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5年多!他用金屬絲畫出“綿竹版清明上河圖”,再現清代迎春盛會

四川綿竹市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清代長卷年畫手稿《迎春圖》,此手稿為國家一級文物,生動描繪了四川清代傳統民俗,被譽為“綿竹版《清明上河圖》”。
近日,四川省農村手工藝大師、綿竹年畫藝人葉華歷時5年零9個月精心創作的金絲年畫《迎春圖》面世,細致還原了古人迎春、報春、游春、打春的場景。
“對年畫藝人來說,《迎春圖》就像一座珠峰。”完成《迎春圖》金絲年畫后,葉華很欣慰。他說:“接下來計劃創作百壽圖,將金絲年畫進一步發揚光大。”
歷時5年多
他用金屬絲“畫”出《迎春圖》
春節臨近,四川綿竹年畫村古色古香的白牆上,一幅幅彩色年畫飽滿熱烈,年畫村裡年味十足。
1月11日,在綿竹市三星街146號的年畫作坊裡,年畫藝術技師、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正在創作有關春節的金絲年畫。而不久前,綿竹年畫藝人葉華歷時5年零9個月精心創作的金絲年畫《迎春圖》也已面世。幾百個人物,不同的表情、動作、造型,還有房屋、樹木、山石和盛大的游行場景,絲絲入扣,栩栩如生,全是葉華用金屬絲一點一點“畫”出來的。
金絲年畫《迎春圖》分為4段,包括迎春、報春、游春、打春,畫作單段長116厘米、高35厘米。
“對年畫藝人來說,《迎春圖》就像一座珠峰。一生能做成這一件事,也就沒什麼遺憾了!”葉華欣慰地說。
要完成這麼巨大的《迎春圖》,繁復的工序是對耐性的極大考驗。“人物的眼睛、嘴巴、手指,全靠掐絲呈現出來,沒點細心和耐心做不出來。不端直、不圓滑、不柔順,失敗了無數次,浪費了很多材料和心血。”從2017年開始,葉華就開始臨摹《迎春圖》,然后在裝裱后的底框上繪制圖案,一遍遍地用金屬絲“繪制”線條。“本來就想著慢工出細活,沒什麼好急的。這個過程,就當是修行吧!”
據介紹,5年前,葉華以清代年畫手稿《迎春圖》為藍本,採用金絲掐絲技藝,制作金絲年畫《迎春圖》,起稿、勾線、掐絲、上彩、裝裱……歷時5年多,終於完成金絲年畫《迎春圖》長卷,將金絲年畫技藝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十歲以后開始學藝
他吃飯都在琢磨金屬絲的走向
古語雲,“三十不學藝,四十不改行”。葉華卻“反其道而行之”,30歲以后才學了一門新手藝。
1972年出生的葉華是土生土長的綿竹人。在2003年以前,他與年畫這門非遺技藝沒有任何直接關聯。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對手工藝感興趣,在浙江的工藝廠打過工,還去過西藏、廣東、廣西。“在外漂泊多年,直到在湖南長沙見到了一種叫彩砂琺琅畫的民間工藝,才一下子覺得人生有了目標。”
彩砂琺琅畫,又叫掐絲琺琅畫,是在傳統景泰藍工藝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種工藝。
“從來沒見過這麼流光溢彩、栩栩如生的畫。我當時就想,老家的綿竹年畫流傳了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能把這種技藝用在年畫上呢?”2003年,在長沙潛心學藝后,葉華滿懷希望回到綿竹,准備大干一場。
半路出家的葉華開始收集傳統綿竹年畫素材,再將掐絲琺琅的技藝與年畫繪制相結合。
傳統景泰藍作品以花瓶、香爐等器物為主,而傳統綿竹年畫則以人物為主要表現內容,二者結合,考驗的不僅僅是創意,更重要的是手藝。
“平面畫要立體起來,不是簡單的用掐絲來代替線條就行的。畫師隨手一筆,我往往要折騰半天,否則就沒有那份神韻和感覺了。”葉華介紹,以傳統年畫《門神》為例,用傳統方式一兩天就可以畫一幅出來,如果用金絲年畫制作,一般要7至10天。
從零開始,葉華有時候吃飯都在琢磨金屬絲的走向,筷子在手裡一甩一拐,稍不留神就飛出去一根。
2022年農民豐收節期間,葉華的金絲年畫作品受邀參加展示展銷和現場技藝表演。近日,葉華的金絲年畫作品還被納入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第三批)。接下來,他計劃創作百壽圖,將金絲年畫進一步發揚光大。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