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文化

川茶里“泡”出来的川戏

2023年03月10日07:24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川茶里“泡”出来的川戏

  著名作家老舍曾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一生喜茶,他把自己的创作泡在茶里,泡在滋味百千的生活里,带着细致又平易的观察,写下了经典话剧《茶馆》。这出好戏近70年来在舞台上被北京人艺、四川人艺等反复演绎并经久不衰,是“茶与戏”最生动的写照。

  不只是北京的《茶馆》,川茶与川戏也缘分颇深。作者品茗写戏,观众吃茶看戏,演员茶馆“炼”戏,川戏在川茶浸泡中沉淀,四川民间艺术清音、扬琴、评书、相声等在茶馆野生市井气里成长。

  A

  “戏窝子”茶园孕育川剧

  2月24日晚,成都市百花潭公园里嘻贰叁剧场传来阵阵笑声,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叮当和四川“文艺两新”青年演员共同演绎的精品相声专场《笑迎春天》在此首演,公园里面听相声,一杯茶配一个座。

  喝茶看戏是川人日常娱乐消遣的方式之一,百年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康子林深谙其道。民国初年,他与名角杨素兰、唐广体等人把各类戏班子联合起来,组成川剧历史上重要演出团体“三庆会”,会址就设在成都的悦来茶园。1908年,现红星路内侧华兴正街的悦来茶园开业,茶园亦戏园,是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正规的剧场。郭沫若曾在他的自传《少年时代》中写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戏园,名‘悦来茶园’。”

  由于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有限,能看戏的悦来茶园是“时髦”的,能去悦来茶馆演戏的班子在行业上是有“地位”的,能去悦来茶园看戏是有“品味”的。学者王笛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中记录,当时茶馆戏园不断想方设法吸引更多观众,大茶馆把演戏作为必念的生意经,茶馆兼戏园是成都新舞台的主流,茶馆座位从100个到500个不等,一个茶园每天演两场至三场戏,能卖上千张门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戏班子是众多茶馆激烈竞争中的有利筹码。

  在茶园里,各剧种相互切磋交融。康子林等人改良川剧,培养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学生,他们还把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融会贯通,形成早期川剧表演里别具一格又兼容并包的艺术特色,“三庆会”成立后名角辈出。后来,大家把“三庆会”成立看成是川剧早期萌芽的重要标志事件之一。不仅是川剧,著名川剧剧作家徐棻回忆,当时拥有近800年历史代代传承下来的东方传统戏曲,已有上百部剧目贮备量,能连续几个月演出都不重样,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一时间,悦来茶园所在的华兴街,成为文化娱乐繁荣之地。

  如今,悦来茶园几经更迭,即将“变脸”成为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的一部分,重新与观众见面。几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剧艺术家,不少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民间戏曲艺人都曾在此演出,被西南川剧票友们亲切地称为“戏窝子”“文化地标”。

  B

  民间曲艺人“打赏”在茶馆

  茶馆后有一口大水池,池里铺一层沙,再在沙上面垫一层棕垫,棕垫上铺一层鹅卵石,水在池子里澄上一夜。到了第二天一早,池子里的水用铜壶装好,烧开后泡起茶来就没有了氯味。最早一批客人在早上5点,人还没到“声”先到,催着老板快开门。茶可以选“一花”“二花”“三花”,茶客们边喝茶边把鸟笼挂在茶馆,热气腾腾的清茶下肚后,叽叽喳喳的鸟儿伴着清晨的阳光被茶客们拎回家,这才吃早饭——这是悦来茶馆上世纪90年代时,总经理谢鸣脑海中“最成都”的回忆之一。

  那时由于川剧观众人数多,常常在大茶馆演出,而评书、木偶戏、清音、谐剧、口技等观众相对分散的传统民间艺术,就在小茶馆上演。因此茶馆也成为民间艺术家成长的“必经之地”,观众似乎也约定俗成,比如去新南门看李月秋、去新世界看李德才。

  “因为离观众特别近,所以能非常直观地从他们的反应中,看出自己的技艺有没有长进。”“90后”扬琴演员李伟,依然能感受到传统曲艺人在茶馆中的“锻炼”,比如演到这里,观众就一皱眉;演到那里,观众就舒展眉心开怀;若嗓子状态不好,就会有关心你的老戏迷问你,是不是感冒啦身体怎么样?演员的综合实力和“控场能力”,直接决定茶客的停留时间长短,这是和在剧场演戏完全不同的体验。

