如增加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力度,提升教學能力較強的老師的獎金、待遇等。

  但王敏也在思考,我們一直在給老師做“加法”,能否也做下“減法”?比如,減少教學能力較弱的老師的課時量的同時,加強對這些教師職業能力的培訓。如果培訓之后仍然不能勝任教師崗位,可以進行轉崗,甚至可以進行末位淘汰。

  “而做‘減法’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王敏介紹,在之前的評測體系中,“不少教師的得分都在96分、97分左右,最低也有90分”。但在對評價體系進行調整,納入更多合理、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后,對老師進行分檔評價,實行“基本條件+業績量化排序”,“一下子,老師的教學差距就顯現了出來,個別甚至會不及格,那接下來,對於不及格的老師,我們就會減少課時量等”。

  課堂變革要讓學生站課堂“C位”

  走進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電信工程學院《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的教室就可以發現,與傳統教室的布局不同,這裡每4套桌椅為一組進行排放,每組共享兩台電腦和兩套儀器儀表,學生上課時分組完成課堂任務。課程由裴春梅、朱恭生和蔡志芳3位教師共同講授,在七八年前便已開課。但經過這兩年的兩次課改,課堂已煥然一新——

  原本課程主要教學生畫電路板原理圖和制作電路板,如今則將其他課程內容和人工智能新技術也融入其中,並以企業真實工作項目為載體,構建了基於工作過程的模塊化課程,實施項目式教學,學生在課程結束前需各自完成3個可用人工智能語音控制的產品設計與制作。而老師則主要發揮引導作用,將主體地位讓位給學生,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其“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拓展”,進行自主學習。

  “以往,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學的東西究竟能用來干什麼,以設計制作人工智能產品任務作為驅動,他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就會自己主動去學。”裴春梅告訴記者,以往都是老師“趕著”學生學習,現在更多的是學生拉著老師一起討論。她做過一個大致的統計,課改前學生的課堂任務完成率約為50%-60%,現在則是100%,“並且他們自主去學,更能鍛煉他們創新創造等綜合能力”。

  在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教師朱敏看來,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對會計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他們有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而非簡單的報賬”。於是,她所教授的《管理會計》也進行了“迭代升級”,將“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內容”剔除,而在企業的真實財務數據上進行“實戰”,“以往可能更多的是根據我的內容來授課,現在則是根據學生的‘學情’,看他們需要什麼、學得如何來制作‘活頁式’教材”。

  除了內容改革,朱敏還利用“雲課堂”、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來實時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等,“大數據會為每位學生進行畫像,哪裡有什麼缺漏可以及時掌握,我們也才好根據具體的‘學情’來調整教學”。

  與之類似,如今實訓虛擬仿真軟件、網絡交互平台等在高職課堂上並不鮮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方式也正在成為“常態”。

  課堂變革需要明確“路線圖”

  “但是要進一步提升課堂質量,僅靠老師個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在裴春梅看來,自己目前在課堂上所作出的改變僅局限於一門課程,若要綜合更多門課程內容進行授課,則涉及教材的編寫、課程體系的梳理、教師安排、校企合作、學校管理等眾多內容,“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我們的課程體系、形式不能按照本科去做,如果打造符合學校、學生特點的課程,需要學校進行‘上層設計’”。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2018年開始進行“課程質量年”建設時便讓“頂層設計”先行,發布了《“課堂質量年”實施方案》來明確活動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實施步驟等,各二級教學單位再據此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全面落實各項改革任務。

  “教學的理念是什麼?什麼是一堂好課?考核的標准是什麼?……這些我們都進行了修訂和明確。”據吳學敏介紹,學校據此出台了《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課堂教學管理規定》《一堂好課的標准》《課堂手機管理規定》等條文,編制完成了新版《教師手冊》,以方便教師了解學校教學管理、人事人才、科學研究和質量監控等方面的規定。

  有了“路線圖”,接下來關鍵在於如何在課堂中落實。吳學敏等學校領導帶頭深入教學一線參加巡查工作,對學生遲到以及教師管理課堂方法不到位等不良現象進行監督,對教師上課遲到或者影響教學的行為根據學校《教學事故處理辦法》予以處理。與此同時,學校構建爭先機制,樹立質量標兵,在全校遴選出15門課程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教學觀摩,並通過舉辦主題教研等活動,促進教師相互交流教學經驗,以提升教學能力等。

  眼下,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正通過課堂質量“創新提質年”系列舉措來進一步深化2018年“課堂質量年”建設的成果。正如吳學敏所說,“提升課堂質量,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這是個長期不懈的過程,可不是暫時抓抓就可以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