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市州

民族和美 五彩西部 共生·西部民族美术双年展蓉城开幕

2021年12月20日17:27 | 来源:川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民族和美 五彩西部 共生·西部民族美术双年展蓉城开幕

12月17日,“共生·西部民族美术双年展”在西南民族大学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220余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种类,系统性地展示近年西部民族美术创作最新成果,梳理西部民族美术创作理论。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西南民族大学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共同打造,吸引了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等13所高校师生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家参展。展览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同台交流、直接对话的平台,还通过深入挖掘西部地区美术资源,多纬度、多视角展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纸上民族风情。

五彩斑斓 民族元素入眼来

展览现场,可以看见艺术家、师生在多元民族文化滋养下,以西部的地理、人文为创作灵感和素材,以民族文化共情为土壤,用他们的作品记录了西部民族文化交流的新面貌。这里,艺术家和师生将自己的视角对准了雪山、草原、湖泊、动植物,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藏、彝等民族的人,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里有艺术家将目光对准西部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民族地区人民的新时代精神面貌,其作品考究细腻,色彩斑斓;有版画家从西部民族地区获取养分切入绘画语言的探究,他们用贴切的刀法营造一种充满兴味的"斑斓境界",线条粗细和墨色浓淡的变化,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在他们的匠心下,黑与白的简单色彩生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其洗练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有油画家追逐西部高原的色光变化,描绘高原的壮美与神秘。这些作品从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物情感等角度出发,呈现了藏族、彝族、苗族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剪影和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语言探索。

培养艺术“后浪” 守望民族根脉

中国西部是藏、羌、彝等多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西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兴全看来,如今,多元化的美术表现手法与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美术互动交错,蕴育出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在新时期的繁荣与升华。

实际上,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建国以来,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逐渐进入我国的主流美术之列,众多的美术家对这一题材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作实践,创作了大量的美术精品。其中包括《春到西藏》(董希文,1954)、《扎什伦布寺》(1961,吴冠中)、《我们走在大道上》(潘世勋,1964)等优秀作品;改革开放之后,美术创作方式开始多元化,产生了《西藏组画》(陈丹青,1980)、《邦锦美朵》(韩书力,1982,连环画)……不少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已经成为了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

在四川,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经典作品更是不少,李焕民的版画《庆丰收》、阿鸽的《鸽子》等作品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为四川美术绘出曼妙的一笔。未来在这块,四川如何发力,新一代的艺术“后浪”如何再创新高?或许今年“新生”的西部民族美术双年展会成为一种好的探索路径。

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甘庭俭介绍,西部民族美术双年展的创作作品不单单是为了描述民俗风情或者异域猎奇,而是表现人的生命本质,或者是在情感里寻找最鲜活生命实在。“西部艺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是探寻艺术里不变的真善美。它的活力并不是来自西方现代艺术营养,它的动力是从20世纪中国美术的脉络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民族主题创造了中国美术的价值和现代取向,重构了现代艺术的世界图景。”不过,他也提到,随着时代变化,当下的民族风情较过去也生出一些新的特点,“现在不少学生更倾向于用现代方式去展现一些民族的东西,或许这是绘画的新潮流。”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其多样性,多样中有独特,独特融汇成多样。多元统一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从人文艺术来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谈及展览初衷,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树介绍,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艺术的传承、保护为载体,通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艺术资源,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向社会传播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文化艺术认同感。未来,他们将继续发力这块,集中院校力量,深挖西部文化传统,引领西部民族风情美术创作,让西部美术民族风情创作走得更深、更远。据了解,展览将对公众免费开放至2022年1月8日。(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