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理县:脱贫后的奔康底气

【查看原图】
通往水塘村的盘山公路。刘浏 摄
通往水塘村的盘山公路。刘浏 摄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20年10月26日13:01

金秋十月,大地调色板把川西高原妆扮得绚烂多彩,雄鹰展翅翱翔,牛羊奔突草原。吴勇刚无暇顾及高原美景,在他心里,薛城镇水塘村,一批在荒山上栽种的高山红富士苹果树今年挂果了,晚熟的苹果还没有采摘,假如过了11月中旬,就会错过高山红富士“黄金季”,果农的收益直接受影响,从而挫伤果农的积极性。这是吴勇刚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县委副书记的牵挂

10月21日,吴勇刚处理完手上的日常工作,就马不停蹄前往他联系的水塘村。水塘村山高路陡,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车轮紧贴地面发出“哧哧”声,汽车的急刹,偶尔发出刺鼻的橡胶味,让人目眩的盘山公路丝毫不影响吴勇刚与外地电商客户联系,他要把这一批高山红富士借助电商销售出去。

吴勇刚从四川省委宣传部到阿坝州理县挂职县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他深知电商销售的优势,相对于线下渠道销售,这不仅只是销售,也是通过互联网展示理县苹果、理县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一举双得的结果,吴勇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在车上,吴勇刚不仅把理县高山红富士的口感、营养成分、种植环境、市场前景等一一给电商进行描述,担心哪一点没有介绍清楚而让对方放弃与理县的合作。

甜樱桃、青红脆李、红富士苹果作为理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该县通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利益联接模式,探索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营销方式,群众地里的优质水果变成了网络上畅销的高端特色商品,当地村民亩均收入从3000余元增长到10000余元,生态水果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水”“路”不通的水塘村

水塘村位于理县东北部孟屯河谷右侧高半山上,距县城29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200米,共有2个村民小组,以羌族为主体的聚居地,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5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60亩,林地9325亩,退耕还林249.2亩。

正是这样一个高半山村,长期给理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拖后腿”,常年缺水、交通不畅、环境恶劣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年,由于缺水,全村人靠天吃饭,玉米、土豆是村民的主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米饭。

“不是我们不想吃白米饭,是条件不允许,山高坡陡,土壤蓄不了水,即使一场大雨过后,要不了两天,泥土就异常干燥,用手轻轻一捏,泥土成沙,农作物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率很低。”提起当年的生活情景,水塘村党支部书记余顺根直摇脑袋。

道路不畅,汽车上不来,客商只能步行上山,他们来了一次,就不愿意来二次,连来村里走亲访友的人也比较少。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村民的意识落后,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在水塘村人看来,要改变现状,只有破长期制约发展的“水”“路”难题,才能让水塘村活起来。

水通路畅的水塘村

2014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理县交通局对口帮扶水塘村,该局整合资源,从全村道路的规划设计、政策调控、资金倾斜、产业引导等进行系统规划实施,从2015年起仅村道建设提升投入将近500万元,道路从原来的3米,全程增至3.5米,根据规范增设错车道,2020年又实施了480万的道路硬化项目......

如今的水塘村交通方便,共建成接近30公里的道路,完成硬化接近20公里,连续三年道路加宽提升。如今,村里不仅有了一环路,还有了二环路,硬化的水泥路直通每户人家和村民的田间地头。

“不要看这条高山路宽度只增加了0.5米,整个工程量和工程难度是一般人体验不到的,这0.5米要么从悬崖上架桥,要么从绝壁上凿石拓路。”理县交通局帮扶水塘村第一书记吴文波说道,道路拓宽硬化了,大型车辆可以进村,将农产品运出村外,销往大城市,切实帮助村民增收。

走进水塘村,一根碗口粗水管从蓄水池引出,主管上的分支如毛细血管伸向全村田间地头,每间隔30米有一个水龙头,只要村民拧开水龙头,白哗哗的水就会流向地里,实行全程灌溉。

针对水塘村严重缺水情况,从2014年以来,该县通过脱贫项目帮扶,建成大小蓄水池127口,灌溉水沟50多公里。基础设施建成后,水池蓄水只能通过天下大雨蓄水,水池蓄水量常常不到半池子,加上管理跟不上,村民用水存在争抢现象,还有一部分人用不上水。村里老党员杨水生说,“水池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就是不装水。”

县上了解到此情况后,划拨专项资金从附近塔子村修建引水工程,一条13公里的导洪管道从塔子村将水引过来,把村子里100多口蓄水池装满,解决水源少的难题。同时,村两委制定了用水管理制度,确定专人管水、用水,从制度上规范了水来尽其用的原则,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如今的水塘村,人饮和灌溉用水都得到有效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十分方便,大大减少了因水引起的各类矛盾纠纷,为水塘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理县紧扣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难题,集中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48亿元,落实各类专项资金7.5亿元,大力推进农村路网、水网、电网、宽带网“四网”建设,累计提升农村公路570多公里,改造电力线路510公里,安装灌溉和饮水管道1400千米、灌面达3.3万亩,实现了路上山、水到田、电入户、宽带网络到家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全县脱贫奔康的后劲不断增强。

民勤产业旺

理县多以高山为主,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给水果生长提供了天然良机。理县的车厘子、苹果、青红脆李等水果深受全国消费者的青睐。

路畅了,水通了,向土地要经济的“舞台”交给村民,“再拖全县的后腿,大家都没有面子。”这是全村人的心声。

“趁市场的行情好,栽樱桃树。”“红脆李不错,刚好在国庆期间上市,能买好价格!”“红富士苹果也很好,山上阳光充足,气温适中,纯天然生长,这是消费者很喜欢的。”......

当年,在全村的社员大会上,关于全村产业如何发展,村民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压抑很久的情绪,想从来自较晚的发展得到彻底释放,爆发力可想而知。

说干就干,按照当时会上大家绘制的蓝图,县镇两级进行引领,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关的项目扶持,村两委进行督促落实,一张发展致富蓝图正在变成现实。村民根据自己前期市场调研和长期种植的经验,有的栽种樱桃树、有的栽种苹果树、有的栽种青红脆李树、还有的在果林中套种花椒树......每家每户形成差异化发展,产品市场少了竞争,客商上门收购水果的价格自然会高。

“今年我的红脆李卖了2万多块,车厘子卖了4万多,收入很不错。”见到薛城镇党委副书记何富国,说起今年的收入,村民余友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在高山地区,土地资源非常珍贵,水塘村人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开荒拓土,把沉睡了数千年的荒山变成苍山,如今,数百亩的高山红富士苹果树已经成林挂果,数百吨香甜的苹果散发出诱人味道,香透苍山、沁人心脾。

看着漫山挂满枝头的苹果,吴勇刚心中无限感慨,“村民们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他们意识的变化,这种勤劳致富的意识在全县已经慢慢形成共识,为奔康的源动力,是好事!”

特色水果的价优,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他们外聚活力、内生动力,从原来由党员干部推着“要我干”,变成你追我赶的“我要干”,竞争中形成合力,在奔康路上昂首阔步携手前行。

“群众脱贫了,这只是理县县委县政府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干在一线、干群一心’和‘两联一进’活动,用心用情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项目资金的对接争取力度,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改善乡村发展条件。同时,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兴旺,切实推进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扎实做好农产品质量管控、品牌培育、市场销售‘三大工程’,全力做好龙头景区提质、品牌景区建设、民宿景点扩面等旅游要素供给,确保广大群众通过产业发展持续稳定增收,切实激发广大群众感恩奋进的强大合力,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理县县委书记金天强如是说。(王波)

分享到: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