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成都村政学院探索“多维充电”培训模式

【查看原图】
坝坝会上,党员志愿者与村民一起探讨解决实际问题。成都村政学院供图
坝坝会上,党员志愿者与村民一起探讨解决实际问题。成都村政学院供图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20年10月19日14:30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在高质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如何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成都村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邓蓉说,此次回访目的就是要在民族贫困地区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9月底,成都村政学院“我们在一公里”党员志愿者五年跟踪问效回访团队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早在2018年6月,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在成都村政学院举行,同年,面向学员启动“我们在一公里”党员志愿者五年跟踪计划活动。

5天培训,5年追踪,这已经是回访行动的第三个年头。成都村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董红桥说:“学院致力于解决农村问题,而今年的回访更加重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让农村基层干部及时充电。”

充电,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甚至超前的知识储备、理论认知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和理论扎根泥土,使其生根发芽。成都村政学院就像是一座永动的充电站,为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最直接最解渴最有效的解题方法论。

精准充电:探寻一村一策解题之道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因地理、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都有其特殊性,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在乡村振兴大的背景下,寻找不同村落发展路径,解决不同实际问题,是村政学院案例教学的优势。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很多的村都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有的甚至有了一定规模。但事实上,很多村集体经济是存在问题的。”邓蓉说,成都村政学院带来的不是“模板”,而是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是任何问题都有模板来匹配,特别是复杂的农村问题。”

在恩施州来凤县的回访交流中,有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公司都存在短板。“如果村两委干部在公司有股份,在换届之后就会埋下隐患,一旦牵扯利益就会给乡村治理带来麻烦。”课上,邓蓉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问题。

过程中不难发现,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像邓蓉所说的这类隐性问题极具前瞻性,现阶段不容易被察觉。

“现在没有问题,不代表以后就没有。”成都村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董红桥说,“我们在一公里”跟踪问效除了及时解决问题,还要及时发现问题、预见问题。“老师不仅将问题提前告知给基层党员干部,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防范于未然。”

脱贫攻坚如何转战到乡村振兴?邓蓉解释说,脱贫攻坚阶段依托政府和财政解决的问题,要逐步交给市场去检验。因此,农村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农村自己的市场主体。

在此次村政学院的课堂上,老师明确给出了两种村集体组织的载体,一种是在县农业农村局注册的经济合作社,二是在县级市场技术监管局注册的土地合作社。“后者适用于建设用地比较多的城边村。”邓蓉说道。

一直以来,党校是干部的“充电站”。某种程度上讲,成都村政学院正在将充电的形式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汲取。因为广袤的乡村存在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这些是基层干部日日面对的工作,同样也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落地基层的成效。

转换充电:接地气的土味课堂受热捧

“前段时间,我去浙江参加了一个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成果特别吸引人。但是,我所在的村仍处于乡村振兴发育发展的初级阶段,照搬那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恩施市麻茶沟村村支书刘先松说,不是说那样的培训不好,而是村政学院的知识更接地气。

接地气,一直是成都村政学院为人称道的学术品质,“有人笑称我们的培训是土味课堂,其实知识没有洋与土之分,关键是要起作用。” 成都村政学院一位老师说。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民宿迎来发展机遇。此行回访,除了老师,还有一群志愿者,艺术精品酒店项目联合创始人、云朵里民宿主理人金鑫就是其中之一。

“民宿发展不是千篇一律地造房,古村落古建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去开发。” 金鑫说。

据统计,麻茶沟村中拥有160余栋土家吊脚楼,以前刘先松总觉得这些老房子拆了可惜,留着又成了闲散宅基地。而如今,老房子点石成金。

“老师和专家的指导让我有了新的思路,有时候要换一换‘脑子’,虽然隔壁村民宿发展得红红火火,但是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同样值得挖掘。”刘先松说。

回访期间,在咸丰县坪坝营镇张家坪村,一群养猪大户围着一个中年男子不断地提问。孙李科,四川科苑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养猪技术主讲人,第一次参加回访行动。

“企业志愿者能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帮助农民富起来。” 孙李科说,在培训的时候,村民踊跃互动,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给他们讲得更加透彻,能够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

在成都村政学院看来,充电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学员,村里的每一个干部,每一户村民都是服务的对象。

“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超乎想象,我看到村民与专家互相加微信,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一条获取知识的捷径。”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吴丹说,学院的存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校,而是一个信息互通、优势互享,资源互惠的平台。

持续充电:短暂培训转化为常态对接

回访过程中,三份沉甸甸的合作协议应运而生。这是企业家志愿者、党员志愿者以及优秀学员代表就后续发展与各村结下的对子,内容包含党建共建、技术帮扶、拓展销售渠道各方面。

“将以前的情感链接转化为契约精神,这是服务的优化,也是‘我们在一公里’的延伸。”董红桥说。

恩施州来凤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锐表示,成都村政学院的党员志愿者跟踪服务非常贴心和务实,希望两地搭建起长期的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协作模式,今后组织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前往成都村政学院持续充电。

在成都村政学院看来,这种持续性充电应该是双向的。城市里的一些高学历人才虽熟知规章制度,却未必了解基层脉络;村干部虽文化水平稍低,但熟知基层文化,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到农村基层实地调研后,可以找到更多社区治理工作的矛盾点和突破口。”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陈丹说,群众的诉求都是一样的,有时候跳出环境看问题,反而更直接更准确。

“把短暂的培训学习拓展成常态化的对接机制,让学习和实践更长效化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把理论教学和统筹教学资源、技术力量、企业专家结合起来,对于学员来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江堰市委政研室综合调研一科科长陈先林说,下一步的思考方向就是如何才能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更大的范围。

当问及如何理解“我们在一公里”时,此行的一名党员者愿者说:在城市,一公里很近;在乡村,一公里可能很远,但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长,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张维)

分享到: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