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7月17日电 (王军)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你是否也想拥有一个小小的菜园:家的楼里楼外,全部种上有机果蔬,做饭时,伸出手揪几把,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菜肴。为实现这一梦想,四川科道农业公司创新构建出“城乡四态循环农业建筑系统”,让城市的高楼大厦里生长出瓜果蔬菜,让鱼塘苗圃与居家生活零距离。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成都市双流区全面展开试点,为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全新的改变,为城市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可能,从而产生出的双流经验也赢得了业内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7月16日,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与国家“无废城市”发起人之一的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陈勇院士一行来到位于双流区的科道农场,该农场作为四川科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研发、实验基地,也是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试验示范基地。对“城乡四态循环农业建筑系统”有着最直观的呈现。
依托“城乡四态循环农业建筑系统”建设而成的生态农业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通过专业化的设计和改建,可以在建筑外墙和阳台上实现农业生产,为每户居民搭建一个‘私家菜园’,根据时令种植茄子、苦瓜、番茄等蔬菜,桃子、柑橘等矮化水果及绿色植物。居民只需要在每一年年初的时候‘点好菜’,决定好具体要种什么,成熟了再采摘食用即可。
值得一体的是“城乡四态循环农业建筑系统”在实施工程中,可应用于多个场景,对于新旧小区、院落等均可实施,让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家菜园”不再只是梦想,为城乡居民生活带来全新变革。
根据沙盘模拟,城市常见的高楼大厦群,对其阳台和外墙空间进行改造,搭建起绿植培育空间,培育上果蔬、绿植,从底楼到顶层一排排管道整齐排列,构建起中水处理、黑水处理、沼渣沼液、居民家庭有机生活垃圾、城市有机垃圾等系统,居民的生活污水、厨余垃圾等通过多个系统完成循环处理,成为果蔬、绿植成长所需的灌溉用水、培基土壤,培育出的果蔬则可以直接食用,从而构筑起一条可循环的绿色生态循环之路。
随后,院士专家团走进双流区东升街道五洞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抬眼望去,50余平米的楼顶空间绿意盎然,多层安置的70余个种植箱中培育的各类蔬菜、果树、食用菌、芽苗菜长势正旺,最底层是一片鱼池、养殖有草鱼、鲫鱼和锦鲤。“从规划到实施历时近2个月时间,原本空旷的楼顶空间被建设成了一片楼顶田园。”据该项目实施负责人介绍,上层种植果蔬等农作物,底层进行水产养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循序系统,上层的果蔬为鱼群生长提供食物和养料,而鱼类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又将转化为可供果蔬生长的养分,整个生长过程经过科学的管理,培育出的都是有机绿色食品。
“下一步,这里将移交给社区进行统一管理,社区将引导居民对果蔬、水产品等进行认领。”五洞桥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楼顶空间不仅能起到楼栋美化的作用,也将是居民沟通交流的阵地、环保科普宣传的平台,让社区居民在林立的高楼里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
据了解,在科道农场经过系统研发,目前“城乡四态循环农业建筑系统”已经在双流区多个区域进行了落地建设。通过改变城乡建筑和传统绿化的功能理念,集成多重技术资源体系,创造性地将原创“建筑系统”各项专利技术与生态体系“四性合一”价值化专利技术相融合,重构未来城乡形态,重塑城乡辩证统一的无限价值。据了解,目前“创新农业”、“有机废料可循环利用”等十数项相关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并正申请国际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