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透過十大優秀(創新)案例  看成都青白江營商環境的奮斗圖景

王凡
2022年12月13日11:5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營商環境,是城市軟實力的“晴雨表”和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日前,成都市青白江區第二屆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案例評選活動結果正式揭曉。全國率先創建“進口預包裝食品標簽智能輔助管理系統”﹔創新實施“五天發五証”式“拿地即開工”改革﹔“社醫稅”聯合服務減輕群眾“跑腿”負擔……透過這十大優秀(創新)案例可以看到,青白江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打造更優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奮斗圖景。

下好改革創新“先手棋”

深化改革,不能受制於舊框架老路子。優化營商環境的首要關鍵,是要敢為人先出“新招”。

“以前辦圖審備案不僅要跑窗口,還需要准備全套施工圖設計文件、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等4項資料,現在僅需填寫一張登記表,而且不用跑路,真是太方便了。”今年3月,青白江區同創北一路項目經辦人陳益康在體驗了區審批和營商環境局“施工圖審查備案”辦事新模式后,十分感慨。

今年以來,為加快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提質增效,青白江區在全省率先探索“取消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備案+全覆蓋事中事后監管”改革。對符合要求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不分項目區域、規模,均無需辦理市政基礎設施施工圖審查備案,僅憑一張登記表就可代替4份審批材料,繼續實施項目后續報建,企業得以把更多時間投入到項目建設中,實現早開工、早建成、早投產。

此項改革探索成功入選本屆案例評選活動十大優秀案例,其背后是青白江區在提升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上的勇於創新、先行先試。事實上,類似的首創之舉在青白江還有不少,尤其在此次評選的十大創新案例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年8月,位於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成都金屬雲商總部及區域中心項目(二期)正式開工,不同於往常,此次項目開工背后還有一層特殊意義——這是全省首宗混合用地項目。所謂混合用地,是指將“一宗土地隻有一種用地性質”的單一用地管理模式擴展為“一宗土地有多種用途混合使用”的管理模式,企業在一宗土地上進行一次審批,就能實現項目多種使用功能,大幅縮減了用地成本。

“該項目地塊原來是物流倉儲用地,我們將它優化為物流混合工業用地,實現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為企業降低用地成本30%。同時,創新實施‘五天發五証’式‘拿地即開工’改革,讓企業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后,5個工作日內就能拿到不動產權証、規劃方案審查意見書、用地規劃許可証、工程規劃許可証和施工許可証等5個証書,最大限度優化審批流程,助推項目加快開工。” 青白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劉琳介紹。

近年來,全國首創企業開辦閱讀式“無感申報”模式,打造輕鬆閱讀即可辦好事的新體驗﹔全省率先推出企業股權“青鬆轉”改革,實現企業股權轉讓納稅申報和股東變更登記跨部門同步辦理﹔全省率先建成行動軌跡數字見証平台,上線公共資源開標直播平台,創新運用“5G”技術和線上高清直播實現交易監督“全透明”﹔創新構建“問題雙發現、任務雙交辦、限時雙銷號、整改雙提升”的“四個雙”全閉環企業服務機制,被作為樣本向全省推廣……一個接一個的“首創”“率先”從青白江誕生。

修好便利通關“必修課”

作為中歐班列(成渝)始發地之一和成都國際鐵路港所在地,青白江區在聚焦國際化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陸港主樞紐能級過程中,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自然是“必修課”。

在此次評選活動十大創新案例中,青白江區針對跨境貿易不同場景精准發力實施的系列優化舉措也得到了充分展現。例如,去年底以來,成都國際鐵路港創新中歐班列進口貨物“鐵路快通+進口直提”模式,實現貨物從中心站經鐵路口岸出區全程不落箱,有效提升成都中歐班列的組貨、分撥能力。

在該模式下,進口企業在班列入境前可通過鐵路運營企業向海關提出快速通關業務申請,提前向海關傳輸鐵路艙單電子數據。海關通過對鐵路艙單電子數據進行審核、放行、核銷,實現對鐵路列車所載進出口貨物轉關運輸監管。在班列運抵成都中心站后,未被海關布控查驗的進口集裝箱貨物可在報關單放行后直接從鐵路線束提離,在鐵路口岸不落箱直接出區運至企業目的地倉庫。由此,每票進口貨物得以減少2次集裝箱吊裝、2次轉關手續和口岸堆存環節,貨物的整體通關時間較原來縮短2—3天,單票貨物減少報關、短駁、吊裝作業成本及口岸堆存費用千元以上,企業通關便利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若將目光聚焦通關環節中更細的維度,青白江則還有“高招”。

