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工作已開展5期 累計修復文物77件

北青報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自2019年啟動以來,圓明園已連續開展5期“修復1860”文物修復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修復文物77件。
據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介紹,圓明園曾被稱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這座“萬園之園”不僅有令人驚嘆的雄偉建筑,還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文物。然而,1860年,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洗劫並付之一炬。“對於圓明園來說,‘1860’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了。園內大量珍貴瓷器被打碎、毀壞。從目前出土情況看,圓明園沒有一件完整的瓷器。眼前的這一地碎片,讓人直觀而又深刻感受到那段屈辱的歷史。”李向陽說,“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項目,就是為了加快文物修復的速度,把它作為今后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
通過前期考古挖掘,圓明園出土了10萬多片瓷器碎片,最久遠的已有300多年歷史。2019年5月,圓明園“修復1860”項目啟動,首批修復6件瓷器。隨后,圓明園於2019年8月、2020年8月至12月、2021年10月至11月、2022年8月至10月,先后啟動第二至五期“修復1860”工作,包括瓷鼻煙壺、瓷磚、瓷碗、瓷繡墩等,涵蓋青花、粉彩、釉裡紅等20多個釉彩種類,年代橫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瓷器文物的保護修復要經過分揀、拆解、清洗、粘接、補配、拋磨、作色和上釉。修復過程遵循真實性、最小干預、可逆性、可辨識性和安全耐久性的原則,保持文物原來的形貌、材料和工藝,採用傳承的傳統工藝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選用高效、無毒、新型、環保可靠的材料,確保文物保護的科學性和永久性。
值得一提的是,圓明園第三期“修復1860”項目首次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再現“彩色”西洋樓。據了解,西洋樓是不少游客參觀圓明園遺址必去的地方,它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筑,同時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杰作。如今,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成為“打卡”的標志。其實,通過考古、歷史檔案查詢等一系列研究發現,被毀之前的西洋樓是“色彩繽紛”的。鑲嵌於建筑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綠色、天青色、翡翠色等。圓明園通過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
截至目前,圓明園已累計修復文物77件,並對修復完成的瓷器和琉璃構件進行3D掃描,收入到圓明園線上數字博物館,廣大市民可在圓明園微信公眾號上觀看。
文/記者 王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