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四川报告:乡村振兴进行时>>产业兴旺视点

【四川报告·乡村振兴进行时 | 产业兴旺视点】

红日子

——四川省劳模、乡贤袁海通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

胡正银
2022年11月18日15:3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阳春三月,从长江河里吹上来的风带着温暖的湿气,催醒了满山的荔枝树。柳树华站在地边,看一眼荔枝树上长出来的新枝,脸就像菊花突然绽放。片刻,收起笑容,扭头望着公路的尽头,就立地不动了。

柳树华在等一个人。

柳树华住的地儿是泸州合江县大桥镇双旋子村11社,长江边上,离县城40多里。这里的河谷地带,河水冲积抬高形成,卵石多、土地松软,很适合荔枝生长。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除了20多年前栽了零星的几片以外,就再也没有新栽荔枝树。

柳树华是20多年前栽荔枝的人之一。那年,他把自己的柴山地改造后,栽上了荔枝。面积不大,也就三四十棵树。栽这片林子,当时也经历了很多曲折,是他坚持要弄,才有了这片荔枝林。后来,又差点被砍掉。等人的这段时间,他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不断地浮现这一过程。

柳树华今年83岁,但却精神矍铄,乐观得很。栽这片荔枝的时候,他都快60岁了。村里开会动员发展荔枝产业,他心动了,可是妻子不看好,憋着劲不让栽。

“一大把年纪了,栽啥荔枝?卖给哪个?”他回家一说,妻子立马反对。

“村上说了,将来荔枝挂果了,一棵树卖的钱,买你一片林子的烧柴。我觉得人家说得有道理。”他吼妻子一声,然后又搬出村长说的话。

“村上要买?有写条子吗?到时卖不了怎么办?只有你才相信。”妻子不让步。

柳树华愣了一下,感觉妻子的话是有些道理,可是转而又想,村里没收一分钱,荔枝结果了,卖的钱是自己的,凭啥要村里负责呢。人家只是动员,说了栽荔枝的好处,并没有强迫你。于是,他缓了口气说:“又不是我们一家栽,现在好多人都抢着栽,我怕到时候后悔。”

妻子觉得他的想法没有错,沉默下来,半天才回了一句:“我问问再说。”后来看到果真有好几家栽下了苗子,才没有再坚持,让柳树华自个儿去折腾。

不过,后来的发展,还真的被妻子言中。七八年后,树投产结荔枝了,却销售不出去,卖不了钱。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栽了荔枝的人都知道,却没办法改变。双旋子村11社离主要交通干线远,道路不畅,虽然在长江边上,但是水路交通因其速度慢,客船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停航,摘下树的荔枝运不出去,这是其一。其二,当初栽荔枝的人家较少,每家栽种的面积也小,产量不大,挑进城卖要走几十里路,量少成本高,豆腐价都变成肉价了。所以,这些年产的荔枝很少卖钱,经济效益不高。

转折来自一个人的到来。或者,准确的说,是一个荔枝专业合作社的到来。这个专业合作社叫润泽果业专业合作社,柳树华等的人,就是合作社的负责人。

时间倒回到2016年冬天。早晨,柳树华起床就听到妻子在唠叨,说要把荔枝树砍了当柴烧。“你敢!”他吼了一句,端条板凳坐到门外生闷气。

“荔枝卖不到钱,树又当不了柴烧,留着有啥用?”妻子并不退让。

柳树华说总有卖钱的时候,“我不信会这样一直下去。”

当然,妻子也是一时来气,并没有立刻就要砍树。柳树华心里却犯了堵,他站起来,打算去荔枝林子里走走。还没走出自家的坝子,电话响了,是社长付水生打来的。付水生说农业局推荐了一个专门经营荔枝的专业合作社过来,帮助经营荔枝。今天要来签订合同,请大家10点钟到社里开会。

“嗨,还真是,瞌睡来了遇上枕头。”柳树华听完心里就一乐。虽然还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合作经营,但有一点他很肯定,合作经营比自己单打独斗强。

吃过早饭,他提前去了社里。比他先到的,还有几个人。坐下来,大家就猜测,来合作经营的是啥人。不过,议论的中心很快就集中到一点:怎样合作经营,有没有搞头。有说干脆包出去的,也有说按股分红的,但是说了半天,意见并没统一。转而问社长付水生,付水生说还是等专业合作社的来说吧,自己也说不清楚。

正议论着的时候,专业合作社的人到了。立刻,一众眼睛都齐刷刷地集中到来人身上,盯着等他说话。柳树华一看,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心里不免打鼓,这么年轻,办事靠不靠谱哟?

