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3月30日电 (郭莹)智慧医疗的广泛运用,会给患者寻医问诊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今日试运行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以下简称龙潭院区),或许会给你答案。
秉承百年仁济、勤慎服务的办院宗旨,龙潭院区以“源于二医院,高于二医院”的高标准进行建设,未来将积极发挥优势学科,创新发展新兴专科,提升医院规模及规格升级,为周边居民带来健康福祉。
填补区域医疗空白 助力城市发展升级
“新院区开了,看病就近了。”家住成都龙潭片区的居民李英最近心情很好。李英患有心血管慢性疾病,长期以来寻医求药斗只能舍近求远。龙潭院区投用后,她只需抬脚出家门,5分钟的时间就能顺利就医,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成都市城东北片区及周边区域人口的增加,势必对该区域的医疗配套标准和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
龙潭院区的落地,将弥补该片区长期以来公立三甲大型医院医疗资源的不足,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灾害求助、疾病预防等工作,为龙潭总部经济城、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等城市产业功能区提供重要配套。
龙潭院区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超1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下部分为2万平方米。从外观看,地上部分建筑主要由3座主体楼与1-5层围合式裙楼组成:主楼分别为科研教学楼、第一住院楼和第二住院楼,最高楼层达19层;1-5层裙楼集中了门诊、急诊、健康体检中心等诊疗科室和相关检查检验科室,方便患者就医。
据介绍,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医疗综合体,龙潭院区从设计到建设均按照三甲标准进行。院区拥有流畅的动线结构,3座主体楼通过裙楼进行交合,诊断区域和检查区域顺利贯通,有效减少患者重复穿梭于不同区域的频率。手术室、住院楼、ICU位置紧邻,一旦出现危重疾病手术,就能根据医疗需求快速转移患者。此外,门诊楼层诊室布局也有重大变化,由原来按学科划分改为按组织器官系统划分,门诊治疗的功能室相对集中,就医流程更加优化。
建设绿色友好医院 提供宜人就医环境
走进龙潭院区门诊大楼,室内宽敞明亮,诊区分布一目了然。
从外观来看,室内设计温馨雅致,让人眼前豁然开朗。据介绍,龙潭院区按照绿色一星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整体建筑在节能、降噪、光效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考虑。“门诊大厅空间面积宽广,对建筑物有一定的透光需求,因此我们将建筑顶部设计成玻璃棚顶,阳光可以充分进入建筑内部,增加门诊大厅的自然光照时长,给病患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龙潭院区工作人员透露,考虑到建筑规模大、使用时间长、使用人群特殊等特点,为解决建筑能耗问题,整个院区在保证使用功能和提高空间舒适度的前提下,采用了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设计,以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健康、宜人的就医环境。
从建筑密度来看,龙潭院区容积率达到3.0,整体绿化率也达到30%,在成都同级别医院中都位居前列。在主楼和裙楼间设置的空中休闲花园,步行区域铺设了防腐木栈道,周围绿植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四季常绿、季季有花,患者及家属能够在这里小憩休息,纾解焦虑心情。
此外,龙潭院区还设置了便利店等配套设施,给患者及家属提供便利。
科学化人性化设计 智慧医疗惠及患者
衡量一个医院建设的好坏,在于是否能够让患者轻松看诊、满意就医。在技术创新频繁的当下,用高新技术赋能公立医院建设,构建智慧医疗生态,是推进医疗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医院发展大势所趋。对此,龙潭院区运营理念十分清晰:整个院区充分融入目前国内医疗智能化研究和应用的新技术,积极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动智慧化医院建设,以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同一时间段,就诊病人多了,检查排队时间就会增长;医院太大,进入门诊后,容易找不到诊室......这个时候,智慧诊疗就派上了用场。为给予患者良好的就医体验,龙潭院区将GPS定位技术和医院诊疗微信小程序进行对接,患者登陆小程序预约挂号后,系统就会显示来院及科室就诊的精准导航,甚至可以提前为患者查询、预约车位,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以物联网为基础,融入智能设备辅助诊疗及智能护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是龙潭院区智慧化建设的核心。这不仅对临床数据采集、筛选、整合,形成医疗大数据,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智能辅助决策,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
在智慧病房,智能病床能直观展示病房信息(包括房号、科室信息)、床号信息(关联的责任护士和主治医生),信息与护士站同步维护更新,不同护理级别可用不同颜色区分,医护人员一目了然。此外,智能病床能实现自动升降、病人体温测量及自动预警,还能实时监测输液情况,即使家属无法陪伴,病人也能够安心入睡。
在数字化手术室,医生可以在手术中自动调取病人所有数据资料,机器人助手可以在手术室与设备室之间自由穿梭,传送手术所需物料;给婴儿佩戴的电子腕带,可实现母婴配对、强拆报警、电子围栏越界预警,防止婴儿错抱、恶意调换;特殊病患监护管理系统,则可以通过患者佩戴定位手环,快速查寻定位,实现监测预警和“一键呼救”。
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助力成渝地区发展
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实力是否同步提升?是否会将促进医院优势学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更好地服务群众?龙潭院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皆为肯定。
目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拥有省级重点学(专)科9个、市级重点学科18个,数量和质量在成都市级医院中居于前列。今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庆云院区优势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将在两个院区之间轮流坐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龙潭院区将加强优势学科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
该院皮肤科将和中国医科院皮肤病医院在疑难疾病诊治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在龙潭院区开设病区,扩大覆盖规模,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双方将共同创建区域医疗中心。
拥有“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领军人物的神经外科,将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合作,在龙潭院区打造脑血管病中心、功能神经中心、脊柱脊髓中心、头颈颅底中心、显微解剖和血管吻合培训五大中心。
肿瘤科作为国家卫健委首批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基地,将引入配置直线加速器、大孔径CT、射频肿瘤热疗机、PET-CT等先进的肿瘤专科设备,建成技术力量雄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
心血管科是国家心血管健康联盟认定的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及高血压达标中心,将开展心血管介入的全系列手术,将和重庆医科大学开展合作,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工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提供技术和学术支撑。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储备后续人才力量
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医务人员工作负荷逐步增加,强化医院管理,建设合理人才梯队变得极为重要。经过前期招聘及培训,如今龙潭院区已经建立起老中青结合、梯队层次合理、极富创新能力的技术团队。
目前,成都市二医院已经和遵义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非直管附属医疗)成都医学院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在院校教育上,利用龙潭院区科研教学楼的物理空间条件,实现本科班教学、临床专业本科生培养、临床专业课教学。
据了解,成都市二医院当前拥有博士近150人、硕士近800人,后续还将持续引进高阶人才。为做好龙潭院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充足的医护队伍,成都市二医院把新进人员的人才培训、临床医生培训纳入规培计划,并提前形成全院的计划和预算。
成都市二医院提前2~3年,实现了龙潭院区的人才储备。目前,医院储备人才已达到600人左右。通过“老带新”方式,医院已经对即将上岗的新人进行了持续3个月的培训,完成普实性技术和专业性培训及跟岗培训阶段的新员工,要通过最终考核合格后才能顺利上岗。这也意味着,龙潭院区各个医学阶段医务人员业务、技能、思维水平已经实现综合提升。
此外,龙潭院区投资1300万元建设了22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科学培养人才。同时,培训中心还配备电子阅览图书室、移动医学数据库以及信息化考评手段,能够为临床教学提供切实便利。
医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表示,今年成都市提出了“幸福美好十大工程”,其中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专门提到了提供更加优良的健康服务。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将继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一站式、一键式、智慧化的医疗模式,更好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