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連自然博物館——
感受多彩海洋 探訪“神奇動物”(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 |
大連自然博物館外觀。 |
![]() |
長須鯨標本。 |
![]() |
一窩鸚鵡嘴龍化石。 |
岬灣之中,漲潮時,黑色礁石在水面或隱或現,神秘莫測﹔退潮時,漆黑岩體層層疊疊,如凝固的海浪。這裡就是距離遼寧省大連市市區最近的地質景點——黑石礁國家地質公園。
在黑石礁國家地質公園內,一座三面環海的白牆藍頂歐式建筑引人注目。這就是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
大連自然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藏動物、植物和礦藏標本20余萬件,其中珍貴標本6000余件。展陳面積近8000平方米,基本陳列以“自然與人”為主題,採用主題單元展示法布展,體現人類、生物、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突出“天人共泰、物我同舟”的人與自然共生理念。
該館曾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及“最佳新材料、新技術運用獎”,並被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個榮譽稱號。
百年歷史 館藏豐富
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建館史可追溯至1907年,其前身曾被命名為“東北地質博物館”“東北資源館”等,1959年正式定名為大連自然博物館,由郭沫若題寫館名。原館址位於19世紀末修建的達裡尼市政廳大樓,該建筑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大連自然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館內設有地球、恐龍、海洋生物、東北森林動物、濕地、物種多樣性、遼西古生物化石等12個展廳,展示標本超5100件。其中,海洋生物、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遼西化石、東北野生動植物、非洲動物等為展示特色。
走進序廳,一幅長22米、高3米的巨型浮雕藝術地表現了“自然與人”的主題。在恐龍展廳,長度超過40米的半景畫配上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生動展示了恐龍這一“地球霸主”從誕生、發展、繁榮至滅亡的全過程。在物種多樣性展廳,按下互動展示區的按鈕,就能聽到近30種鳥的鳴叫。走進東北森林動物展廳,仿佛進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種動物出沒於林間,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魚類多樣性展廳系統介紹了海洋魚類的相關知識,將生態文明和魚類資源保護的理念貫穿於展覽。海洋無脊椎動物暨海藻展廳通過1000余件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標本,展示了海藻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是一個種類繁多、生活方式多樣的海洋生物大家庭,共同維持著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
明星展品 精彩紛呈
在序廳中央,一頭成年雄性非洲象標本傲然挺立。“非洲象是陸地上現存最大的哺乳動物。這件標本來自南非,肩高3米,重約6噸,是肯尼斯·貝林先生捐贈給我館的。”大連自然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劉勤學告訴記者,館內專門辟有肯尼斯·貝林展廳,這是國內第一個建成開放的非洲生態景觀主題陳列,主要展示了貝林捐贈的100余件珍稀的非洲野生動物標本。
“我館擁有海獸標本20余種,種類和數量在國內自然博物館中名列前茅。”劉勤學介紹,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標本是大連自然博物館的突出特色之一,大型鯨類標本陳列在國內居首,重點標本為北太平洋露脊鯨、長須鯨、灰鯨、抹香鯨、虎鯨、白鱀豚等。
一頭雌性北太平洋露脊鯨生態剝制標本橫臥於展廳中,極具視覺沖擊力。這頭鯨全長17.1米,體重約66.7噸,是目前國內最重的鯨類動物標本,在亞洲也屬罕見。北太平洋露脊鯨行動遲緩,喜棲息於海水上層,頭部經常隱沒在海面下,將光滑的背部露出水面,故名露脊鯨。在它旁邊展示的小鯨標本是它的胎兒。“這是工作人員制作標本時從母鯨腹中解剖出來的,還沒出生體長就有3米了。”劉勤學說。
露脊鯨標本旁陳列的小須鯨雙胞胎標本十分罕見。鯨類通常一胎隻生一隻幼仔,多胞胎極為少見。1972年,工作人員從一頭雌性小須鯨腹內解剖出一對雙胞胎胎兒,雙胞胎共用一條臍帶,長得一模一樣。
在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展區,一窩鸚鵡嘴龍化石吸引了記者注意。“這是我館的‘鎮館之寶’,是世界上迄今所見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鸚鵡嘴龍化石標本。”劉勤學介紹,這組化石2003年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由34隻鸚鵡嘴龍幼體和1隻成年鸚鵡嘴龍個體組成。恐龍幼體與成年個體以整窩形式密集保存下來,証明鸚鵡嘴龍可能和現生鳥類一樣具有育幼行為。這一發現對研究鳥臀類恐龍的個體發育、生活習性等具有重要價值,其研究成果2004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志上,在古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這一展區內,還有一件珍貴的楊氏錦州龍化石,是遼西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的大型鳥臀類恐龍化石,也是中國乃至亞洲保存最完整的禽龍類化石之一。它的發現豐富了熱河生物群的類型,並為確定熱河生物群的地層時代提供了有力的物証。
科研科普 相得益彰
在大連自然博物館新生代展廳內,一匹憨態可掬的小馬模型和旁邊的化石引人駐足觀看。20世紀80年代初,大連自然博物館的科研工作者在大連古龍山遺址和海茂化石點發現了距今1.7萬年的大連馬化石。
新生代展區的展品基本依托於大連自然博物館近幾十年在大連地區陸域和附近海域開展的第四紀脊椎動物化石發掘與研究,重點展現大連地區新生代第四紀的考古發現成果和大連史前動物群的面貌。展出的標本以哺乳動物為主,重點展品除了大連馬、大連榛雞等模式標本,還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巨副駝、李氏野豬的頭骨標本,首次在東北發現的泥河灣巨頦虎、德寧格爾洞熊、中國長鼻三趾馬、泥河灣披毛犀、桑氏碩鬣狗等標本,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大約從260萬年前開始,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大連地區是中國第四紀研究的重點地區之一,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們多年來持續探索、研究,在遼南地區的陸地及附近海域收集了大量第四紀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發現了幾處重要的大型化石埋藏地,如瓦房店古龍山和大連海茂化石點,還有近年發現並發掘至今的駱駝山金遠洞、望海洞和裡坨子穿海洞。
大連自然博物館開發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統,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對館藏標本的形式、結構特征、表面紋理進行系統採集和再現,更好地服務館藏標本展示和科研工作。
為了讓館藏標本“活”起來,大連自然博物館推出了以大連馬為原型的三維動畫“白星歷險記”,根據7件館藏模式標本建立化石復原模型和三維場景“熱河生物群動物化石魔法重現”,以鸚鵡嘴龍窩狀化石為靈感創作“鸚鵡嘴龍母子們的一天”,開發“龍博士課堂”等生動有趣的動畫IP形象……
2019年,大連自然博物館VR語音全景導覽項目上線,創新推出了“延伸閱讀”深度學習模式。2021年,館內基本陳列升級改造完成。
自2010年以來,大連自然博物館推出以“走近博物館、探索大自然”為主題的系列科普活動,包括小講解員培訓班、百科競答活動、科普小廟會、博物館探寶夜等。2018年,還把4所學校的生物課堂搬到了博物館,指導青少年動手制作蝴蝶標本、植物葉脈書簽、基因手鏈、翻制化石模型等。舞台劇《野鳥》《白鯨傳奇》、互動脫口秀恐龍主題小劇場等深受觀眾歡迎。大連自然博物館還舉辦了面向高校的天文知識競賽和面向成年人的達人秀邀請賽,取得良好反響。
“大連自然博物館是展示海濱城市魅力的窗口,是青少年學習、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殿堂,是面向廣大公眾開展自然科學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的陣地。”劉勤學說。
本文圖片均由大連自然博物館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6月06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