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变“闲”资产为“活”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绵竹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盘活优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坚持为民服务,闲置阵地“用”起来
12月2日,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麓棠镇社工服务站,镇、村以及绵竹市社协正围绕怎样更好地完善农村老年人服务体系、精准回应老年人需求,打通为老年人服务的“最后一米”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能够在此设点建站,更好地服务儿童和老年人,全靠镇党委大力支持,他们将闲置的古楼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阵地升级、整合利用,才有了我们开展活动的场所”绵竹市社协工作人员季月华说。目前,依托麓棠社工服务站,社协已完成全镇120个儿童的个案管理档案,并对40余名困境儿童家庭进行了动态跟进服务,开设儿童之家和老年活动室,长期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为农村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工服务站不仅解决了众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也弘扬了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新风正气,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深受群众赞誉。
乡村振兴,治理先行。为对接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绵竹市着力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40余个撤并村(社区)阵地因地制宜转变服务功能,开设“民兵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社工服务站”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交流、学习、活动场所;开辟功能区为镇村居民提供金融综合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法律援助、退役军人服务等便民服务内容;变身企业孵育场所,不断培养壮大本地小微企业,一个个“闲”置的阵地慢慢地“用”了起来,织就一幅城乡社会治理精密功能网。
拓宽盘活渠道,闲置资产“动”起来
走进清平的棋盘文化部落,各式的棋盘、彩虹广场、复式民宿等融于一体,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站在这里,很难想象这一独具特色,地如其名的美景是用一个废弃水厂改建而成。
而“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废弃的九龙镇砖厂经过精心设计,改建为窑洞风情的九龙山.花厢酒店;100套无人申请居住的廉租房改造利用后建成九龙山.花宿酒店,独特的时间印记和时尚风情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这些“静”置的闲资产“动”起来,为绵竹的乡村振兴添足了动力。
推动乡村发展,组织的头雁效应怎么发挥?集体经济成为重要抓手。绵竹市委组织部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拓宽资产盘活渠道,将现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10个镇党委牵头、村(社区)党支部具体负责,逐一梳理、清理辖区内三资资产,以闲置资产为抓手,推进建设年画里、九龙里、清平里、石虎里等30个乡村旅游综合体,精心打造山地运动小镇、年俗村、杨家院子等一批特色田园村社,让闲置、低效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深耕资源禀赋,闲置资源“活”起来
近日,在新市工业园综合服务区内,大货车司机们坐在宽趟明亮的休闲区内,喝茶、聊天、休息,一洗满身的疲惫,等待车辆装满货物后,再以饱满的精神启程回家。
今年以来,针对园区流动人口大、物流车辆多、管理较为混乱等园区配套欠缺的实际情况,新市镇党委围绕园区企业发展,不断盘活沿园区集体资产,通过店铺租赁、提供劳务服务等方式唤醒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目前,通过归集土地指标、整合闲置土地等方式,开发建立园区综合服务区,打造园区配套设施设备,建立加油站,生活服务区等。今年依托园区村集体创收近30万元,共辐射带动2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实现群众增收、村企共兴。
而孝德镇年画村,充分挖掘绵竹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村党支部搭台,创建“五干一分”模式,统筹区域内年画企业、年画协会和年画艺人等多元主体组建成立村集体公司,建立公司+农户、公司+订单的分工合作机制,探索“年画艺人拿手艺换股份,村民拿遵规守约积分换股份,志愿者拿志愿服务时长换股份”的利益共享机制,用集体收益反哺村民就业、脱贫攻坚等公益事业,年画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当地居民收入普遍高于周边地区。
生产服务、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入股投资、盘活资产、物业经营……绵竹市因地制宜盘活闲置资源,通过村企联动,出租流转土地、物权600余宗,探索建立起6类集体经济创收模式。一个个金点子、好项目让一处处闲置资源“活”了起来,大力推动绵竹在转型发展、打造城乡一体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上走在前列。(刘莉 赵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