陪同来的农业局的人介绍,这个年轻人是润泽荔枝专业合作社的袁海通经理。别看人年轻,人家可是乡贤,荔枝种植的好手,从事荔枝生产销售好多年了,今天特地来跟大家谈合作经营的事。 

听农业局的人介绍完,柳树华憋不住,红着脸说话了:“正想问问,怎么个合作经营呢?”

农业局的人说:“请袁经理给给大家说说吧。”

年轻小伙子这才站起来,说自己叫袁海通,先给大家说说预想的合作经营方式,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袁海通说,来之前,根据这里的情况,专业合作社拟了一个方案,现在交给大家讨论。方案的内容为:种植荔枝的农户自愿加入润泽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同的形式固定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社员以树入股分红。所有的荔枝树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施肥、嫁接、销售由合作社全包了,社员不再投入管理费用。收入按五五分成,合作社与社员各得一半。投产果树为分红量化的标的,根据荔枝产果有大年小年的实际情况,不以果树的产量多少为分红标准,而以投产果树的多少计算。比如,入股的果农共有500棵投产果树,其中有350棵结了果子,另有150棵没有结果子,按理这150棵树就没有收益,但是合作社依旧按500棵树分红。因为每一家的树都有不结果的年份,按实际结果的树分红,会导致有的果农一年一分钱的收益都没有。所以,就拟定了按果树分红的方案,大家看看合适不?

“这个办法好是好,几方面都照顾了。可是有一个问题,我想在座的心里也一样有疑问,我们怎么知道摘下来的荔枝卖了多少钱?”沉默了一会儿,柳树华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袁海通望望在座的人,说道:“每一季荔枝能分多少,全根据市场价,不同的品种价格当然是不一样的。总的原则是,卖得多就多分,卖得少就少分,出售价格在网上发布,大家一目了然。”顿了顿,喝口开水,又补充一句:“账本都交给大家的。”说完笑笑。

“这样的话倒是干得,公平。就是不晓得效果怎样。”柳树华听懂了,心头踏实下来。

付水生说:“我相信,专业合作社经营比自己零散卖划算。因为集中起来,量大了,不仅采摘、运输成本下降,还能在销售上有优势。按投产树分红这办法,好。”

“嗯,这办法要得,有果树的,年年都能得钱。”有人跟着附和,表示赞同。

意见很快统一,大家都愿意加入专业合作社,也很欢迎这种按棵数分红的办法。

事情出奇地顺利,袁海通也很高兴,末了说道:“大家只管把果树入股,收入对半分成外,在合作社干活另外付工资。”

“好事好事,真正的好事。”掌声突然响起来,袁海通脸刷地红了,刚才还侃侃而谈的他,显出些许羞涩。

从那一年起,11社的荔枝卖钱了。当年,柳树华30多棵树,分到了4000多元钱。付水生一棵树,也分到了125元钱。他们的,都是早熟品种大红袍,一般的大路货,平常年景自己卖,得不了几个钱,主要是没人管理。柳树华那片林子就更惨淡。他已经83岁,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孙子读书,自己年纪大了,没精力打理,荔枝树挂果是一年,不挂果还是一年,没有一分钱收入。“从来没有卖过这么多钱,终于咸鱼翻身了。”拿到钱,柳树华高兴地冲妻子嚷。

去年,袁海通把柳树华那片荔枝30多棵树全部高枝嫁接,改良成了最晚熟的优质品种黛绿,成活很好。现在,他在等袁海通来修枝。

左手边,是他的几十棵荔枝树,阳光下,嫩绿的枝丫油亮亮的,生机勃勃。嫁接活的枝条已经长得老高了,油绿油绿的。这一带成年树并不多,最长的树龄也就20多年,他这样有几十棵树的林子,少之又少,所以很被袁海通重视。

袁海通还没有到,社里的许淑珍先来了。“袁经理还没到哈?我特意早点来,看看修枝,学一下。”许淑珍是个爽快人,做事麻利,快人快语。

“可能就要到了。”柳树华一边答应着,一边依旧望着马路尽头。

许淑珍家有16棵投产树,栽种的时候选的是好品种,但是,入专业合作社前,零零散散地卖,一年卖七八百、千把块钱,自从加入合作社,交给袁海通后,去年一年就分了14200元。看到赚得到钱,就新栽了100多棵。现在,她想学管理技术。

许淑珍看了一遍柳树华嫁接后的荔枝树,感慨地说:“活得不错,明后年就能投产吧?”

