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奮斗,幸福從成都出發

12月21日,“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發布,成都位列榜首,連續14年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冠軍。
組團“出圈”的,還有成都的3個區。溫江區獲得“2022年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雙流區、龍泉驛區獲得“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
從2009年初登榜單,到如今連續14年摘冠,成都這座城的幸福能力逐年攀升,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成為這座城市的價值錨點,讓幸福更為可感可觸。
想要解鎖成都的“幸福密碼”,需要撥開層層華美帘幕,探尋引領城市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底層邏輯。
幸福,始於不懈奮斗
在頂層設計上,成都提出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這是從戰略層面尋求一座城市的幸福之道。
如今的成都,“園中建城、城中有園、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的公園城市大美形態基本形成。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9天,森林總面積800多萬畝,覆蓋率40.3%,1300多個公園星羅棋布,133平方公裡的環城生態公園全線貫通……每項數據都在力証頂層設計下幸福城市的模樣。
在國際大都市的角逐中,成都儼然是一座奮斗之城。
《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明確,將推動成都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這就意味著,成都對全球技術、資金、人才流動的吸附能力,將向著區域中心靠攏。
同時,《方案》還提出,集聚優質高端消費資源,樹立“成都休閑、成都消費、成都創造、成都服務”城市消費品牌,打造春熙路—太古裡、交子公園、解放碑—朝天門等世界知名商圈,打造高端會展、精品零售、餐飲娛樂、文化休閑、流行時尚等功能復合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作為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對城市經濟、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義。2022中國(成都)首店經濟發展大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繼上海、北京之后,成都以總數2094家首店數量位列國內第三,進入第一梯隊。
眾多首店在成都開疆拓土,不但為這座城市的人提供更多的消費可能性,還成就了服務之城的打造,這是國際大都市應有的一大特征。
事實上,發展首店經濟,不但成為現代商貿產業建圈強鏈招商引智、打造高能級商圈的重要抓手,首店數量和品質也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撐。
以剛剛正式開啟試營業的成都SKP為例,這是亞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全國首個下沉式高端時尚百貨,也是西南首個世界級地標高端時尚百貨。此次試營業,成都SKP引入全球超1300個一線品牌,涵蓋222個首店品牌,品牌量級創下了西南新高。
而從人的維度來看,人口同樣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量化標志。數據顯示,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119.2萬人,位列全國第四。同時,吸引超過60萬青年大學生落戶,其人才總量增至587.6萬人。
本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以“非凡十年、致敬奮斗”為主題,以城市攻堅克難、砥礪創新,努力實現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為主線,對中國城市的幸福感進行調查,推介幸福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作為冠軍,成都則以擁有雄厚實力、引領區域發展的高能級城市,為幸福之城作注腳。
幸福,源於為民初心
相對於頂層設計的統攬全局之效,底層邏輯的穩固,則將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與幸福城市調查推選活動的考量不謀而合。“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中的每個一級指標,都是由一個城市居民的獲得感維度問題和一個對政府治理評價的維度問題組成。這就意味著,最具幸福感城市往往是那些在城市治理方面堅持人民至上的城市。這些城市用“繡花”功夫給市民繡出更加美好、更加溫暖的城市幸福生活,並在城市治理細節上,切實關注群眾的需求、利益和福祉。
過去十年,成都系統性、整體性、全域性推進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改革,以落好黨委統攬統籌的“關鍵子”,激活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滿盤棋”。
2017年起,成都在市縣兩級黨委序列獨立設置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統籌分散在32個部門的基層治理職責,重點解決“一個部門做不了、多個部門做不好”的難題。這在全國是首創之舉。
隨后,“微網實格”又在適應超大城市精准精細治理需要中誕生,在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以及防疫情、戰高溫等攻堅時刻持續發揮明顯作用,構建平時查風險惠民生、戰時全員應急響應的網格治理體系。
當下,成都又以數字之力推動城市從“治理”走向“智理”。
日前,《成都市智慧社區建設導則》及智慧社區綜合應用平台正式發布,通過搭建“場景超市”,鼓勵技術創新優、應用效果好、復制推廣性強的場景和特色工具入駐該市“場景超市”,助力全面推動智慧社區場景建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場景超市”生態。其中,“社區微治理”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小區事務實現掌上議。
作為成都重點打造的一站式市民服務平台,“天府市民雲”APP也已集成市縣兩級民生保障、交通出行、便民繳費、就業創業、信息查詢等800多項城市服務,注冊用戶達1300萬人,累計服務市民超6.6億人次。
於城市而言,其創造幸福的能力,就是以更加智慧便利的生活、更加敏捷科學的城市治理,讓市民生活更便利、基層管理更高效、城市更聰明。
幸福,成於攻堅克難
相比往年,即將過去的2022年,尤為艱難。疫情防控、迎峰度夏、拼經濟搞建設等重大任務交匯疊加。
“8·25”疫情發生后,成都全市3044個社區、51784個小區(院落)嚴守社區疫情防控防線,108.8萬名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物業人員、網格員、志願者下沉社區小區連續作戰,2100萬市民群眾齊心戰“疫”。這其中,有就地轉化為疫情防控志願者的黨員,有稅務系統青年干部組建的青年突擊隊,也有義務幫居民跑腿的快遞小哥。
今年夏天,旱情和高溫交織,供電不足和需求激增相互疊加,成都迎峰度夏保供電迎來最嚴峻、最關鍵的時刻。為此,成都市級24個部門與供電公司成立應急保電工作專班,聯合辦公、每日調度、現場值守,堅持“保安全、保民生、保重點”原則,全力確保大電網安全,全力保障該市居民小區和城市運轉用電,把有限的電力資源用到最重要的民生上。
進入寒冬,“拼經濟”又讓這座城市“熱度”不減。在第五屆進博會上,成都組建重點產業鏈及外資共14個招商專班赴上海等地開展投資促進工作﹔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成都多區縣頻攬項目﹔12月,成都高新區拉開“出海招商、出海引智、出海搶單、出海交流”系列商務活動首站序幕。
全域奮進,旨在持續為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全力以赴。
在這裡,擁有雙流和天府“雙國際機場”,是國內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國際(地區)航線達到131條﹔558公裡的軌道交通線網串聯起“半小時軌道交通出行圈”﹔“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日臻完善,實體書店數量全國第一﹔幸福的韻味穿插在居民工作生活的“快”“慢”之間,“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日漸在全國成為新風尚。
一年一度,遇見幸福。在成都的幸福答卷中,折射出角逐國際大都市、創新城市治理、攻堅克難的清晰脈絡,讓“幸福美好生活”成為城市治理的全新引擎和價值錨點。(文/江德斌)
來源:央廣網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