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農家》詠出“中國農家樂之源”
寬敞的旅游大道向遠方延伸,大道兩旁嶄新的樓房和錯落有致的景觀植物轉瞬即過。
立春之際,開車進入岳池縣白廟鎮鄭家村,猶如穿梭在一幅幅水墨山水畫和油畫之中。
山水之間,商販吆喝,游人往來,這“熱氣騰騰”人間煙火氣,正撫平世俗凡人心。
差異化旅游
打造獨特鄉村游模式
區別於其他地方鄉村游,鄭家村的風景是陸游“種”出來的,是陸游“詠”出來的,是詩詞曲藝“浸泡”出來的。
“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旅居岳池時,“世外桃源”農家風光令他陶醉,欣然提筆留下詩詞名篇《岳池農家》。
盯准《岳池農家》發展鄉村旅游,岳池的鄉村旅游在文化包裝和旅游項目上另辟蹊徑。2002年,岳池舉辦首屆岳池農家文化旅游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十屆。2008年岳池農家文化旅游節被評為“中國·四川十大名節”。
以景為骨、以文為脈。2017年以來,岳池縣充分挖掘陸游《岳池農家》詩作中“花、酒、絲、姑”四大文化元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打造中國農家樂之源——“岳池農家·陸游記”景區(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區)。
通過陸續開發出桃花島、繅絲文化博物館、婚俗文化體驗園、鄉村振興規劃館等文旅項目,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再現了陸游筆下的詩和遠方。
其他地方建農家樂,岳池建星空帳篷酒店。其他地方把民宿建在街頭巷尾,岳池把酒店建在稻田裡。岳池是中國曲藝之鄉,把曲藝文化融入景區,其他地方鄉村游無法復制。
“晚上帶上家人,在稻田酒店休養身心,泡上一杯茶,看浩瀚星空,聽蟬鳴蛙叫,別有一番風情。”成都游客柴先生說。
村民變老板
帶動1200余人就業增收
時間回到十年前。鄭家村原是省級貧困村,村民在家鄉不好掙錢。到2014年時,鄭家村有貧困戶146戶、456人。
在精准脫貧攻堅戰中,岳池縣以鄭家村為核心區開建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區。2018年整村全部脫貧,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13.5萬元,景區土地租金收入11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6萬元。
鄭家村5組村民汪永明之前與大多數村民一樣,在福建、廣東等地打工。
2019年1月,汪永明回鄭家村過節,見村子舊貌換新顏,村裡有1000畝桃花,還有房車露營、稻田酒店,鄉村游搞得十分紅火。
“在家裡也能掙錢,何必離鄉背井?”在村黨委的勸說下,春節后汪永明沒有返回福建務工地,而是在村裡做起了壩壩宴生意。當年春季桃花盛開,到村裡賞花、露營的游客眾多,汪永明小賺了一把。
嘗到甜頭的汪永明干勁更足。村黨委不失時機派汪永明到本地和外地培訓、交流、學習,之后汪永明創新性推出“汪式八大碗”農家餐飲。如今,“汪式八大碗”門庭若市。
“每個月收入接近2000元,離家又近,活又輕鬆。”今年50歲的田女士是鄭家村村民,是旅游區的一名保潔,之前一直在家務農和打零工。
劉玉軍是顧縣鎮人,2018年以來,他承包旅游區內的“風日美房車露營公園”,年收入最高時有50余萬元。“退休了,還可以有一份自己的事業,也可以說是新生活的開始。”
“景區累計接待游客約2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0.9億元。”岳池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帶動周邊約1200人就業。
農文旅融合
發揮融合發展示范作用
若將視線拔高,可以看見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區,條條馬路從黛瓦白牆延伸出來,房車營地、酒店、湖泊等文旅項目點綴其中。
一幅鄉村振興的大美藍圖,正在岳池大地上徐徐展開。
其中,大力湖位於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區核心區,湖面水域面積550畝,水岸線9公裡,共有7個小島,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
而這片湖泊,帶動了50余名村民就業。同時作為重要的灌溉水源,負責周邊春耕、防洪等工作。
“農業和旅游資源相得益彰。”在岳池縣文旅局看來,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區積極發揮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帶動作用,激發了鄉村振興活力,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如今,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區已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鄭家村成功創建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首批天府旅游名村。
(據封面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