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深化产教融合 搭建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立交桥”
人民网成都12月18日电 (郭莹)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皆可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能够有效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实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如何促进校企有机融合,满足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12月17日举行的人民网2021大学校长论坛上,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杰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针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何杰看来,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杰在人民网2021大学校长论坛上。人民网 张玉琳摄
“专业围着产业转” 让学生“毕业即就业”
专业随产业转型发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杰接受人民网采访。人民网 张玉琳摄
近年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成绩颇为亮眼:综合就业率达95%以上,平均薪资待遇高于同类专业学生20%,不少人一毕业就成为泸州老窖、郎酒等行业龙头企业员工。
学校偏居西南一隅,为何毕业生却如此抢手?在何杰看来,秘诀在于学校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群”,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瞄准泸州产业转型发展趋势,精准对接泸州“白酒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兴产业”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围绕自贸区等产业园区,调整专业布局、重新配置资源,学校重点建设了中国酒业学院、师范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智能建造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培养大批学用对口的实用技术人才。
目前,学校已形成“政、校、行、企、研、园”六方协同,构建起“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标准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产、利益共赢”的六共聚力新机制,深化了“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训情景对接职业岗位,学业评价对接企业考核”的六维对接,以群建产业学院,建构模块化进阶的六域融合,解决人才供需问题,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泸职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打通学生就业瓶颈
今年下半年,洲际集团泸州龙涧假日酒店完工并进入试营业。这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洲际酒店集团(IHG)合作建设的一家四星级酒店,也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酒店管理、会计、机电工程等专业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就业机会。
洲际集团泸州龙涧假日酒店。学校供图
“酒店有三分之二的岗位面向学校毕业生,经过一学期的实习,不少人已经在酒店内部得到晋升,薪资待遇明显提升。”在何杰看来,深化产教融合,一个根本的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这不仅能从深层次改善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还能够助推区域产业经济的升级转化。
校企共建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实训基地,让学生得到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导,加速完成“新手”到“熟手”的转化,对促进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创新合作模式,也能够带动行业标准、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升。”
为此,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地域特色,投资近2亿元,打造酒城文化创意美食街、建设泸菜博物馆,使其成为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美食街兼具教学和经营双重属性,由学校烹饪系老师带领学生经营管理,定期邀请国家级烹饪大师亲临指导,实现“课堂进基地、大师当老师”。“现在,我们美食街日均营业额在3万元左右,最高的时候单日营业额可以达到6万元。持续不断的盈利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信心,同时也让学校和企业携手,共同实现行业标准、品牌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提升完善。”何杰表示。
据何杰介绍,除了在餐饮旅游行业发力,学校还与腾讯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公司举行了校企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就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社会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树立地方职业教育“标杆” 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坚持“扎根泸州、服务四川、辐射川渝”的发展定位,对标国家战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作为泸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校训广场。学校供图
通过筹集各方资金,学校共投资1.2亿元建成占地23亩、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区域共享型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基地,面向川南渝西提供酿酒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电气装置、汽车维修、育婴员、茶艺师等工种的师资培训、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大赛比赛场地。毕业生在拥有学历证书、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同时拥有了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深度融合,课岗证赛相融通。
另外,学校还与300多家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上市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制化培养人才。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项目25个,订单育人1200余人,在“学用零距离”的办学模式下,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成了“香饽饽”,学校招生从以前的“上门宣传”变成了现在的“学生主动挤破门槛”。
“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夯实整体实力,以建设‘双高’学校为契机,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挥理事会‘办学智囊团’作用,争取跻身国家‘双高’序列,最终实现本科层次办学。”谈及学校未来发展,何杰如是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