今年4月,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進口預包裝食品標簽智能輔助設計”創新服務模式正式落地。該模式通過上線“進口食品預包裝標簽智能輔助管理系統”,有效解決了進口預包裝食品中文標簽首次審查通過率低、審查時間長、市場監管難等痛點難點問題。

按照規定,在我國銷售的進口商品應具有中文標簽。“之前,我們的進口食品中文標簽都是自行設計,個性化元素較多,容易導致不合規范的情況發生。現在隻需要一鍵輸入品名等商品要素,即可自動生成中文標簽。這對企業來說,方便快捷的同時也符合監管要求,減少了后期標簽環節審查時間,提升了通關效率。”不到5分鐘就完成了一款進口紅酒的標簽信息申報和標簽打印后,青白江OTO跨境體驗中心負責人鄭禾蕤如是說。

據了解,該系統上線以來受到區內外貿企業廣泛好評,目前,注冊使用系統的企業已達500余家。青白江海關審查數據顯示,以進口葡萄酒為例,企業在使用該系統后,其中文標簽申報一次性通過率從不到10%提高到99%以上。

當好企業發展“護航員”

法治化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另一核心原則。為此,青白江區今年在全市首批開展網絡交易“信用沙盒”監管和觸發式監管試點,探索適配網絡交易新產業新業態的監管新模式。

此種監管模式指以信用為標准劃定一個“監管沙盒”,設定監管底線、觸發條件,對“盒子”裡面的企業實施系統智慧化風險提示和“無事不擾”“首違不罰”等柔性監管措施,同時對達到風險觸發條件的移出“信用沙盒”,依法依規開展后續監管,在可控范圍之內守住安全底線。在實施中,區市場監管局通過網絡交易平台“積微物聯”開展該項試點,創新搭建市場監管部門、平台經營者和平台內入駐經營者三者共同治理的數字化快車道,真正落實“有求必應”。

這項創新試點名列本屆評選活動十大創新案例。無獨有偶,一同入選的另一個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案例也引入了一種新模式——“破產管理人工作室”。

長期以來,由於多種因素影響,企業破產往往遇到諸多困難。缺乏查閱卷宗、匯報案情等固定場地,租賃辦公場地費用高,管理人與債權人、受案法院之間的溝通成本高等,是破產管理人在辦理破產案件時的常見問題。為此,青白江法院創新設立全省首個破產管理人工作室,面向所有承辦青白江區破產案件的破產管理人免費開放使用,為其履行職責提供便利和協助。

據介紹,破產管理人可在工作室內使用法院辦公系統查閱有關破產企業在全省范圍內的訴訟、執行案件卷宗,也可以開展小型會議、研討案情、約見債權人,向承辦法官匯報案件、交流意見。自今年5月破產管理人工作室正式挂牌投用以來,平均為每個破產案件節約破產費用2萬元,有效提升了債權回收率和辦理破產質效水平。

除此之外,青白江區為有效破解審批、監管、執法部門間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工作協同難、放管不同步等問題,堅持“整體政府”理念,以信用為基礎,創新實施“審管執信”四位一體聯動服務,為企業、群眾減少申報材料40%以上、平均壓縮辦理時間95%以上﹔500余家守信企業獲得融資近10億元,16000余戶信用評級高的納稅人累計減免各類稅收超4億元。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成長的“沃土”。不久前的第五屆進博會上,隨著一批總投資超百億元的重大產業化項目簽約落地,青白江營商環境吸引力再度有力彰顯。更直觀一點,連續三年入選“中國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區”,蟬聯“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示范區”“中國國際化高質量發展環境建設標杆區”,獲評“優化政務(投資)環境優秀城市”,無疑讓青白江的營商環境“金字招牌”成色更足。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改革始終在路上。眼下,以“高能級創建國際化營商環境標杆城區”為引領,青白江加快打造現代化國際化成都北部中心的前路一片開闊。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