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賦能 四川省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大會舉辦

5月19日,四川省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副省長田慶盈出席並作重要講話。會上發布了四川省交通運輸優秀科技創新技術、優秀科技創新產品、優秀科技創新應用案例等3類成果﹔公布了四川省交通運輸高層次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團隊名單﹔為首批13個四川省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平台授牌。
近年來,四川交通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創新創造,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創新成果,在挑戰高寒、高海拔、高烈度交通建設難題方面不斷突破極限並引領國際先進水平,行業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成績亮眼:
四川交通建設難題方面不斷突破 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近年來,四川在關鍵技術攻關不斷突破。蜀道集團四川路橋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能源資源部部長、四川蜀道清潔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孫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們不僅攻克高原山區交通建設‘地形地質極其復雜、氣候條件極其惡劣、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工程施工極其困難’的世界性難題,還創造了鋼管混凝土橋梁建造、高寒高海拔超長隧道建設運營、高烈度艱險山區公路建設抗震減災、山區河流航運開發等系列領先技術,有力支撐了雅西、雅康、汶馬高速以及雀兒山隧道、嘉陵江梯級開發等‘超級工程、建設。”此外,四川交通勘察、設計、施工能力全面進入國內“第一梯隊”,為四川由“蜀道難”到“蜀道通”並邁向“蜀道暢”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字技術應用不斷深化,帶動行業轉型升級發展。記者了解到,全省平安智慧高速總裡程突破2000公裡,創新探索車路協同應用,為出行者提供高質量出行信息服務。建成“1+21”省市兩級數據中心體系,全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實現軟硬件基礎資源建設管理、數據資源管理、運維管理三集中,共享數據數量位居省直部門第一。
低碳技術發展不斷加快,支撐建設節約集約綠色交通。建成政府主導、企業聯盟的交通運輸領域“雙碳”技術創新平台——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並將其納入天府永興實驗室。創造性利用隧道高差和環境特點,開發水力、風力自備發電,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年均發電近400萬度,實現用電自給,減少碳排放4000余噸。攀大高速建成全國首個“交通全場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儲項目,年發電量近500萬度,實現“綠電自給”。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記者了解到,四川交通創建4個部級行業研發中心、9個省級科研平台,形成了“部級+省級”的科研平台體系。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大師工作室”6個,省部級各類科技人才57人,筑牢了優勢領域的人才基礎。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1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漸增強。
展望未來:
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交通強省建設
記者了解到,當前,四川正處於加快建設交通強省關鍵期,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綜合立體交通極,更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根本、最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驅動、人才引領、協同融合、數字賦能,加快由傳統要素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交通強省建設。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科技和信息化處處長鐘映梅介紹,為推動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工作實現全面突破、整體躍升,近期,四川交通將重點開展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加快數字交通建設、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強標准規范引領等工作。
其中,重點突破高原山區交通建設面臨的特大橋隧、特殊結構、防災減災、生態環保、工程耐久性、安全運營、搶險救援等系列技術難題,為國家戰略大通道建設提供技術儲備。同時,繼續實施平安智慧高速公路建設。聚焦群眾出行和政府監管的迫切需求,深化交通強國車路協同試點任務建設成果的落地應用,保障道路通行安全、提高路網通行效率、服務群眾出行。聚焦橋梁與結構、長大隧道、公路抗災等緊缺領域,積極創建省部級創新平台。加強創新平台培育,鼓勵行業企業開展廳級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打造一批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預備隊”。定期評選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和科技創新團隊,儲備和培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形成我省交通運輸行業人才梯隊等。(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記者 戴璐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