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首《春天的故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吹向大江南北,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注腳。每個人也許心中都有一首歌,因為一首歌愛上一個城市,因為一首歌想起一個時代。
“歌聲唱響中國”——最美城市音樂名片全國征集推選活動歷時6個月,最終評選出代表30個城市的30首優秀歌曲,這些作品涵蓋了不同的時代。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加協會主席葉小綱說道:“從歷史上看,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印象非常深刻,它們塑造了一座座城市,塑造了這個國家,更塑造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的魂。它們伴隨了我們的成長,也見証了各個城市的蓬勃發展。”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好的歌曲能夠唱響時代的主旋律。1949年,新中國成立,廣大音樂家放聲歌唱,誕生了《歌唱祖國》、《祖國頌》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改革開放以來,大家干勁十足,朝氣蓬勃贊美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了這個時代最好的音樂記憶。音樂制作人李廣平表示:“流行音樂跟我們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我們可以通過音樂這一共同語言,回憶我們的青春,回憶我們共同經歷過的年代。”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音樂也走過了70年歷程。70年來,音樂家們帶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創作出了無數具有政治和現實意義的文化作品,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步伐不斷前行。70年的音樂,是一個時代的聲音,也是新中國輝煌成就的一大印記。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文藝最亮麗的風景線。正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所言:“78年的人生路,65年的藝術生涯,為人民作曲是我的本分。一個優秀的作曲家必須對生活、對時代、對信仰充滿熱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70年間,文藝創作者踏著時代的節拍前進,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通。
扎根人民,是音樂人的使命擔當,也是創作者生生不息的靈感來源。2018年,著名作曲家王黎光赴貴州採風,“天眼”工程總工程師南仁東的事跡強烈吸引了他,喀斯特的山山水水、黔南的鄉音鄉情,讓他靈感迸發,《心遠天高》作曲過程一氣呵成。王黎光坦言:“藝術家從自我生活的靈性,到文化碰撞的靈氣,最終上升到國家時代的靈魂,從小我到大我,方能實現‘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每個音符都是時代的見証,好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就在於與時代同頻,用歌聲表達赤誠的家國情懷。“無論天涯與海角,神州萬裡同懷抱,共祝願祖國好,祖國好”《難忘今宵》早已成為了春晚的音樂標志。喬羽在回憶錄中寫道:“動筆的時候,我想大年三十除夕晚會,家家戶戶的人都是要看的,中國人都把這一天晚上安排得最溫馨、最高興。團聚、祥和、祝福,要概括和表達這時人們的感情,我認為億萬人最一致的就是這句話:共同祝願祖國好。”
在《你好中國·問答70年》活動中,“70年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點贊最高的,是《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這樣一條大河,一首首經典的歌曲,承載著民族記憶,家國情懷,大河是我們的國家,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國。”創作者用聲音記錄著心系家國的體驗,並與聽眾激蕩共鳴。
2019年伊始,在備受社會關注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聯組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為做好新形勢下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新時代的中國,更加開放與自信,更多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走出國門,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作曲家趙季平表示:“我們應該用中國的音樂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這離不開對於本民族語言和音樂的熱愛,以及深厚的音樂素養的累積。用自己的聲音,用中國的語言,和世界對話。”
正如上海音樂學院李詩原所說,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音樂作品,正以藝術的方式維護和詮釋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並成為鼓舞和激勵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動力。
歌聲唱響中國,音樂與媒體聯手、藝術與平台結合。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人民日報這次跨界融合交響樂,是一條探索“媒體+音樂”的融合路徑的新的起點。我們期待,我們的音樂,與國家共同發展、共同前進、共同進步。(李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