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揚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述:先“德”后“才”,學戲先學做人

5月23日,72歲的戲迷李春茂在成都大慈寺社區看完川劇,出門聽到戲迷們聊起四川揚琴名家徐述不久前離世的消息,他惋惜不已:“我聽她唱了10多年喲!以前她就在這唱,她聲音好,我們愛聽,演出完還很親切地和我們打招呼。”互聯網上還有“90后”觀眾留言:“徐老師是我最喜歡的四川揚琴藝術家,沒有之一。”
5月16日,這位深受觀眾喜愛的四川揚琴老藝術家在成都因病去世。她雖然離開,但四川揚琴清脆悅耳的聲音永遠縈繞耳邊。
開啟四川揚琴“她”時代
四川揚琴又稱“四川琴書”,流布於四川省漢族地區,因採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傳統四川揚琴由五個演員分成生、旦、淨、末、丑五個行當表演,行話謂之“五方人”。
百年以來,四川揚琴有“傳男不傳女”的行規。20世紀50年代初,揚琴大師李德才在四川人民廣播電台組織“說新唱新”專題節目,面向社會招收學生,不限男女——這引發四川揚琴大變革。徐述過關斬將被成功錄取,也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批女揚琴演員。
擅長女腔的李德才發現這個女徒弟的嗓子是中音、比較渾厚,就決定讓徐述唱男腔。徐述也不管什麼男腔女腔,反正學就是了。最終她在四川揚琴、四川清音、金錢板、四川竹琴等曲藝類別中,選擇了“四川揚琴”。后來徐述表演成熟后,常在台上“反串”和師父搭檔,在戲迷間留下“弟子作生師作旦”的佳話。
李德才開創的獨特唱腔“仄腔”,被譽為“德派”唱腔藝術。徐述在繼承“德派”的基礎上,能演奏能演唱,能唱男腔也能唱女腔,唱打皆優,獨具個人特色,並盡心盡職培養了不少如今活躍在曲藝舞台上的優秀青年演員。
先“德”后“才”,關愛后輩
著名評書藝術家李伯清是徐述的好友,面對徐述的離開,他沉吟片刻說:“比起緬懷和哭泣,紀念老一輩藝術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趁他們活著的時候好好從他們身上多學本領,徐述身上起碼有近百個揚琴本子,她的離開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漸行漸遠。”
徐述把摯愛的事業當作生命,用一生去守護。徐述生前常叮囑徒弟:“要像師爺的名字一樣,先‘德’后‘才’,學戲先學做人。”20世紀80年代起,受到各種流行文化、電視節目的沖擊,四川揚琴等傳統文化開始走下坡路,不少從事揚琴的藝術家也開始離開行業,造成了“斷層”。2012年,有一群喜愛揚琴的票友找到徐述,想要成立“蜀聲琴社”,彼時四川揚琴力量分散,徐述主動打破“門派之見”,集合起圈內的四川揚琴藝術家,在走馬街戲劇場、大慈寺、悅來茶園演出,一演就是16年。
演出經費從哪裡來?徐述到處奔走,但籌集到的資金只是杯水車薪。但她更不忍心看著四川揚琴就這樣衰落下去。因此她常常義務演出,又自掏腰包,為演員購買服飾、樂器、支付勞務費。
后來,這個琴社為四川揚琴的傳承也貢獻了重要力量。原琴社雖已不再,但四川揚琴弦歌不斷,經常演奏四川揚琴的大慈寺社區,如今成了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的傳承基地,得到了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支持。2012年,來自四川音樂學院的“90后”學生李偉,為了完成畢業論文的田野調查,接觸到了四川揚琴,當時專門去徐述家裡採訪。現在,李偉已經是四川揚琴最年輕一批的傳承人。
令李偉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住在東城根街的一個小套間裡。徐述饒有趣味地給自己的房間取名叫“陋室”。那時徐述和愛人常常給徒弟做午飯吃。徐述專門挑刺少的魚給徒弟紅燒,還讓徒弟在她家午休,方便下午直接上班。隻要年輕人願意學四川揚琴,她不虧待常常“管飯”,還主動為其爭取事業編制等從業福利。“這樣一位質朴的老藝術家,每次和我們聊天從來不抱怨,不說任何是非,隻聊藝術和四川揚琴,真的太令人尊敬了。”李伯清感念著。
大膽創新,尊重觀眾
徐述性格開朗,胸襟廣闊。在她的老相冊裡,照片裡的她常常露出陽光的笑容,晚年拍照時還把雙手放在臉龐比“耶”,時而俏皮時而優雅,看上去非常慈祥。
與生活中一樣,徐述在藝術上也大膽追求創新,兼容並包取其所長,從不給自己設限。跟隨李德才從藝時,就常常“什麼都學”,生、旦、淨、末、丑,川劇、京劇、梆子戲,從老媽子到丫頭子都在學。徐述曾說:“師父要求她做全褂子,學了不吃虧,外面演出和誰唱都能接住。”師父走到哪,徐述就到哪“偷師學藝”,不管是誰的戲,她都願意去聽一聽。
過去的四川揚琴演出時間很長,有時一個唱段20多個字,要唱將近兩分鐘,常常一整場大戲要3—6小時,已經無法與快節奏的時代相適應。徐述把四川揚琴部分唱段中某些“專場”吟唱的部分,根據劇情進行凝縮,讓演出時長減半。她也鼓勵徒弟“站起來”做一些情景化的表演,不用拘泥於老藝人一直坐著演出。
“師父會認為,這一切‘創新’,都是以觀眾為基准進行變化,並不是異想天開。尊重觀眾就是最好的‘傳統’。”徒弟吳瑕說道。
從藝60多年,徐述的《伯牙碎琴》《白帝托孤》《百裡認妻》《拷紅》等作品,讓人印象深刻。不僅如此,為了留住祖輩的曲藝精華,也為了學生有譜可依,學習便捷,她還鑽研簡譜,並用簡譜寫曲譜,至今已完成20多首。教育家陶亮生曾賦詩“德派揚琴一燈傳,徐述微音播兩川。”
在徐述心底,她最喜歡的是《活捉三郎》的一段唱詞。她常常在人前唱,人前提,也把它寫在扇面送給徒弟:“秋老山空萬木凋,一程行過一程遙,荒郊猶記來時路,流水依然過小橋,殘月半勾寒雁過,疏星幾點白雲飄。”署名,陋室人徐。
人物名片
徐述
1937年1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四川揚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9歲與四川揚琴結緣,師從四川揚琴大師李德才,專攻男腔、老旦腔,唱腔醇厚絲絲入扣。她演繹的《秋江》《船會》《闖工》《描容》《活捉三郎》等作品,是四川揚琴的一代經典。她一生為四川省曲藝界培養了多位優秀四川揚琴演員。2012年徐述獲巴蜀文藝獎終生成就獎,2023年5月16日,徐述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5歲。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