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摆着剪刀、钳子、细铁丝、针等工具,绿色的棕叶从手中划开,变成条条细丝,用细铁丝固型,将棕叶编绕成不一样的纹路,不多时,小蜻蜓的骨架便模样初现,广元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旺苍棕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忠慧,把粽叶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树皮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手艺人信手捻起两片棕榈叶,灵活的手指在叶间穿梭。三五分钟后,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或是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在手中闪现,这一手绝活就叫棕编。四川广元旺苍棕编是棕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旺苍棕编历史悠久,以前侧重于做生活用品,例如蓑衣、背垫,还有鞋垫。现在在手法上做了些创新、改进,主要是做这些装饰品,比方说摆件。”李忠慧说。
清秀的面庞,精神的眼睛,有着开朗笑容的李忠慧,是广元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虽然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但是她身残志坚,靠着十多年前在家开始学习传承钻研棕编技艺,终于学有所成。目前,她可以编制出多种棕编小动物,如动物系列产品,具有天然的体表颜色和纹理,造型生动,形态各异。
“我从事棕编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对综编的制作工艺很熟悉。棕编与旺苍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李忠慧说,在近代社会,防雨的蓑衣、劳作的背垫,就与家家户户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红军在旺苍时的蓑衣,都仿佛记录着那红色的年代。入一行钻一行,为了把旺苍棕编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李忠慧经过不断地钻研和学习,对棕编技艺便有了更深的认识。2018年,旺苍棕编更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几年来,我这儿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跟到我学习这个棕编技艺,我也感到很高兴。同时,我也觉得还是有信心,把这个旺苍棕编非遗这种技艺,传承和保护下去。”李忠慧表示,目前,已有80余人跟着她学习棕编技艺,其中不乏退休职工、学生以及残障人士。
艺术品来源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不满足于现有技艺的李忠慧,自个儿也琢磨起编织技巧,研究新的创作方法,研发制成新的事物,已开发十余种棕编产品。
“我本身作为旺苍棕编的代表性传承人,我觉得棕编不光是艺术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反映川北人民在劳动中一种智慧的运用,要传承不光是棕编的技艺,同时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李忠慧说。(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