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雲游”頤和園觀史觀林觀“詩經”

北京有這樣一家公園,游客在其中既可以欣賞到古代中國建筑與園林景觀的輝煌,同時又能從中找到紅色記憶的鉤沉往事,看到它從皇家園林到人民公園的蛻變﹔既能看到北方皇家氣派,又能體會到南方傳統私家園林的秀麗精致﹔既能看到亭台樓榭殿堂廊閣的人文景觀,同時又能體會自然生態的綠水青山。這就是頤和園。
4月5日,清明節的這一天,北京青年報攜手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開啟網絡雲游模式,通過北京青年報大型文化融媒欄目“后台”,與廣大網友一起“踏青尋故,雲游頤和”。
益壽堂重開放 還原“進京趕考”重要歷史
3月25日,頤和園益壽堂重新開放,與此同時,“古都春曉——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頤和園專題展覽”在這裡開展。
之所以在益壽堂裡舉辦此次展覽,是因為這座古朴的四合院記錄著一段重要的歷史:1949年3月25日晚,在頤和園益壽堂,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宴請趕赴北平的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代表,開啟了協商建國、共創偉業的新紀元,書寫了進京“趕考”的重要一筆。
4月5日,“踏青尋故,雲游頤和”活動也帶領著網友們“走進”了益壽堂和這次展覽。據頤和園講解員王萍介紹,根據益壽堂西殿、正殿、東殿的布局形式,展覽中,60余張歷史圖片、60余件(套)文物,按照“古園新生”“宴集群賢”“肝膽相照”三個部分依次展開,著重展示了北平和平解放后頤和園成為人民的公園、益壽堂晚宴中共與民主人士歡聚一堂共商國是、新政協籌備、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等諸多亮點內容。
展覽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對益壽堂晚宴的還原。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在結束了西苑閱兵后,在益壽堂宴請了眾多民主人士共進晚餐。這次晚宴,讓民主人士真切感受到了共產黨人通過政治協商,建立新中國的誠意,從而為政治協商會議的順利召開奠定了基礎。
頤和園策展團隊經過多方分析、考証,參考了柳亞子的《自傳·年譜·日記》《黃炎培日記》《許德珩回憶錄》等大量文獻。展覽還原的“宴席”中,一批“老物件”是按照歷史規格復原的——火爐是園藏文物,圓桌、圓凳仿照園藏實物進行仿制,擺放參考同時期仿制的餐具、桌布等。兩張圓桌上,擺放的餐品是頤和園聽鸝館制作的驢打滾、艾窩窩、小窩頭等北京小吃。王萍介紹,益壽堂不能開火做飯,所以餐飲都是“點外賣”,目前復原的是民主人士到達前擺好餐具和小餐點的場景。
除此以外,這裡還展出了頤和園成為人民公園后的老門票和宣傳畫,更有一件親歷北平和平接管的歷史見証物:一張晚清時期的柚木花卉紋五腿拼桌。1949年1月29日,國共雙方在頤和園景福閣召開共商和平接管北平的第一次會議,當時所使用的談判桌正是這張五腿拼桌。
線上和線下進諧趣園 生態視角讀園林
在諧趣園,這裡正進行“生態視角讀園林”活動。用頤和園金牌講解員舒乃光的話說,這是用一種新的視角去發現頤和園的美。
游客可以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參與此活動。線下活動,觀眾在諧趣園通過掃描展板二維碼來進行,線上活動需要打開微信公號“頤和微科普”,隨后點擊“生態導覽”,進入“生態科普 頤和尋蹤”頁面,即可參與。
北青報記者點擊“諧趣寄暢”鏈接后看到,導覽將諧趣園裡的景物分為“建筑”“水系”“植物”“裝飾”“雲刻匾額”等五部分,點擊相關鏈接便能看到以相關部分為主題的介紹,這比以往只是單獨介紹某個建筑或者文物而更為全面和系統。
在此次“雲游”中,頤和園科技科的趙曉燕科長帶領著播出團隊也以生態視角向大眾全面介紹了諧趣園及其生態環境。實際上,整個諧趣園就是一個山、水、樹、花、建筑、詩、書、畫全面結合的人文生態系統,在這個人工的園中園中,實現了人文與自然的結合。
體會文化傳承 觀景尋詩“見”《詩經》
不管是建筑還是風景,抑或動植物,都是可見的“生態”,但在這“可見”的背后還隱藏著一種看不見的“價值”——文化的傳承。
此次“雲游”設計了觀景尋詩的橋段,通過一些建筑物的名字來認識《詩經》。在舒乃光的帶領下,“后台”團隊先后來到了豳風橋、魚藻軒等地。據舒乃光介紹,豳風橋的“豳風”兩字就取自於詩經“豳風·七月”,而魚藻軒的“魚藻”二字則取自於《詩經》中的《魚藻》,裡面“魚在在藻”句。
實際上,就是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其“清漪”二字也取自於《詩經》:河水清且漣漪。
文/記者 郭佳
攝影/記者王曉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