“袁经理是这样说的。看样子,后年挂果应该没问题。”柳树华很肯定地回答,脸上充满自信。

“今后就来钱了。”

“肯定比现在的大红袍要好。”

两个人热烈讨论着,眼睛却始终盯着马路尽头。

一大早,冯光珍就麻利地弄好早饭,催促丈夫起来,两口子匆匆填饱肚子,就扛着锄头上山了。

冯光珍的地跟柳树华的荔枝林隔着两个小山包,相距大概四五百米,一个斜坡的青杆林连着一片平地,面积不小。斜坡上的青杆林是自家的山林,平缓地是两个亲戚的,去年她流转过来,跟自家的青杆林连在一起,成了一片,一共30亩,全栽上了荔枝,400多棵。

冯光珍的丈夫在地里给荔枝苗除草,她自己则往柳树华的荔枝林走。昨天,听说袁海通要来给柳树华的树修枝,她决定去柳树华那儿,叫袁海通抽空到她的地里看看。

冯光珍是个犀利的女人,说话快言快语,做事风风火火。11社的人都晓得,她正在干一件大事。她走得急,到的时候说话还喘着气。

“袁老板还没到?”身子没站定,就冲柳树华问。

柳树华掏出手机看看,才9点过,说恐怕还有一会儿,城里到这里几十里,路远,要个把小时呢。

“你那苗子长得好呢,前几天我去看过。”许淑珍对冯光珍说。

冯光珍说,还可以,就是草多得很,今天本来要铲的,先过来看看修枝。

柳树华问她:“你栽的啥品种?”

冯光珍说栽了两个品种,黛绿和脆绿。柳树华立刻竖起大拇指赞赏,连说好好,品种选择很重要,免得像他的林子那样,今后又截枝再嫁接。

正说话间,袁海通和付水生前后到了。跟随袁海通一起来的,还有农业局的老局长宋天文。

袁海通也不休息,跟众人打过招呼后,直接钻进了荔枝林。林子虽然不大,却荒草丛深,原有的窄路被覆盖得严严实实,人走进去,几步后就看不到踪影。袁海通皱了皱眉头,返身出来,从车上搬下一台割草机。“要把杂草先砍了,才好干活儿。”他说了一句,便开动了机器。

“看样子,一时半会儿袁老板走不开,去不了我那儿,下午再来。”冯光珍看袁海通忙,一时顾不上她,就想回自己地里除草,等袁海通空了再来请。

“你最好下午来看看,上午肯定搞不完。”宋天文看见冯光珍要走,提醒她说。

冯光珍转身刚迈步,听宋天文说话,猛然醒悟似的,哈哈笑道,“我才笨哦,活菩萨就在跟前,还要去等道人。宋局长不是懂得的么,你去帮我看看要得不?”

“啥子要得要不得哟,应该的,走就是。只要你信得过我。”宋天文没有推辞,立马跟她走了。

宋天文老家就是双旋子村的,跟这里的人原本就熟悉,只是长期住在城里,回来的时间不多,情况吃得不透。但他对荔枝栽培技术很有研究,袁海通的技术,很大一部分还是从他那儿学的。袁海通今天来,特意请他一起来。

路上,宋天文问冯光珍栽了多少荔枝,当冯光珍说栽了30亩时,宋天文感到惊讶。按他以前对老家人的了解,冯光珍胆子已经算够大了。他没想到,一个边远地带的农村女人,一出手就栽这么多。他问冯光珍为啥这么自信,冯光珍藏不住得意,说:“你晓得的,我家早年栽的那几棵荔枝树,前些年一直卖不到钱,后来袁老板来了,就开始分钱了,今年分了4000多元。能赚钱的事咋不干呢?”她指着斜坡上那片新栽的荔枝苗说:“自从袁老板来了,我就有精神了。我觉得他的搞法好得很,让我们躺着赚钱,要不我这些地不会栽荔枝,是袁老板来了我才栽的,我把青杠林地全部栽了。”

