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火龍燈舞傳承人蘇磊:

1200℃高溫帶來的“打鐵花”視覺盛宴

2023年06月06日10:2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200℃高溫帶來的“打鐵花”視覺盛宴

今年“五一”,去過樂山蘇稽古鎮的人,手機裡面大概率都有這樣一段視頻:夜晚的古鎮娟秀文靜,滔天的絢爛給夜空平添一份夢幻——如星辰墜落的鐵花在身邊綻開,星星點點的倒影隨著江水蕩漾,精壯的小伙子們手持金色長龍穿越其中,引發現場觀眾陣陣驚呼。蘇磊帶領他的舞龍隊,“五一”假期在蘇稽古鎮帶來了8場視覺盛宴。在現場萬余觀眾中,有不少都是提前幾個小時在岸邊等待“佔個好位置”。“本來沒什麼宣傳的,不少人知道有火龍燈舞的演出,都提前過來等。”隊長蘇磊滿眼自豪。

鐵樹銀花:驚心動魄的絢爛

用特制竹筒舀起一匙鐵水拋向空中,把木板用力一揮,萬千金色瞬時填滿夜空,觀眾仿佛置身於空中煙火內﹔舞龍人頭戴草帽,赤膊上陣,持龍穿梭,盡興表演游龍出海、禮儀朝拜、漫游世界、滾翻騰雲、喜聚蟠龍等技藝。近距離體驗火龍燈舞,除了震撼,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驚險。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年難得一見的精彩,而對於蘇磊和他的舞龍團隊來說,卻是堅持了20余年的生活。

距離演出還有40分鐘,蘇磊正在緊鑼密鼓地布置熔鐵:特制鐵桶壁上抹滿黃泥,防止外圍溫度過高,桶底用澆滿汽油的木柴引燃,上層會堆起厚厚的碳。在鼓風機的助攻下,木柴消耗殆盡,碳堆的火苗越來越高,蘇磊在其隊友的幫助下,用長鉗夾起放在石質容器中的生鐵放入桶中,並再次用碳掩埋。“這個鐵並不是常見的鐵塊,而是生鐵,不同於山西鐵花的銀白色,我們打出來的金黃色鐵花是最接近原生態,也是觀賞性最佳的鐵花形態。”蘇磊介紹道。

鐵水在桶內近1200攝氏度的火焰中融化,這對現場近距離接觸鐵花的人來說是難言的炙熱,更不用說在團隊裡擔任打鐵花一職的蘇磊。因其擊打時與鐵花的距離較近,他在忍受悶熱的同時,也不得不穿上特制的加厚棉質長袖長褲。擊打鐵花的木板也會因上千度的高溫燃起火焰,因此手套和草帽也是必需品。更有講究的是,作為團隊“靈魂人物”的他,擊打的每一下都至關重要:“擊打得越重,鐵花就會綻放得越高,這樣落下來時火星的溫度就會更低,大概30—40度,如果手臂沒力氣,鐵花打不高,落下來的鐵花就會燙到打赤膊的舞龍隊員。”蘇磊介紹,隊員們赤膊的原因也跟鐵花的溫度有關。“鐵花燙傷肯定避免不了,如果穿衣服,就會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在現場,有不少隊員的肩上、腰上、腳底都有著豆大的燙傷疤痕,蘇磊作為老師傅,手上也有著新疤。

四代傳承:鐵花的轉型之路

作為黃龍溪火龍燈舞市級傳承人的蘇磊,已經是家裡的第四代傳承人。“我的爸爸、爺爺、曾祖父都是做火藥出身,我也就將這項非遺傳承下來。”據他介紹,火龍燈舞的前身並不是打鐵花,而是放煙花。“煙花是我們自己特制的低溫煙花,這種火藥的熱量低,火焰艷麗,一直沿用了很多年。”而促使煙花向鐵花轉變的契機,則由一次去台灣交流表演引發:“因為火藥不能帶上飛機,所以我們專門去重慶銅梁學習打鐵花表演。”蘇磊回憶起當年,緊張、迫切的心情仍歷歷在目。“當時隻有一個月的練習時間,剛開始接觸鐵水的我也受過不少傷,有一次操作失誤,直接將鐵水洒在了自己身上,那次受傷,我整整養了一個星期才恢復。”

即使“身經百戰”,每天穿梭在高溫中,面對不斷變換創新的技術,他也從未真正放棄這項傳承。“想過放棄,試過放棄,但我還是做不到,割舍不掉對打鐵花、對火龍燈舞的這份感情。”蘇磊坦言。十幾歲就開始傳承這項非遺的他,已經說不出傳承年份的確切數字,在他看來,他的人生已經跟絢爛的鐵花融為一體。“我沒想過靠這個吃飯,只是那份感情在支撐著我。”

蘇磊給記者講述了一次讓他終生難忘的表演,在成都市東門大橋附近,蘇磊帶領團隊,面朝錦江進行了一場名為“點亮錦江”的火龍燈舞表演。“我被當時的場景深深震撼,兩岸圍滿了來看我演出的市民。”火龍燈舞的表演時間隻有15分鐘,但現場觀眾數個小時的等待給了他無盡的欣喜,這數不清的期待與喜愛都成了他堅持傳承的不懈動力。

困難重重:積極探索可能性

今年以來,蘇磊的火龍燈舞團隊演出次數直線上升。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演出了40余場。“光春節期間就去了10余個場地演了30多場。”“我們的火龍隊最多的時候有32人,但現在隻有16人。”演出少、費用低是蘇磊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隊裡急需新鮮血液,可因為種種原因,鮮少有人肯吃這份苦。面對現狀,蘇磊想出了對策——他不僅組建舞龍隊,積極參加國內各級比賽,還與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學校合作,把舞龍這一非遺帶進了校園。

“你看,這就是我們舞龍隊代表四川省參加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錄像,拿了個第二名!”蘇磊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他的舞龍團隊。據他介紹,沒有演出的時候,舞龍隊的隊員每天都要進行訓練,還會參加各類賽事,蘇磊本人也經常擔任教練員與裁判員,及時更新舞龍技術。目光長遠的他,更是在2007年就與雙流區黃龍溪學校展開“非遺進校園”的合作。下至三年級、上至九年級的學生都會參加一門名為“舞龍”的體育課,學習這項中華傳統文化。據黃龍溪學校藝體主任許成介紹,舞龍這一活動之所以堅持進校園數十年,背后有著充分的理由:“舞龍這一集體項目,不僅鍛煉了孩子們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還能鍛煉他們的上肢力量,能自信地展示自我,有時我們還會組織同學們來黃龍溪景區內表演。”

蘇磊對火龍燈舞很自信:“我從來不會刻意宣傳,因為根本不缺人現場觀看。”對蘇磊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火龍燈舞留下來、維護住、傳承好。“最艱難的時刻已經度過了,一切都在轉好。”蘇磊說。

人物名片

蘇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龍溪火龍燈舞市級傳承人,20多年來通過不斷改進創新傳統技藝,讓火龍燈舞這一傳統非遺從古鎮走向國際,曾多次前往澳大利亞、韓國等地進行交流演出,培養了近百名傳習者。

□叢雨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