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番茄種出鄉村振興大產業

![]() |
採摘小番茄。何小米攝 |
晨曦微露,萬物生輝。唐艷和一大早來“增援”的親朋好友,一頭扎進自家承包的番茄大棚裡,採摘成熟的果實。
唐艷是德陽什邡市方亭街道玉皇村村民,就近在家門口的大棚裡種植番茄已有10余年,5畝地10個大棚,每年有15萬元的收入,讓憨厚勤勞的唐艷樂此不疲。
“產業老路”煥新生
提到番茄,玉皇村的村民們都能從選種、育苗、種植、銷售,如數家珍地講出自家種植的經驗來。
上個世紀90年代,玉皇村開始引種番茄,因為效益不錯,慢慢開始在全村普及,唐艷父親便是其中一員。
耳濡目染下,唐艷成家后,和丈夫放棄進城務工,選擇扎根鄉村,繼承老一輩的種植技術,開始深耕經濟作物種植,番茄當仁不讓成為他們種植清單裡的“寵兒”。
“起初還是種的老品種,以菜番茄為主,收益一般,但比種糧食好一些。”唐艷介紹,番茄品種較老,無法滿足當下市場的需求,競爭力日益減弱,這也成了他們的心病。
為了提高效益,夫妻倆也做了多種嘗試。2021年,在玉皇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邱德紅的鼓勵和引導下,唐艷實現了番茄品種更新迭代。“產業老路”重新煥發出新生機,唐艷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邱德紅原是方亭街道外西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在社區工作的8年,積澱了深厚的社區基層治理經驗,退休后被方亭街道返聘,前往位於城郊結合部的玉皇村擔任第一書記,用她豐富的基層治理經驗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富民強村現“多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
走進大棚,彩色小番茄挂滿了株株藤蔓,粒粒飽滿,長勢喜人。“你摘來吃嘛,甜得很,口感很好。”種植戶潘開政十分熱情,他和唐艷有著相同的經歷,同樣也是品種迭代的帶頭人。
“老品種經濟效益不高,我們前年引種‘農科院一號’小番茄,加上村裡的土質和水,產出的小番茄品質口感一流。”說起番茄,潘開政打開了話匣子。
潘開政介紹,彩色小番茄於每年5月初開始成熟上市,採摘期約3個月,黃色小番茄畝產約7000斤、紅色小番茄畝產約為8000斤左右,通過2年的試種和推廣,在什邡“番茄界”已小有名氣,銷路不愁,還有不少人慕名前來田裡採摘購買。
“每天訂單基本不愁,水果商直接上門來收,家門口就賣完了。”潘開政說,紅色小番茄批發價為6元一斤、黃色小番茄則8元一斤,供不應求。不少種植戶見狀,也紛紛表示,要加快調整種植結構,實現效益最大化,真正把小番茄做成大產業。
“我們村裡的土地一直沿用糧經復種模式,一茬經濟作物,一茬糧食,既保障了糧食生產,又實現了經濟效益。”邱德紅表示,自己還盡自己的努力,繼續發揮“店小二”精神,為村民生活生產搞好服務,帶領村民拓寬鄉村振興致富路,讓大家腰包都鼓起來。(何小米、鐘媛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