  大多数茶馆的戏钱包含在茶钱里,喝茶就能看戏,若观众对演员格外喜爱,可以“打赏”。谢鸣记得,“打赏”形式不限,有扔硬币的,有投“纸币”的,有送鲜花的,送水果的,还有一次有位老板直接拉了三车白酒来送给演员,以表心意。“这不就是现在的网络直播打赏最初的形式吗?”也在茶馆演出过的哈哈曲艺社社长田海龙开玩笑说。

  评书艺术家李伯清,也是在茶馆“磨戏”的曲艺人之一。上世纪90年代,电视等大众媒体已经开始替代茶馆的娱乐功能,谢鸣想利用评书打开茶馆的新市场,于是邀请了擅长讲评书的李伯清。在悦来茶园,李伯清讲《水浒传》等传统评书时,台下茶客不多,有时候还是个位数,李伯清在悦来茶馆来了又离开,离开了又回来,“来来回回”也不见起色。

  谢鸣思考着茶园的前途,同时也观察着茶客们听评书的反应,他发现李伯清在讲传统评书时,偶尔用现代语言为观众“打比方”,这时观众会“笑一下”。于是他们与李伯清商量,何不直接把现代素材作为评书题材?李伯清后来也更大胆地用自己身边经历的事用来说评书,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散打评书”。茶馆里听评书的人多了起来,打赏“李伯伯”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意好时每天来喝茶的有上千人,一代代民间艺人在茶园谋生,来来去去。

  74岁的著名曲艺剧作家包德宾,如今还保留着喝茶看戏的习惯,他笑称已经分不清是对茶上了瘾,还是对戏上了头。“茶馆其实也是一个信息交流和联络的地方。”那时三教九流都在茶馆,生意人谈事情约在茶馆,邻里间闲聊约在茶馆,演员会扶着熟悉的老观众入座,观众喝完茶上个厕所路过后台,还可以和演员摆上几句,交流下今天谁演得好。茶馆就像是演员们最划算的“流动教室”,老师父们教青年演员学戏讲戏,名角儿来了观摩好戏,大家都喜欢来茶馆。这些活色生香的画面,对包德宾来说,都可能成为创作素材。他最爱成都茶馆里的硬头黄竹做的大椅子,“晒起太阳坐起来安逸舒服,比现在的皮椅子安逸。”

  C

  老戏迷与新中式茶馆

  除了成都,如今四川绵阳、广元、达州等地,也有茶馆可以看川戏,不少新中式茶馆与时俱进,在传统老茶馆的服务内容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比如绵阳天青苑以“看川剧品川菜喝川茶”为服务内容,受到了不少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天青苑川剧团坚持近20年,陪伴老戏迷们的晚年生活,每年还会为老戏迷们过生日。最近,天青苑川剧团团长周永秀翻新了天青苑的茶座、餐楼,还在苑内增设了川剧打卡墙和打卡点,观众喝茶看戏,还可试穿川剧戏服并留影,了解传统文化。

  2月22日,老戏迷彭家齐带着单反相机来成都东门市井哈哈茶铺看扬琴表演,准备拍下好戏的精彩瞬间。当天,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非遗扬琴传承专场演出在此举行,康先洪、唐瑜蔓、李伟、杨夏等一起登场。人称“猫妈”的成永红,也赶来看演出,她和这群演奏扬琴的演员和孩子们感情很深,还给他们蒸过包子吃。“现在能看戏的茶馆并不多,大慈寺那边可以看,以前望平街有家也可以。”

  哈哈茶铺位于李劼人故居旁,是一家新中式茶铺。它既可以在天气晴朗时为客人提供露天坝坝茶,也会在冬天增添围炉煮茶服务;在元旦、春节、元宵、“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节气,茶铺还会邀请袁庭栋等文化名家,推出相关文化活动;每周三下午茶铺定期演出传统戏剧,每天晚上茶铺还有哈哈曲艺社的相声表演。

  哈哈茶铺负责人张薇也是四川省茶馆服务行业协会理事,在她看来,现在茶馆里的“喝茶看戏”已经不能和过去的“喝茶看戏”同日而语。现在的喝茶看戏,不仅仅是为了留住老戏迷,更是吸引年轻人感受成都市井烟火气,了解四川本土生活美学的一种方式。茶为戏引流引客,戏为茶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川戏,更多样化的活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跨界,使得新中式茶馆成为一个开放的、本土的、接地气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丛雨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