宋天文站下来,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斜坡上原来的青杠林全部被砍光,留下没来得及刨走的青杠树桩,翻转的土地上整齐划一地种上了荔枝树,一片墨绿。从长出嫩枝的高度判断,应该是去年栽的。只是树丛间杂草多些,冯光珍的丈夫正在林间铲草。眼前的景象让他顿觉心旷神怡,禁不住深吸一口气,连连称赞。小山包下连片的地里,也是已经成活的荔枝幼树。冯光珍得意地告诉宋天文,说连片的全是去年才栽下的。

旁边一座不高的小山包上,另一户人家正在砍掉青杠林,宋天文走过去问把柴林砍光做啥,回答说栽荔枝。人家随口问土壤要得不,宋天文抓起一把黄泥,松软的泥土里露出几粒小鹅卵石,嘴角就露出笑,说了声好得很。然后说栽的时候把坑挖大点,底肥施足,注意窝距和行距,便返回往冯光珍的地里去。迎面,风徐徐地吹,他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清新。 

冯光珍请宋天文过来,就是帮忙看看,她的管理方法对不对,有啥需要改进的。宋天文仔细看了窝距和行距,再看长势,冯光珍的荔枝栽得很规范,管理也不错,直接表扬说很好。提醒她注意施肥的方法,啥时间治虫,看冯光珍在小本子上记好了,才返回柳树华的荔枝林。

袁海通忙活的时候,社长付水生一直在旁边帮忙。高树修枝,一个人干很累,要剪枝,拖走剪下的废枝,上上下下的,干不了多少活儿。多一个人就不一样了,袁海通修枝,干技术活儿,付水生把剪下来的枝条拖走,各干各的活儿,速度快了一倍多。

付水生来柳树华林子里干活,除了社长的职责所在,还藏了一份不便明说的私心。付水深只有一棵投产树,以前从来没有卖过钱,结果子是一年,不结果子也是一年。自从袁海通的专业合作社来了,看到能赚钱了,就新栽了100多棵。他也想看看修枝,现场淘点技术,好侍弄自家的荔枝树,社里其他农户有需要时,也能救急。

袁海通的润泽果业专业合作社到来的这几年,除了付水生11社的所有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还有7社一部分人也加入了进来,新栽荔枝400多亩,还有不少人家正在砍掉残次林,新栽荔枝,像冯光珍那样的农户不在少数。付水生的偷艺,既为自己,也是为他人。

袁海通在柳树华的荔枝林里忙活了一天,下午4点过,看看整理得差不多了,才叫上宋天文回城,临走又对柳树华说:“你年纪大了,不必到林子里来,怕摔着了。施肥的时候我再过来。”

2020年的冬天比往年温度低。时至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袁海通出门前看了看天:阴天,多云。他抓过一顶帽子扣在头上,扛上一捆荔枝枝条,抬脚走了出来。

今天去罗桂珍家,嫁接剩下的十来棵树。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高枝嫁接,费力费时。

罗桂珍家5口人,种了300多棵荔枝,大部分是新栽的,还没投产。早年栽的几十棵老树都是大红袍,品种没有优势,加上以前不懂管理,栽下后就让它自然生长自然结果,荔枝结果少,果子品相也差,卖不了几个钱。袁海通办起荔枝专业合作社后,她加入了进来,很快变化就大了。专业合作社是县农业局扶持对象,一年来培训两三回,差的品种通过嫁接改良,换成了优质的,施肥治虫严格按程序来,还增加了打晚秋稍。以前,她的荔枝林从来没打过秋稍。“哪个晓得要打掉晚秋稍嘛。”罗桂珍很感慨。她现在很了不得,光荔枝一项一年就卖10多万元。前年高枝嫁接,没把投产树全部换完,趁着冬季,她要把剩下的树全部嫁接成优质品种。

