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陳英與三花川劇團的八年堅守

“能堅持這麼久,還是因為太愛了”

2023年02月07日07:5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能堅持這麼久,還是因為太愛了”

30元錢,一杯花茶,一場正宗的川劇。2月3日下午2時,成都二環路瑪塞城古玩市場的負一層,鑼鼓准時敲打起來,台上正在演出的是川劇高腔《慶雲宮》。近幾個月,來這裡的年輕人突然多了起來,最多的一天有近70人。

  這裡就是三花川劇團演出地,面積大概一間教室大小,台上的演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觀眾也大多數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年紀最大的有九十多歲。他們中許多人是幾乎每天都來,有的觀眾從8年前就跟著三花川劇團聽戲,風雨無阻。負責人之一陳英坐在門口售票,並在開演后給觀眾倒茶。

  8年前,組成“川劇合伙人”

  三花川劇團名字來源於劇團的三位創立者。大花王娟、二花伍玉和三花陳英,三姐妹是多年的好友,人到中年又一起組建劇團,因此她們給劇團命名為“三花”。陳英今年54歲,和劇團中大多數演員一樣,陳英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12歲到地方劇團學川劇。堅持學習6年多后,18歲的陳英退出劇團,在家人的安排下進入醫院工作,之后又開起了藥店,但陳英對川劇始終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愫。

  上世紀90年代,陳英去重慶游玩,在當地唱戲的師姐邀請她去劇團唱戲。“當時的重慶劇團之火爆,民間劇團就有20多個。”聚光燈打亮,音樂響起,陳英迅速進入角色,台下是觀眾的熱情鼓掌,台上是人間的悲歡離合。這一瞬間,陳英心中深藏的對川劇的熱情重新被點燃,她深刻地意識到,其他工作無法帶給她唱川劇那種滿足感。

  從此以后,陳英又開始斷斷續續唱起川劇。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民間川劇團的沒落,陳英又開始開茶樓維持生計。2015年時,陳英已經46歲了。這時50歲的王娟和46歲的伍玉和她聚在一起,談到想一起繼續唱戲。“還是太愛了。”陳英回憶三花川劇團的創立之初,並沒有太多的考慮,一個個電話打過去,團員很快就聚了起來。

  演員與觀眾都不離不棄

  “困難的時候太多了。”談到8年來的經歷,一路的故事說不完。“三花”最初是在北門大橋的一家火鍋店內演出,由於名氣小,第一年就虧損了十幾萬元。漸漸地,劇團名氣大了,但仍然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姐妹三人便經常在外面接一些商演或者做其他工作,用來補貼劇團支出。又要租房、又要給演員發工資,維持一個劇團的難度遠比想象中的難。

  “8年了,跟我們一起的團員基本沒有變過,還有不少新來的。”現在三花川劇團的演員大概有20多個,大多數都是從8年前跟著三花一起走過來的,當被問到“中途是否有人退出過”時,陳英露出笑容搖頭,輕輕地說“沒有”。除此之外,中途還不停有演員加入。《淚洒相思地》的“男主角”陳家新便是從梅花劇社來的。三花川劇團每天演出兩個半小時,演員酬勞是30—60元,一個月30天演滿,工資最高也隻有1800元。來這裡的演員基本都需要其他商演或工作來維持生計,他們願意留下的原因很簡單,這裡能天天演。

  很多人難以相信,一個長期需要團長補貼的劇團,怎麼能堅持這麼久?這得益於各界支持。“觀眾真的很可愛。”陳英回憶,有一年夏天下暴雨,陳英覺得可能沒有人來看。當演員們化好妝上了台,台下零星的幾個觀眾已經坐好了,被暴雨淋濕的雨傘放在了劇院門口。“遇到這種情況,不演我們虧,演了我們虧得更多。但你看到年紀這麼大的觀眾暴雨天都要來,不演真的心裡過不去。”有一年房租都湊不齊,觀眾們自發湊了一部分,才渡過了難關。

  為傳承,劇團努力吸引年輕人

  “能天天演”是許多演員願意留在三花川劇團的原因,另一位中途加入的是劇團演員裡唯一的“90后”尹若愚(藝名尹霜)。陳英介紹,尹霜今年28歲,3歲就登過台。像他這樣的“90后”川劇演員不少,但目前在民間川劇團中演出的鳳毛麟角。

  劇團中大多數演員都是從小隨團學習,拜師學藝,並沒有上過正規的藝術類學校。現在的三花川劇團也沒有正式的學生,演員會自己教一些業余愛好者,從小孩到40多歲的中年人不等。

  陳英將自己稱為“江湖藝人”:“川劇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江湖藝人’拜師收徒傳承下來的。”現在對民間藝人來說,他們能做的就是唱好戲,讓更多的人來看。關於劇團是否收徒,陳英搖頭,“我們沒辦法培養新的演員,可能再過十多年,你在成都就找不到我們這種民間川劇團了,但可以去省市劇團裡看。”提到民間劇團的延續,陳英說,“省團市團都有招生,四川也有專門的學校開設川劇專業。但我們自己身上有的東西就這樣丟失,也會覺得很難過。”

  劇團中演員的斷代讓人糾結,觀眾的斷代讓三花更加焦慮。為此陳英與劇團也做出了不少探索。今年4月開始,受一些攝影愛好者和學生的鼓勵,三花川劇團也開設了自己的社交平台賬號。2022年8月開始,來三花川劇團看演出的年輕人突然多了起來。“10月份的一天有近70個學生來,后台擠都擠不下。”這些年輕人大多都是在社交平台上被吸引,前來參觀感受、拍攝實踐作業。

  李龍是團裡另一名“90后”,主要工作就是打理這些賬號、處理一些商務。他將《淚洒相思地》的演出戲報制作成一段簡單的視頻發到網上,結合網絡用語介紹這一劇情,“一身二許,鳳凰男何去何從?”讓不懂川劇的觀眾,也能清晰地明白這是一個“打渣男”的故事。

  三花的演員們也在戲台上做一些小突破,會結合當下的流行語言做一些小改動,“拜了干爹你要舍財,頭上瓜皮帽兒要你買,水果手機你給我整一台。”

  三花川劇團的后台逼仄,完全開放,觀眾能隨意進出,年輕人能在這裡拍到具有人文氣息的好照片。來的年輕人多,真正能沉下心聽進去的人是少數,但陳英對此很樂觀,“這批年輕娃娃走進劇場來了,不管他們看得懂還是看不懂,起碼他們來感受了傳統文化,我們就很高興。”

  關於三花川劇團的未來,陳英表示還是想堅持走下去,“能堅持這麼久,還是因為太愛了,我們要一直做下去。”

  人物名片

  陳英

  成都三花川劇團負責人之一,12歲學戲,成年后離開熱愛的川劇,進入醫院工作。46歲時與朋友王娟、伍玉共同創立三花川劇團,“三花”也因三位女川劇演員而得名。因為對川劇的熱愛,三姐妹堅持8年,將一個長期虧損的民間川劇團維持到現在。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龐琪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