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分享傳統評劇現代化之路

新鳳霞趙麗蓉傳承人首次來川

2023年03月13日09:18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鳳霞趙麗蓉傳承人首次來川

  “花開四季皆應景,俱是天生地造成。春季裡風吹萬物生,花紅葉綠草青青,桃花艷、梨花濃、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楊花飛滿城……”3月7日晚,由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王麗京、李妮等主演的評劇《花為媒》在南充大劇院上演,當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段《報花名》響起,全場觀眾立馬送上熱烈的鼓掌。

  這是繼3月3日、4日《花為媒》《良宵》在成都首演后,中國評劇院在四川大地再次唱響評劇經典。演出結束后,王麗京、李妮、中國評劇院副院長蔡長旭分別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分享傳統評劇藝術的現代化之路。

  68年首次來川 戲迷直呼“再來一個”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1910年前后形成於河北唐山,始被稱為唐山落子﹔1923年發展於沈陽,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35年始稱評劇,深受東北、華北人民喜愛。評劇經歷了百年發展,成就了成兆才、白玉霜、新鳳霞等一批優秀的評劇表演藝術家,《玉堂春》《秦香蓮》《花為媒》等經典唱段流傳至今。

  如今,散發著獨特藝術魅力的評劇,已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此次來成都、南充演出,卻是中國評劇院建院68年來首次走進四川。“在演出前,我們也曾擔心四川觀眾會不會因為劇種不同而理解困難,結果觀眾的滿堂喝彩讓我們的種種疑慮煙消雲散。”在劇中飾演“張五可”的王麗京,是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的徒孫、“新派”評劇第三代傳人。《花為媒》既是“新派”代表劇目,也是評劇經典保留劇目,在整個評劇界乃至戲曲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此次在四川上演的《花為媒》是中國評劇院推出的評劇精粹版,該版在原有舞台版本的基礎上,吸收了電影版的精華,以輕鬆、詼諧的表演方式,講述了兩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旋律優美,唱詞風趣,十三個人物各有千秋,每個角色性格鮮明,精彩至極。一曲唱罷,蓉城戲迷紛紛用“再來一個”的呼聲,表達對評劇的意猶未盡之意。

  國家一級演員、趙麗蓉評劇表演風格傳承人李妮介紹,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評劇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別的劇種道白(指戲曲中的說白)必須打字幕,評劇之所以接地氣,就是因為它的演唱方法都是以漢語拼音的發音為主,能聽懂普通話就能聽懂評劇。每表演一個笑點,大家都能夠跟台上演員呼應。2016年,《花為媒》在全國進行巡演,短短不到4個月時間,我們走了5個省32個城市,演了84場,每到一個地方,觀眾的反響都非常熱烈。”

  吸收川劇元素 博採眾長在繼承中發展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中國戲曲工作者也在不斷探索藝術進化之路。王麗京直言:“戲曲不光要傳承,還要發展。傳統戲的創新,一定要做到‘舊中有新,心中有根’,這8個字也是我們這代人的工作和使命。”以“白派”代表作《馬寡婦開店》為創作背景的劇目《良宵》就是一個鮮活生動的創新案例,經過劇院精編后的《良宵》劇情主要集中在一天晚上,劇中女性形象有主見、獨立自主,讓觀眾在傳統戲劇中感受到強有力的現實召喚。

  王麗京也希望各個劇種之間加強交流、互相促進。“過去,各個劇種的老藝術家們是經常在一起交流的,彼此都是很好的關系。像曉艇老師,在我們還小的時候,經常去我們劇院排演一些節目,我們都見過。”原來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評劇院就曾邀請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曉艇到北京授課,教授川劇小生劇目、功法,如《逼侄赴科》《酒樓晒衣》等。在3月4日評劇《良宵》的演出現場,曉艇的身影也出現在觀眾席。

  中國評劇院副院長蔡長旭就是當年跟隨曉艇學習川劇小生的一員。他回憶:“曉艇老師是小生界的一面旗幟,他到北京授課的時候,全北京唱小生的幾乎都來了,影響非常大,我們受益匪淺。”多年來,評劇與川劇一直互相取長補短,川劇曾吸收過評劇劇目《金沙江畔》的優秀構思,評劇也在改革創新中融入了川劇小生的表演元素,互相借鑒。

  蔡長旭希望通過劇團之間的強強聯合,促進傳統戲曲的普及與推廣。“評劇以后的發展其實關鍵在於年輕觀眾的培養,我們可以有效利用當地各種宣傳工具和宣傳平台進行推廣,使評劇深入都市年輕人的生活之中,讓他們在工作之余充分了解和認識評劇藝術,大力加強評劇藝術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明年,他將帶著《楊三姐告狀》等傳統劇目再度登陸四川,向更多觀眾展示評劇的藝術魅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實習生汪靈

(責編:彭茜、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