前几天她就跟袁海通说了,袁海通一直忙,今天终于有了点空。尽管干这样的技术活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袁海通还是很慎重。毕竟是高枝换接,比不得一般的小苗,一是高空作业,有一定的危险性;二是老树枝不如嫩树枝成活率高,好做活儿。他搬来高凳,叫上罗桂珍的男人帮忙,先把老树枝锯断,清理干净,刚才还绿荫盖地的大树,瞬间只剩了光秃秃的树桩,与相邻的绿树比较,显得很难看。罗桂珍看了,说了句玩笑话:“你们真能干,硬是把一个个美少女变成了老秃驴。”袁海通回她:“明年开春,还你更美的少女。”罗桂珍说:“这话要是前几年说,我还真的不一定相信,现在说,我是百分百的相信。”罗桂珍丈夫也附和着:“说真的,我们很感谢你搞起来的这个合作社,要不然,我们家这么些荔枝树,一年还卖几千块钱。”袁海通说:“大家合起来的力量。好日子还在后头。品种改良了,还会卖更多的钱。”

袁海通在罗桂珍家忙了一整天,把十多棵荔枝树全部高换,嫁接上了黛绿枝条。晚上,罗桂珍特地买了一瓶好酒。拿上桌时,袁海通却阻止她打开,说不能喝,明天一早要去十堰村6社温正涛那儿,怕误事。

温正涛是一个三级智残人,上辈留给他几十棵荔枝树,因为没有能力管理,一年才卖3000多元钱。去年,他去动员温正涛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科学管理,一年收入8000多元,翻了一倍多。他已经跟温正涛说好,这个冬天通过高换嫁接,把那片林子的品种改良了。正好这两天能腾出时间,得赶紧把事办了。

听袁海通这样说,罗桂珍就没有勉强。

晚饭后,呼啦啦刮来一阵冷风,袁海通扯上衣领,把脖子缩进去,顶着风踏进夜色里。

十多天后,罗桂珍去自己的荔枝林,看见光秃秃的树桩上,绽放出了绿色的新芽。

严冬的一个上午,温健邀我一同去润泽专业合作社,探访他的徒弟袁海通。袁海通获得了“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他去祝贺。走在合江镇柿子田村的坡坡坎坎上,仿佛穿行在一片绿色的莽林之中,我的目光被一棵棵巨蟒般的荔枝树躯干紧紧攫住。它们或弯或蜷或曲或侧或立或躺或卧,千姿百态,各呈其妙。从间隙望去,犹如无数条黛色苍龙在腾飞狂舞。“看出啥名堂没有?”温健看我痴狂的样子,问道。

“震撼!荔树的美,像一幅自然的水墨画。”

“看到这样连片的荔枝林有啥感觉?”

“老树不多,大部分是十来年的新树。发展迅速。”

“有没有想过为啥能飞快地发展起来?”

“当然是县里重视,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

温健望着墨绿色的荔枝林说:“没有新中国的富强,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眼前看到的景象。”

沉默了一会儿,温健接着说道:“其实合江荔枝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水果的兴盛,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记录的是社会的发展历程。随着这些年荔枝种植的普及,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荔枝有关的文化活动也蓬勃兴起,极大地丰富了荔枝的内涵。”

温健是合江荔枝专家,从农业局技术员干起,潜心研究荔枝几十年,出版过《合江荔枝》和《合江荔枝栽培》两本书,对合江荔枝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对荔枝情有独钟,感受肯定比一般人深。

柿子田村离县城不远,不一会儿就到了。温健是个闲不住的人,尽管已80岁高龄,右腿还有残疾,却下车就钻进了荔枝林里,与几位赶来的果农交流种植技术。我则把袁海通叫过来,跟他聊他的专业合作社。

“为啥想到经营荔枝,成立专业合作社呢?”

袁海通说,早些年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发展荔枝也缺乏信心,所以一直在外边打工、做生意,挣点小钱过日子。后来政府推广荔枝种植,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柿子田村离县城近,交通便捷,条件优越,再加上温健的书和温健带着人到来,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有了技术垫底,才下了决心留在家里种植荔枝。经营中,他发现一家一户种植的荔枝,面小量小,形不成规模,销售成本高,没有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可以把众多单家独户连成整体,充分发挥集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扩大市场。另一方面,农户加入合作社以后,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品种改良,科学管理、合理营销,既提高了产量,又提高了品质。

“今年多大?”看他很嫩的面相,我问。

他说自己38岁了,2004年西南民族大学毕业。

毕竟是年轻人,有文化有见地。听完他的话,我不禁感叹。

“哪年成立的合江县润泽果业专业合作社?”

“2012年。回来种荔枝的第2年。”

“你这个专业合作社现在有多大规模?”

“目前已吸纳327户农户入社,栽种荔枝5000多亩,年产荔枝20万斤,收入1100多万元。其中有40余户是当时的贫困户,脱贫攻坚中,帮助他们全部脱了贫。”

温健不知几时从荔枝林里出来了,站在旁边插话道:“他这个专业合作社,不少农户单靠荔枝一项收入就跨入了小康。”

似乎是为了印证温健的话,跟在他后面的一个叫吴国珍的妇女插话说:“温专家说得不假,我们这个社就有好多家靠荔枝发了财。比如罗桂珍家,仅荔枝就卖十多万元,你说是不是小康?”

“你家呢?”我看她说得兴奋,问她。

吴国珍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她家有200来棵荔枝树,都是新栽的,没有老树,才刚投产,今年卖了3000多元。

“也是很不错的收入。刚刚投产的新树,犹如刚成长起来的青年,以后会越来越强壮,越来越有希望。这种希望会变成动力,未来会更美好。”我半认真半调侃跟她说。

跟在温健身后还有一个叫范志友的人,听我跟吴国珍对话,笑着用眼睛盯着我,似乎在问为啥不问问他呢。我读懂了他的眼神,趁势问了他家的情况。

范志友说他家只有十来棵投产树,今年收入了9000来元。不过,新栽了200多棵,全部是新品种。今年刚投产的观音绿,卖了250元一斤,前景好着呢。

按他所说的这种趋势,新栽的树全部投产,一年少得了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两三口的人家,躺着也进小康了。

“不得了,了不得,祝贺祝贺!”我恭贺他。

他笑着说了声谢谢,“真的像你所说,到时我请客。”他的话,表达了一种憨厚和实在,也说出了心底的渴望。我点点头,表示赞许。

“你的专业合作社为啥能吸引农户加入进来,总结过吗?”我回过头来,继续跟袁海通聊。

“能卖钱。凡是加入合作社的人家,投产树的收入都翻倍。”他笑笑,补充说:“硬通货就是说服力。”

“赚到钱就是硬道理。”我也笑着调侃一句。

或许是我的话说到了心窝里,他笑得灿烂,就像天上正挂着的太阳,满脸明亮亮的。

接下来,我跟他聊合作社的发展。“加入合作社的荔枝种植户肯定会越来越多,怎么能保证他们加入合作社后收入都能提高?”他说主要靠技术创新。“现在的农民聪明得很,对新技术很敏感,只要是能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技术,一窝蜂地就跟上来了。”说到这儿的时候,他眼睛更亮了,笑指温健,“以前靠这些老专家的支持,今后还要靠他们多帮助。”

这倒是实在话。没有技术创新,没有科学的管理和品质的提升,就不会有好的收获。果农得不到实惠,就会退群,合作社就会成为空架子。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没弄明白,袁海通的荔枝专业合作社哪来的本事,那么多的人加入,还要让所有加入合作社的人荔枝收入翻倍。

在向温健等专家请教过后,我领教了袁海通的胆识与智慧。他所吸纳的农户的荔枝树70%以上品种都是大红袍,品质属一般,市场价也就3元到5元一斤。果农加入合作社后,他立即对果树改良,嫁接品质更好的黛绿、妃子笑等。以2020年为例,因为是小年,产量少,大红袍每斤5元到10元,而黛绿每斤最低80元,高的甚至卖到200多元一斤,差距非常明显。再加上规模效应,农户的收入自然芝麻开花节节高,收入翻倍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

胡正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合江县作家协会主席、诗联学会会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写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红岩》《四川文学》《山东文学》等,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四川日报第十一届文学奖,泸州市政府文艺奖第四届一等奖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届三等奖。著有长篇小说《血房子》《苦旅》、小说集《西凤坡》《纸鹤飞》、散文集《折痕》《老街》、长篇报告文学《底色》。

(责编:彭茜、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